摘要:相反,如果是在“驚蟄”節氣時打雷,說明這一年氣候回暖基本正常,這時雨水增加,不僅病菌不易滋生,冬小麥也進入了正常的返青起身時期,麥穗能夠充分分化,長出大穗,獲得豐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節氣之中,還有許多流傳已久的習俗,例如“立春”這天,貴州省龍里縣的苗族青年男女會舉行“跳月”活動,來展示自己的美貌和才華,尋找意中人。

莊子在《知北遊》裏說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天地山川,四季交替,花草枯榮,都是自然規律所致,非人力所能改變。但在不同人的眼裏,它們卻有不同的意義。在我們的祖輩眼中,一年並非只有簡單的春夏秋冬,他們用24個充滿詩意的名字串起了令人神醉的四季,也就是我們兒時常唸的朗朗上口的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獨特的二十四節氣,這是其他民族的歷法中所沒有的。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但是由於我國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尤其是農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區,春天升溫快、秋天降溫快,春秋短促冬夏較長。此外,受北面西伯利亞的強大冷空氣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冬季溫度往往比同緯度的其他國家要低。這樣的氣候特徵曾給以農耕爲主的先民們的生產帶來了巨大困難——一旦農作物的種植時間不合適,就很容易在早春或者晚秋時遭遇冷空氣,影響收成,甚至顆粒無收。這在糧食產量不高的時期,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特殊的氣候,不發達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迫使人們去尋找季節的規律。聰慧的先祖們根據不同時間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把一年平分爲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中,春季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天裏則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節氣爲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這二十四個節氣,每一個都有其不同的意義。

“農曆二十四節氣”在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16年11月30日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爲一項中國原產的記歷方式,二十四節氣已持續使用超過2100年。無需藉助抽象的數字和高難度的計算,僅以氣候、物候劃分時間,二十四節氣使用時間之長、覆蓋地域之廣,在世界文明史上可謂絕無僅有,有人甚至將它稱爲中國四大發明之外的“第五大發明”。

節氣傳誦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一些口口相傳的節氣諺語數和耳熟能詳的老話,雖然不可盡信,但不得不說,其中還是大有學問。

比如“立春雷墳鼓堆,驚蟄雷麥鼓堆”,其大意是:“立春”這天打雷不吉利,死的人多,墳墓成堆;而“驚蟄”打雷就吉利,小麥豐產,糧食成堆。

這是因爲雷聲可以反映天氣氣候的變化,每年天氣氣候的變化規律是開春後,天氣日漸變暖,暖到一定程度,高空有了雷雨雲,便有可能打雷。一般來說,“立春”在2月6日左右,“驚蟄”在2月21日左右,兩者相差半月。“立春”前後打雷,意味着當年氣候回暖早,一導致冬小麥越冬返青起身過早,容易遇上北方來的強寒潮而受凍,造成損失;二是這段時間雨雪少,氣候乾燥,病菌容易繁衍傳播,引起流行性感冒,老年人的一些哮喘病、心臟病、高血壓病等容易加重發作,導致死亡。這就是“墳鼓堆”的原因。

相反,如果是在“驚蟄”節氣時打雷,說明這一年氣候回暖基本正常,這時雨水增加,不僅病菌不易滋生,冬小麥也進入了正常的返青起身時期,麥穗能夠充分分化,長出大穗,獲得豐收。這是“麥鼓堆”的原因。就這麼一條簡單易懂的諺語,把節氣和人生活的關係刻畫得淋漓盡致。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小滿前後,安瓜點豆。”“一場秋雨一場寒。”這些耳熟能詳的諺語,在我小時候也常聽祖輩們掛在嘴邊,他們飽浸了生活的氣息,充滿了農耕時代貼近土地和麥田的,帶着清香的智慧。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節氣之中,還有許多流傳已久的習俗,例如“立春”這天,貴州省龍里縣的苗族青年男女會舉行“跳月”活動,來展示自己的美貌和才華,尋找意中人。

而北方的習俗是要喫春餅,喻意“咬春”,孩子們換上新衣,爭先恐後地品嚐“春天的味道”。

在香港,“驚蟄”這天要“打小人”,這一民俗在2009年被《時代》週刊評爲“亞洲安慰心靈的最佳事物”之一。 在清代,浙江沿海曾因酷熱引發病疫流行,人們祈求神靈驅病消災,並以“送大暑船”的方式還願,這一習俗在浙江台州地區流傳至今。這些活動都代表了人民羣衆日常活動中的心願和盼望,最能體現文化的傳承與煙火氣,節氣就在這樣的氛圍與環境裏,得以廣爲傳頌,流傳至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