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無法直接幫助兒童成長,因爲那是自然而成的過程;但是成人必須懂得細心地助力這個目標的實現,也就是提供兒童成長所必要的而他自己卻無法取得的資源。

                                                                                                           ——蒙特梭利

      也許有人會反駁,在這個複雜的社會,教育孩子能順其自然嗎?

      要說的是,這裏說的順其自然不是放羊式的教育,而是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苛求孩子成爲那鳳毛麟角的1%。

      德國人盧安克寫了一本書叫《與孩子的天性合作》,其實他個人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1968年9月,盧安克出生在德國漢堡。小時候,他跟雙胞胎哥哥都性格孤僻,不管別的小孩怎麼欺負他們,都不反抗。

      爲了兩個孩子,他們45歲的父親放棄了收入優厚的工程師工作,到一所華德福學校當老師,然後用華德福的理念教育孩子。這樣,盧安克被父母送進一所不用考試的學校,課本都是孩子自己寫的。他說:“我的父母和老師沒有把我當成傻瓜,沒有讓我做那種用來考傻瓜的練習題,比如說‘用直線把詞語連接起來’。這種練習只是把一個人有創造能力的思維變得標準化。第二個原因是,我的父母和老師沒有把我當成聰明人,沒有過早地開發我的智力。”

      後來,盧安克參加中考,因爲外語不及格而失敗,之後去了一家小帆船工廠做學徒,自己設計帆船,參加國際帆船比賽。再後來,他通過展示自己的設計作品打動了教授,未經過高考,進入漢堡美術學院。

      畢業後,他不想爲了工作賺錢而失去自由,所以隨着興趣漂流,他來到中國的偏遠山區。很多人都搞不懂盧安克爲什麼不賺錢、不結婚,盧安克的父母卻選擇了理解他,支持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樣地,他的哥哥、妹妹都從事着自己喜歡的、類似於志願者的工作。在家人眼裏,盧安克根本就不是失敗者,當然,更重要的是,盧安克認爲自己在從事自己最喜歡、能讓自己更自由、更快樂的事情,而這恰恰是生命價值最大化的體現。

      也許我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爲盧安克,但我們難道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發自內心的快樂嗎?首先應讓孩子成人,然後纔是成才,讓孩子快樂地生活纔是給孩子的真正意義上的愛!

      不要迷戀成龍成鳳,那只是個容易誤人的傳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