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隻手。

                                                                                                                ——陳鶴琴

      孩子學走路的時候,許多家長千方百計地在旁邊保護着,捨不得放手,生怕他摔倒。其實,孩子學習走路,就是嘗試獨立的開始。幫助孩子進餐、入廁、收拾玩具,接送孩子上學放學等,這種太過仔細的呵護看起來是父母的愛心,實際上卻抹殺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從孩子呱呱墜地的那天起,他就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了,隨着年齡的增長,父母應滿足他嘗試、冒險的需求,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1)滿足孩子“自己來”的願望

      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自己動手,孩子從3歲開始,獨立的願望就非常強烈,什麼事情都想自己幹。父母不要擔心他們會把事情搞砸而不允許他去做,而應支持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允許孩子自己洗小手帕,父母可以在旁邊看護着,同時教他方法,讓他多練習,自然就能學會了。

      (2)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凡是孩子自己能夠做到的就要讓他自己做,如自己洗臉刷牙、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整理衣物等,父母可在旁邊給予一定的指導。當孩子做的不盡如人意時,父母也不能急躁或動憐憫之心。

      (3)讓孩子學習做家務

      孩子一會走就有幫助媽媽的願望,兩歲的孩子就會幫大人拿東西、跑跑腿兒。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識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學做家務,先從小事做起,例如抹桌子、掃地、倒垃圾等,這些小小的家務事,即使孩子幹不好,也不能放棄;父母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整理書架、書桌,自己佈置房間等。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裏也有工作,也有任務,久而久之,孩子有了這種意識,就會主動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了。

      (4)讓孩子自己體驗失敗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數父母都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失敗,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孤軍奮戰。其實,失敗也是孩子的權利,失敗也是一種人生體驗。人都是在跌跌撞撞、磕磕絆絆中長大的。所以,失敗的經驗往往要比成功的經驗更有價值,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要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體驗。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