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哥導讀:這段時間,多股冷空氣不約而同襲來,全國出現大幅度的降溫天氣。有家長反映,這段時間給寶寶衝調奶粉,總是容易出現掛壁、奶塊、不溶性顆粒等情況,這是怎麼回事呢?

奶粉衝調起坨、不易溶解?這3種做法太傷娃!

以下便是後臺反饋的出現較多的奶粉衝調時遇到的情況:

掛壁

奶粉衝調起坨、不易溶解?這3種做法太傷娃!

△奶瓶壁上附着細小顆粒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掛壁的原因很多,與奶粉質量並無絕對關係!常見影響因素如下:

①奶液的溶解性

衝調後的奶液是由溶液、懸浮液、乳濁液三種體系構成的一種較爲穩定的膠體性溶液,其中蛋白質和脂肪幾乎不溶於水,生產過程中的工藝、奶源、配方等均會對其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除此之外,奶粉中也會添加某些難溶性營養成分,比如與水接觸後呈現透明晶體狀固體的碳酸鈣、磷酸三鈣等,這是奶粉的固有屬性,很難避免。

②奶瓶材質和清潔度

寶寶喝完奶後,奶瓶壁上常會有殘留的油脂,若清理不及時,便會影響奶液在奶瓶內壁的附着能力,除此之外,奶瓶的材質和生產工藝也可能會影響奶液中固體顆粒的附着性,造成掛壁。

③衝調不當

衝調溫度過高會使奶粉中的蛋白質變性失活,導致溶解困難,溫度過低又會使奶粉的溶解性變低,一般建議衝調溫度在40-60℃左右,冬季氣溫較低,可以用手肘試溫,手感不要過燙爲宜。

奶塊

奶粉衝調起坨、不易溶解?這3種做法太傷娃!

△奶瓶壁或瓶底有不溶性團塊

這種情況的出現多與衝調方式相關,由於水溫、水量、攪拌方法不當,導致衝調時奶粉粒與水沒充分接觸,從而影響奶粉在水中的分散,未分散的奶粉塊外部溼潤並形成一個不透水的“隔膜”,水無法進入到裏面,於是變成了一個個難溶性的奶塊。

根據我國乳製品工業協會發布並實施的《乳與乳製品感官評比細則》,奶液中團塊控制在0~5個均屬正常範疇。

諮詢中發現,家長在給寶寶衝調奶粉時,爲了增加其溶解性,也確煞費苦心,但這些方法千萬別用!

①.增加衝調溫度

冬天天冷,皮膚對溫度的敏感性降低,爲了保證寶寶能夠喝到較熱的奶液,一些家長便會無意識的將衝調水溫升高,實際上,這種做法不僅有可能降低奶粉的溶解性,還會使奶液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失活,影響奶液的營養價值。

②.使勁搖晃奶瓶

錯誤的搖晃方式,可導致奶瓶中出現過多的氣泡,並加重孩子的消化負擔。家庭衝奶粉正確的搖勻方式應該是用手腕力量,水平,順時針搖勻。

③.先加奶粉再加水

尤其是冬天,不少家長擔心先加水會讓水溫涼的過快,便將加奶粉和水的順序調換了,事實上,先加奶粉會導致奶液過濃,加重寶寶消化不良的風險,長期飲用還會出現營養過剩甚至腎結石。

以下爲麻麻們實踐所得讓奶粉“乖乖”溶解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①二次衝調法

奶粉衝調起坨、不易溶解?這3種做法太傷娃!

即:先向奶瓶中加入正確的總水量,再加入部分奶粉(一半或一勺或更少),搖勻,接着加入另一部分,再搖勻。(若仍衝調性不好,也可進行三次衝調)

②用勺子攪拌

奶粉衝調起坨、不易溶解?這3種做法太傷娃!

注:出現奶塊時可用勺子攪拌,但要注意攪拌力度,尤其是小月齡的孩子,胃腸道發育不夠完善,若奶瓶中氣泡較多,便會增加寶寶出現吐奶、溢奶、腹脹的情況。

生活中,你遇到過這些情況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