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叶名琛之能,他应该算晚清一代名称,可以和曾国藩、左宗棠相比,隐忍务实,他成功地抵住了太平军东进广东,保证了海关的财源,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民族英雄,初到印度时,他以苏武为榜样,做到了“留胡节不辱“,后来发现这并没有什么用,便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绝食而死,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历史铭记。洪军,因洪水而生,更因政府苛捐杂税而起,他们遍布广东各处,相约要攻下广州城,广州周边的花县、三水、东莞、佛山等地相继被破,二十万洪军把广州城团团围住,城中的叶名琛这次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因为他手中兵力不够,前段时间征服凌十八的损失尚未恢复,各州县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根本没有多余兵力救援省城,但是叶名琛有办法,也有信心度过这场危机。

在中国晚清时期的御敌斗争中,有一位魂断异国他乡的高级官员,他效仿伯夷、叔齐,活活饿死在印度,他就是被时人讥讽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除了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于他的外交失误外,却并没有正视他在内政和御敌上作出的贡献。

叶名琛是湖北武汉人,家里有钱,家教也好,读书用功,才气很高,26岁,就考中了进士,1847年,叶名琛开始做广东巡抚,协助耆英处理通商事宜,1852年做两广总督,独当一面,一直到战争爆发,1857年被英法联军掠走,一直在做这个苦活儿,跟惹不起且总来惹你的洋人打交道,更苦的是,这期间恰好是天下多事之秋,遍地烽烟,作为地方大员,叶名琛一方面要镇压农民起义;一方面要保障贸易,维持广州的财源,为陷于困境的朝廷分忧。

1853年,广东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民遍野,已定都南京的太平军利用此机会煽动广东会党、灾民起事,酿成了规模浩大的洪军起义。

洪军,因洪水而生,更因政府苛捐杂税而起,他们遍布广东各处,相约要攻下广州城,广州周边的花县、三水、东莞、佛山等地相继被破,二十万洪军把广州城团团围住,城中的叶名琛这次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因为他手中兵力不够,前段时间征服凌十八的损失尚未恢复,各州县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根本没有多余兵力救援省城,但是叶名琛有办法,也有信心度过这场危机。

第一步,他先清点了一下城中各方面的兵力,仅有一共1万五,且各支部队方言不通,派系不同,难以整编,叶名琛干脆让各支部队各自为战,负责一块地方,让自己的将领指挥熟悉的士兵;第二步,他成立战时临时机构——军需总局,叶名琛在这个局子里拉拢一帮谋士运筹帷幄,统一调配军需物资。第三步,组织联街团练,实行保甲,严防奸细;第四步,联系国外势力,购买枪炮火药,保证军火供应;在东南亚购买粮食,保证军民的粮食,以防反叛。

叶名琛加封“太子少保”,甚至一位英国人称他为“现在全国之第二号人物”,而此时叶名琛的前辈或同僚却被太平军打得焦头烂额,曾国藩、左宗棠等也才刚刚探索办湘军,叶名琛乘胜追击,派军队沿着珠江流域清扫洪军、太平军的残余,然而,正在此时,叶名琛真正山重水尽的境况来临了。

1857年,英国人长期想进广州城而不能,突然借亚罗号之口,进军广州城。英国人变脸和出兵来得如此突然,让他措手不及,由于叶名琛已经全部派出了所有军队,城中已无兵,英军的火炮隆隆作响,炮弹稀疏地落在总督衙门周围,衙门内的人都躁动起来,有人收拾铺盖卷,有人劝叶总督感觉收拾铺盖卷逃跑。

叶名琛此时心中也是七上八下,脑子极速搜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次他真是没有办法,手下真没有可遣之兵,可用之将,但是他也百分之九十地坚信,英军并无破城之意,只是开炮警示,因为贸易还需要开展。

叶名琛身穿官服,端坐堂中,命令手下不准惊慌,英军不久会退去,他自己更是装成闲适的样子,可是,不久英军登陆,很快攻下广州城,俘虏了两广总督叶名琛,他被囚禁在无畏号舰中,一月后这艘舰带着叶名琛驶向印度。

一路上,他受尽了各种苦,首先是败军之辱,然后是大洋之上的颠簸,他几乎无日不吐,但是,叶名琛始终保持优雅姿态,有人向他行礼,他也微笑地脱帽还礼,当他的翻译生病时,他用心关怀。

又过了一个月,叶名琛被运到了加尔各答,囚禁在了威廉炮台里,其实在他心中一直有个希望,他坚信自己会见到英王,届时和他理论孰是孰非,为何英军无端撕毁条约,挑起战端,他以海上苏武自居,作诗写文,表达自己的志向,在此期间,他极力获取信息,了解外国。

可英国人却要求叶名琛穿戴朝服朝靴,衣衫整齐,然后将他锁在玻璃房里,忽悠英国人印度人等,前来买票参观,反过来说,就是把叶名琛当成了稀有生物,与其说是收费参观,不如说是另一种羞辱,甚至是对大清帝国的羞辱。

日复一日,叶名琛觉得见英王无望,回国更无望,吃完了自己从国内带来的粮食,他无奈地说:“我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有何面目吃外国粮食。“不久后便绝食而死了。

论叶名琛之能,他应该算晚清一代名称,可以和曾国藩、左宗棠相比,隐忍务实,他成功地抵住了太平军东进广东,保证了海关的财源,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民族英雄,初到印度时,他以苏武为榜样,做到了“留胡节不辱“,后来发现这并没有什么用,便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绝食而死,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敬佩,更值得历史铭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