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一群同事相约一起去撸串,结果某个同事弱弱地拒绝了,理由是,他要回家去撸撸撸……他新到的猫。

听到这理由的我替他泪流满面,一个近一米八的汉子下班后的夜生活居然是撸猫,我不知道是该心疼他还是心疼他。

但你别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全世界都开始养猫了。

即使在深圳这样一个高压快节奏的城市,也总有这样一群人,哪怕步履匆匆也依旧对一样东西异常敏锐,一旦在路边发现就瞳孔放大、止步不前,不顾路人注视也要瘫倒在地当众吸一口,有甚者干脆掏出手机全网共享,影响极其恶劣。

“就吸一口”,是这群人的共同托词,但这种想法往往造成的后果是:一日吸猫,终身戒猫

作为目前全球唯一合法“毒品”,猫主子成功以其乖巧可爱的形象俘虏了很多城市青年男女的心。

根据《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城镇养猫人数达2258万人,在这些消费人群当中,80、90后占比79%,女性占比88.8%

“别看有些人表面风光,其实背地里连只猫都没有”,成了当代年轻人自我审视是否贫穷的标准,而对于当代单身独居的未婚年轻人来说,“来我家吸猫”,也似乎成了时下最有诚意的邀请。

养猫大火,似乎是这几年的事了。

近几年,猫主子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自媒体的东风更是让猫主子俘获了一批被困在办公室的年轻男女的心。

本就是萌物,再经过自媒体一番修饰打扮加滤镜,谁能逃过猫主子的魔爪呢?

就连我这种以前对猫不怎么感冒的人,现在每次在路边看见猫主子,都忍不住露出老母亲般的微笑。

更何况这些猫奴们,尽管身处一线城市颇受局限,年轻人都哭着喊着穷,但总有人偷偷养着猫

退一步讲,即使经济条件暂时困住了他们养猫的步伐,但没关系,除了传统的“自养自吸”大法,他们已经开发出云吸猫、猫咖吸猫、白嫖等新型吸猫手段。为了早日吸上猫,猫奴们已经“无所不用其极”。

吸猫这个坎,谁都逃不掉。

尽管人类统治了地球,但猫统治了人类,美国网站思想目录甚至将猫咪奉为“互联网的非官方吉祥物”。

电视剧《创业时代》里,作为职场女性代表的温迪,即使活的小心翼翼,在跟女主那蓝吐露心声的时候也忍不住暴露出猫奴属性:这么多年我都不敢谈恋爱,我连猫都不敢养,才走到今天这个位置。

爱国爱吃爱唐婉的陆游,也是一个合格的猫奴,一生作诗近万,十多首献给了猫大人。

谁能想到那首鼎鼎有名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和“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出自同一首诗呢?

雅号“护猫将军”的钱钟书,解放后和林徽因成为邻居,养了一只“很聪明的猫”。小猫比较瘦小,在与林徽因家的猫打斗时往往落下风,钱钟书为此特地准备了一根竹竿,只要听见自家猫的“惨叫”,便知它受了“欺负”,赶紧拿了竹竿出门帮爱猫打架

在猫主子面前,管他什么国学大师、学界翘楚,大家都只有一个身份——猫奴

看看各位铲屎官对猫主子的宠溺,我的脑海里只循环一句:我只想给你给你宠爱……

弄断口红我都忍住没打它,要是我男朋友这么做,坟头草都两丈高了。

看中一件衣服,思前想后半个月没舍得买,家里猫主子缺了啥,当天就下单了,我真的是一个辛勤慈祥的老母亲。

手机里全是它的照片,你说有多重要!比我雪花的都还多。

猫主子大概是除了手机以外,当代年轻人最亲的儿子了

其实,在“吸猫”一词进入大家视线以前,我身边接触的大多是些养狗的人。但狗毕竟不太好控制,每年深圳“文明养狗”的呼吁几乎隔段时间就要重申。

猫就不同了,性情温和,表面上“人畜无害”,简直是在深圳独自打拼的年轻人黑夜里的慰藉良品

以前看过的一个视频,一位铲屎官为了知道家里的猫白天都在干什么,在家里安装了摄像头。

某天她加班很晚才回家,想着家里的主子肯定已经饿傻了,在屋子里翻箱倒柜找吃的。结果当她打开家里的摄像头,发现家里的猫竟然蹲坐在玄关门口,盯着门口一直发呆,等她开门好去迎接她。

“在这个偌大的城市,还有一只猫在等自己回家”,这句看似鸡汤的话,却戳中了不少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软肋。

一线城市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分割了这些人与他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独自打拼的城市里,踏出家门便是江湖,没有了亲人的陪伴,宠物似乎成为了年轻人孤独与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

这样想想,居然有点心酸。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