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常場景下,一座城市的服務管理品質,也不看“多造了幾棟樓”,而是看它有沒有在人們最習以爲常的、甚至忽視的日常場景裏下功夫。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王志彥 談燕 朱珉迕

而在“繡花心”之外,手握一根“繡花針”,則意味着需要以法治化、社會化、智能化、標準化的手段,促使城市管理精準有效。

今年年初,上海遭遇十年一遇的大雪。一夜過後,一早行走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發現了堪稱罕見的動人“奇觀”:身邊雪景仍在,依然可以賞心悅目,腳下卻已然無礙,路面恢復如常。到了盛夏,一個月內4個颱風接踵而至,其中3個正面登陸,創下了歷史記錄。結果,整座城市同樣經受住了考驗。

無論大雪還是颱風,城市最終安然無恙,甚至讓人有閒暇賞景,折射的正是精細化管理的成效。從臨戰時的預案設計、應急響應、社會動員,到平日裏的規劃佈局、建設投入、監測管理,一整套的系統設計,保障了城市的正常運行。

同樣地,日常場景下,一座城市的服務管理品質,也不看“多造了幾棟樓”,而是看它有沒有在人們最習以爲常的、甚至忽視的日常場景裏下功夫。

在淮海中路,爲了保護沿線密佈的歷史建築和古樹名木,地下“看不見”的工程設計堪比一臺精密手術。在虹口春陽裏,“20易其稿”的風貌保護街坊更新改造,最終實現了風貌保護和民生實惠間的“兩全”。在黃浦、靜安,完成400戶手拎馬桶改造背後,是從挖化糞池、二次供水改造到設置增壓泵、翻新馬路管線等等一系列的絞盡腦汁……全城正在努力推行的生活垃圾分類,不同地區、不同社區,更在源源不斷創造管用的辦法。

這一切,爲的是讓所有工作生活在上海的人,都能體會到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