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線調研|風險減量“治未病”,險企如何“開藥方”?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廣州、江門報道

2023年,自然災害頻發,重慶暴雨洪澇和地質災害,第5號颱風“杜蘇芮”,第11號颱風“海葵”,京津冀地區暴雨洪澇災害,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

財險行業是“看天喫飯”的行業。自然災害頻發,對農險、企財險、農房保險等產品的賠付率和賠付金額都有較大影響,財險公司的承保利潤也承受壓力。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2023年,財產保險公司原保費收入1.59萬億元,賠付支出1.07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行業彙總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6.73%,賠款支出增長17.8%。這表示,財產險賠付支出增速已超行業保費收入增速10個百分點。

爲減少風險隱患、降低重大風險損害,也爲壓降賠付成本、提高承保效益,財產險行業都在開展風險減量工作,從傳統的“等量”補償轉向“減量”風險。

保險業的風險減量理念已提出多年,2023年1月,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加速了險企的風險減量工作進度。

目前,政策已公佈一年有餘,各險企風險減量工作進展如何?效果如何?記者通過調研發現,財產險公司普遍以“保險+科技+服務”形式實現風險管理前置,其中科技手段成爲各大險企開展風險減量工作的主要抓手。 

“抗風險”:從“等量”補償到“減量”風險 

據瞭解,風險減量主要是指利用更加專業和先進的科技手段,通過主動介入被保險標的的風險管理而降低事故發生概率,實現社會風險總量的減少,進而爲投保人和社會創造價值。

在《關於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出臺後,各大險企都將“風險減量”工作作爲產險業務的重點之一,主要聚焦在事前預防、事中減損、事後補償三方面。

記者調研發現,各險企目前主要做法包括,在組織架構層面,已有多家財產險公司專門設置風險減量部門或工作組,專門負責該項工作。例如,平安產險湖南分公司、山東分公司等成立了風險減量專項工作組。

據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郭清統計,截至2022年末,14家保險公司設置了相對獨立的風險減量管理部門,絕大多數保險公司設置了相關處室單位,30家保險公司建立了與風險減量服務相關的信息化平臺,業內已有300餘名專職人員。

在服務形式方面,包括風險評估、查勘、預警、救援、培訓等。例如,在臺風“杜蘇芮”引發的暴雨、汛情中,保險公司提供的水浸預警設備、水位監測系統、實時颱風損失評估系統可幫助地方政府檢測颱風走向、低窪路段積水情況,爲排水堵澇“搶佔先機”,防止災情的進一步擴散。

服務手段方面,除常規的人員實地服務外,還引入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衛星、紅外探測等科技手段。例如,平安產險的自研平臺鷹眼系統DRS2.0,自行搭建了氣象災害模型,可以提供18種災害精細化預警及對應的防災指引。據介紹,2023年,共預警75.4億次,覆蓋車、財、農客戶6751萬個。

此外,各險企風險減量工作也覆蓋多險種,包括車險、農險、責任險、企財險、家財險、工程險等。

“風險減量管理的目標就是大災不一定有大損、大賠。”某業內人士強調。 

“治未病”:應用科技從“事後理賠”轉向“事前防損” 

走進廣州賦美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賦美種業”)花卉種植基地,一盆盆觀賞花卉緊密排列,它們上方懸掛着一個個圓形的小型氣象站,大棚一角的攝像頭持續監測花卉的長勢情況...它們收集到的數據將彙總顯示在一塊智慧大屏上,基地大棚的溫度、溼度、光照等數據都會在大屏上實時顯示。

賦美種業是一家專業從事花卉、果蔬和藥材品種選育、技術研發和種苗生產的民營企業。農業生產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自然災害,而農作物的抗風險能力較弱。“花卉種植的環境敏感度很高,特別是廣東夏天高溫和冬天寒潮,花卉很容易死亡。另外,在臺風季,連續下暴雨也會有水淹的風險。”賦美種業副總經理張健漢告訴記者。

而賦美種業過去抗風險的主要手段是線下巡查+人工處理,張健漢說,“以前是人工到每個大棚看溼度計和溫度計,然後手工記錄,可能會出錯,數據可靠性就比較差。”

記者採訪發現,險企風險減量的關鍵是從“事後理賠”轉向“事前防損”,是風險管理領域的“治未病”,而這關鍵在於財產保險公司的風險評估和監控機制,而這部分能力可通過引入先進的金融科技手段來加強。

賦美種業便是一個例證。據介紹,平安產險聯合廣州番禺區農業局、廣東漫雲科技公司,爲賦美種業制定了一套物聯網防災減災方案:包括設立310個智能小型氣象站、360個智能控制器、3個雨量風速監測機器,搭建數智管理平臺,覆蓋賦美種業3000多畝大棚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和1.1萬平方米植物基因組培苗工廠。

“這套系統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一個是及時性,我們可以通過手機及時看到大棚的溫度、溼度和光照情況。第二個是可以線上處理,我們這個基地有很多大棚,現在可以用手機自己操作,也可以監測大棚負責人有沒有打開風機,管理就變得精細化。”張健漢打開後臺管理APP邊操作邊向記者介紹。

據介紹,截至目前,賦美種業示範基地防災預警提示超3.2萬次,實現綠蘿損耗率下降1.1%,節約生產成本10%以上,節省人力成本三分之二以上,預估降本增效金額1000萬元。

目前,在探索如何從“等量”補償轉向“減量”風險管理時,科技手段是險企的主要抓手。例如,平安產險鷹眼系統DRS2.0,聚合了超2萬億條地理、災害、氣象、保險數據,可以利用數值模擬、機器學習、衛星遙感監測等技術,進行自然災害預測預警。

再如,中國人保主研發萬象天眼-智能風險減量平臺,形成包括“氣象眼”“海風眼”“集電眼”等一系列面向各類風險場景的“天眼”。

近年來,中國人壽財險陸續建設了集無人機管理、飛行、拍攝、分析一體的“國壽i農飛”平臺;爲提升水產養殖戶的風險防禦水平,中華財險專項開發“智慧漁場”小程序...

但記者觀察到,目前險企的風險減量工作還處於初級階段,部分頭部險企科技手段應用和風險減量服務融合度較高,而中小險企在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風險減量工作效能的水平還待提升。

“拓產品”:財險產品專業化、精細化水平待提高 

儘管賦美種業引入了上述物聯網防災減災方案,但張健漢也向記者表示,在今年1月寒潮來臨時,種植花卉受低溫影響,儘管損失不可避免,但相較以前損失較小。

記者調研發現,先進科技手段的介入能夠有效提高險企風險減量的能力,但並未唯一有效手段,“保險”這一傳統防範風險的產品依舊是關鍵手段,重點在於險企如何通過深耕細分市場,挖掘新技術、新經濟發展產生的風險減量需求,提升保險產品的專業化、精細化水平。

例如在賦美種業,平安產險針對植物組培苗階段,推出“組培苗”保險產品。 “組培苗階段主要風險是病菌感染,如果受到感染就容易成片成片死亡。我們針對賦美開發了保險組培苗種植保險,這個保險是廣東首創,實現了花卉種植全生命週期的保障。”平安產險番禺支公司農險業務部團隊經理古水良告訴記者。

再如,2023年,平安產險量身定製僱主安心保(衛浴版)及樂企E生(衛浴版)兩款專屬保障產品,爲近百家水暖衛浴製造企業提供超10億元保障。

走在廣東江門水口鎮的街道上,隨處可見五金店鋪,有人坐在店裏的機器前對壓鑄件進行拋光處理,有人忙着進出搬運包裝好的閥芯、花灑……上世紀70年代初,廣東江門開始從事水暖衛浴產業。如今,水暖衛浴產業已經成爲江門地區極具特色以及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羣。

作爲勞動密集型產業,水暖衛浴生產過程中員工遇到各種工傷風險,是企業需要重點保障的環節。“我們主要是購買僱主責任險,主要是爲了給員工一個保障,也爲我們的穩健、安全經營上一道保險。”開平市中奧衛浴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開平市水暖衛浴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徐少平表示。

再如,國任保險針對建築幕牆風險管理需求,開發了“幕牆保”保險產品;針對古建民居,深圳人保財險開發了古建民居的“文物(不可移動)保護保險”產品;中國人壽集團旗下財險公司於2021年在福建龍巖落地全國首單林業碳匯指數保險...

財產險覆蓋領域衆多,而每一行業情況各異、風險差異性大,爲風險減量增加了較大難度。“我國目前擁有41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和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國家智能製造專家委委員、工信部電子科技委產業政策組副組長劉九如公開寫道。

但目前,還有大量細分行業沒有精細化、專業化保險產品或不易承保。例如在由颱風“杜蘇芮”引發的災情中,“涿州受災書籍”引發關注,紙質書等產品不易承保或保費高昂。當時,中圖網創始人、CEO黃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呼籲,希望今後能以比較合理的保費獲取相應的保險保障。

“風險管理如不夠精細,可能會導致風險傳導、疊加、演變、升級,特定事故極易突破“風險防控擋板”引發突發事件,併產生‘鏈式反應’。”有業內人士指出。

(作者:曹媛 編輯:孫超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