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英国、美国、法国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完成国家独立统一的历史任务之时,位于中欧的德意志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由于文明的中心地带由地中海向大西洋转移,南德意志诸邦经济地位日趋衰落,而北德意志的普鲁士则由于占有地利人和的优势,迅速地强大起来。1848年的革命没有完成德意志的统一,20年后,以“铁血宰相”著称的俾斯麦充当了1848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在他手中,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的大业,奠定了这个强悍民族近现代历史的根基。不过,这个统一不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之路,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由于这些战争的指导者是俾斯麦,故也称之为俾斯麦的战争。

1862年9月30日,普鲁士议会预算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新当选的人民进步党议员占有了多数席位。这些人大都是一些知识分子和小商人的代表,他们大力鼓吹民主和自由主义;他们认为,普鲁士的一切都必须经过表决以多数票来决定。在国王、工人和资产阶级这三种力量中,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势力大增。因此,会场上总是议而不决,争吵不休。这时,新任首相兼外交大臣奥托.冯.俾斯麦站出来发表了演说。

这位与滑铁卢战役(1815年)同年出生的普鲁士贵族子弟,父亲是尚武的军官,母亲出身于内务大臣和外交官家庭,对宫廷生活和上层社会的角斗伎俩了如指掌。他虽然对数学不感兴趣,但对历史和法律都颇为精通,并且争强好胜,善于支配别人。在1847年5——6月于柏林召开的联合邦议会讨论中,俾斯麦以雄辩的战斗性演说愤怒地驳斥了以芬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言论,初露头角。他在议会辩论中所表现出的坚定态度和强有力的论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有很多人预言这个年轻人将来可能成为保卫王权的主角。在1848年的反皇派革命风暴中,俾斯麦在自己的庄园组织民兵,准备向柏林进军勤王救驾,并因此受到普鲁士国王的接见和赏识。自1851年始,他先后在法兰克福、维也纳、俄罗斯和法兰西担任公使,对于这些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们如何操纵议会以及议会的内幕情况了如指掌,这对其在政治、外交中的纵横自如打下了基础。正在这时,天降大任于斯人。1862年5月,普鲁士议会选举中人民进步党人获胜,国王威廉一世失去了议会的支持,准备退位,但又不甘心失败;陆军大臣罗恩慌了手脚,害怕全国动乱,准备向自由派让步却还想再做最后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罗恩建议,火速招回富有“血腥味道”的俾斯麦来应付局面。就这样,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冷静地分析了当时德国的三种力量后认为,以国王为代表的贵族力量要想对抗代表资产阶级的自由派力量,必须拉拢和利用无产阶级的力量。而此时德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头头拉萨尔对波拿巴主义和俾斯麦是赞同的,于是,二者一拍即合,这就是著名的俾斯麦和拉萨尔之约。随即,俾斯麦在议会中发表了著名的“铁血演说”:“普鲁士在德意志中的地位将不取决于他的自由主义,而取决于自己的力量——普鲁士必须聚集自己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已被错过好几次了。维也纳条约所规定的普鲁士国界是不利于健全的国家生活的,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通过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所犯的大错误——而只能通过铁和血来解决!”

这个毫无遮掩的政治纲领虽然冷酷,但包含着许多的历史教训和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猥琐的议员们被镇住了。他的谈吐有如莱茵河水滔滔不绝而又生动活泼,在谈话中还不时插进法语和英语;他的妙语象道道闪电,围绕着他谈话的主题发出智慧之光。在这一切表面想象的背后,这位非凡的人物——他所独特地体现的权力超过了任何国王,他肩负着一个伟大国家的命运。总之,机敏、威严、专权,这就是俾斯麦的基本特征,而当时德国统一的伟大事业,则十分需要这样一个人,因为其他人已被证明解决不了德国统一的难题。

在迫使议员们屈服之后,俾斯麦即着手运用战争和外交手段实现德国统一的战略目标,当时的欧洲局势为俾斯麦提供了良机。19世纪60年代初,法、俄关系疏远并发生恶感,使普鲁士两边的这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不能联合起来对付普鲁士;英、法由于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关系也日趋恶化;当时欧洲有影响的大国就剩下了奥地利一家。俾斯麦深知奥地利势力衰弱,但还放不下架子,只要给些小便宜,自然会站在自己一边。于是,在丹麦控制下的日德兰半岛上的两个小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坦因,就成为俾斯麦引诱奥地利上钩的诱饵。这两个小公国是1852年5月由奥、法、俄、英、普、瑞六国在伦敦协议中正式被认同为丹麦的势力范围,但规定其传统的特权地位不受侵犯;因为这两个小公国为德意志联邦成员,且居民绝大多数为德意志人,早就想回归德意志大家庭,但1863年丹麦制定的新宪法取消了这两个小公国的特权,这就违背了六国协议精神。俾斯麦认为时机到了,可是他不肯由普鲁士一家出头露面,而是极力拉拢奥地利共同行动;他立即与奥地利外交大臣雷希贝格联系,提出“德意志兄弟一致对外!”的口号,并答应不用奥地利出多大力,战胜后即可免费得到荷尔斯坦因;对这样的好事,奥地利自然满口应承。由于俾斯麦此举内有奥地利派兵支持,外有国际协议做依据,得到了俄、英的认可,法国的默许,加上普奥联军势力强大,丹麦弹丸小国,根本不能抵抗两大国的战争。这样,1864年1月到4月,普奥联军未遇大的抵抗即占领了日德兰半岛,丹麦被迫在维也纳签定了割让石勒苏益格和海港基尔给普鲁士、割让荷尔斯坦因给奥地利的和平协议。另外,普奥两国又做了一笔交易,将另一个小公国劳恩堡也瓜分掉。由于奥地利通往劳恩堡要经过普鲁士,奥地利不可能去那个“飞地”实施有效治理,变把劳恩堡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作价卖给了普鲁士。这样,普鲁士就获得了第一步对丹麦战争的胜利,同时也巩固了俾斯麦在国内的地位。

对丹麦的战争不过是俾斯麦牛刀小试,下一个要对付的是奥地利这个“德意志兄弟”。因为俾斯麦的下一个目标是首先统一北德意志,而北德意志的若干小邦国受到奥地利的支持和保护,拒不充当普鲁士的臣民,要消灭这些小邦国的封建割据状态,必须打败他们的总后台奥地利;而要打败奥地利,非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可,一切命运取决于战场上的胜负。俾斯麦与陆军总参谋长老毛奇将军抓紧军事改革,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他们首先对军队进行了改组,用当时最先进的后膛枪装备军队,利用发达的铁路网和电报进行军队的动员和战略展开,在奥得河畔的布里格到易北河的托尔高集结了28万军队和800门火炮;在外交上:与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联合向奥地利进攻,利用俄奥矛盾争取了俄国的中立,用利益补偿的诺言换取了法国的认可,又利用英法矛盾赢得了英国的认同。万事具备后,1864年6月8日,普军进入奥国飞地荷尔斯坦因,由于道路网和运河均在普军手中,故未遇什么抵抗。6月16日,普军向北德意志各邦挺进,汉诺威、萨克森、黑森——卡塞尔等小国军队很快溃败,有的国王当了俘虏,有的逃到奥地利请求庇护,法兰克福也被占领了,英勇的普鲁士军队连战连捷,开始挺进奥地利。6月20日,意大利履行条约义务,正式对奥宣战。

普军兵分三路,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指挥第二军团12.7万人从东北向明兴格雷茨方向进攻;中路由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率领,组成9.7万人的第一军团向赖兴堡方向进攻;比通非特将军指挥的第三军团(易北河军团)5万人,从西北向明兴格雷茨方向进攻。在6月22日占领德累斯顿后,第三军团与第一军团合并,平推维也纳。7月3日,在明兴格雷茨附近的萨多瓦村,双方展开了最后决战,两边军队反复争夺这个弹丸之地,由于普军装备先进,战术优越,且尚武精神远强于奥军,故大获全胜。其时,担任小队长的还是热血青年的兴登堡在中队长阵亡的情况下,头部负伤血流全身仍拼死不退,率部40人冲进奥军阵地,夺大炮3门,毙敌多人。萨多瓦会战的结果,奥军亡1.8万人,被俘2.4万人,普军大获全胜。按照老毛奇的计划,普军应乘胜追击,强攻维也纳,迫使奥国投降,照当时战场形势,普军也完全有这个能力,但俾斯麦制止了老毛奇。

俾斯麦认为,对奥战争的目的并不是灭亡奥地利,而是排除奥地利的干扰,建立一个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的未来不允许两雄并立,必须以普鲁士为中心,但奥国作为一个欧洲大国,保留下来自有其用处,因为下一步统一的主要障碍是法国,普鲁士与奥地利同文同种,需要留下来共同对付法国。俾斯麦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以战场的胜败干扰自己的政治战略,而是正确地把握了一个“度”。历史证明,这是绝顶聪明的做法。事实上,奥地利只要不与普鲁士争雄,它就永远处于普鲁士的势力范围之内,这样做远比吞并一个奥地利好处大的多。就这样,俾斯麦以政治家和外交家的风度,与奥国在布拉格签定了和约。奥地利承认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北德意志联邦,普鲁士获得了汉诺威、萨克森、黑森——卡塞尔、法兰克福、荷尔斯坦因、石勒苏益格,领土增加了四分之一,人口增加了500万。德国统一的第二步就这样圆满实现了。

北德意志联邦虽然成立,但统一德国的使命并没有完成。南德意志的四个大公国——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斯诺特不赞成以普鲁士的方式统一德国。这些人之所以态度强硬,因为背后有拿破仑三世的支持。这位拿破仑的侄儿既没有他叔父当年的才干,也没有当年法兰西的民气,为了称霸欧洲,只好采取分化瓦解的战略,极力反对德国的统一,于是组成了南德同盟,与北德联邦对立,以便从中渔利。因此,德国要统一,必须打败拿破仑三世。以德国当时的军力和经济力,完全有能力,但是俾斯麦正在等待一个借口,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导火线,这又是出于他的另一个深谋远虑。

在对奥战争胜利之后,俾斯麦完全可以凭武力统一南德,当时普鲁士的许多重要人物都指责他没有趁热打铁。但俾斯麦认为,在拿破仑三世虎视眈眈、南德各国强烈反普的情况下,武力兼并南德后患无穷。要使南德各邦同情普鲁士的统一计划,最好通过民族防卫战争来净化人民的感情,在共御外侮、焕发民族精神的情况下去实现统一,才能使统一变成一种历史行为而不是个人伎俩。为此,必须用红布去激怒高卢公牛,必须让法国人先打第一枪来激发德意志民族的统一激情。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并且紧紧抓住加以利用了。

1868年的西班牙革命推翻了伊莎贝拉女王的统治,王座虚位以待。俾斯麦收买了新成立的西班牙临时政府,提议由普鲁士国王的堂兄利奥波德.霍亨索伦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此举震惊了法国,因为照此办理,历来属法国势力范围的西班牙就可能倒向德国,法国即处于东西两线夹击之中,这是拿破仑三世绝对不能容忍的。这位法国皇帝提出了强烈抗议,要求威廉国王保证永远不允许任何一个普鲁士亲王去继承西班牙王位。威廉一世不想为了西班牙的王位问题与法国打仗,于是就对自己的堂兄做了劝说,使之同意放弃西班牙王位,以避免战争。一时间,天空云消雾散,晴空万里,似乎战争不会再来了。俾斯麦和老毛奇等人不禁垂头丧气,用以激怒高卢公牛的红布竟然被自己的国王扔掉了。

但法国人却不肯善罢甘休,又把这块红布拾起来抛给了普鲁士。法国大使贝尔德希奉命来到埃姆斯温泉,再一次要求普鲁士国王打下“永远”的保票。这在外交惯例上是非常过分的举动,威廉一世有礼貌地拒绝打这样的保票,并把这个情况用电报通知了俾斯麦和老毛奇。

法国人的狂妄自大和愚蠢帮了俾斯麦的忙。俾斯麦接到电报之后,开始认为法国的第一枪打不起来了,情绪非常低落,但随即灵机一动,将电报做了删节,不改一字,交给新闻界发表。电文如下:“在西班牙国政府将霍亨索伦亲王放弃继承王位消息正式通知法兰西帝国政府之后,法国大使在埃姆斯向国王陛下又提出要求,授权他向巴黎发电说,如果霍亨索伦家族重提自己的王位的继承权,国王陛下有义务在将来永不予以同意。此后国王陛下拒绝再次接见法国大使,让值班副官告诉大使,国王陛下已不再有其他事情通告大使了。”这样一改,用老毛奇的话来说“语调变了,原先的听起来好象是退兵号,现在就象是进军号了。”

果然,这一消息一公布,全德人民都感到愤慨,感到法兰西皇帝也太不把德意志当人对待。而法国全国则唱起了《马赛曲》,“打到柏林去!”“教训这些该死的德意志人!”的口号声响成一片,议会也批准了战争拨款。7月19日下午,法国发表了正式对普宣战的声明。红布果真把高卢公牛激怒了,法兰西终于落入了俾斯麦设下的圈套,为德意志的统一慷慨地打了第一枪。

战争初期,法军自认为拥有军事上的优势,准备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快速攻入普境。但是当拿破仑三世7月28日以前线总司令的身份来到边境要塞麦茨时,原来准备的总数达40万的法军仅到了10万。与法军相反,普军准备充分,训练有素,迅速赢得了集结兵力的时间。当8月2日法军闯进普境后,即遭普军的迎头痛击。在老毛奇指挥下,普军兵分三路对法军软弱无力的进攻展开了反攻。北路由斯塔美因茨将军率兵8.5万人,中路由腓特烈.查理王子统兵13.5万人,南路由腓特烈.威廉亲王指挥20万大军;8月4日,全线反攻开始,南路军8月4日越过国界,重创法国麦克马洪元帅军团的右翼,占领了维桑堡;接着,双方在维尔特村发生激战,法军全线崩溃。部分法军退守斯特拉斯堡,被普军包围,大部分在麦克马洪率领下继续败退,普军紧追不舍。

在此关键时刻,拿破仑三世由冒险转为逃跑,他将指挥权交给巴赞元帅,自己乘一辆马车向西狂奔。8月14日,普军北路和中路两军在科尔塞利斯击败巴赞元帅;老毛奇为堵住巴赞元帅的退路,派中路军越过塞尔河,插入法军后方,。8月16日,双方在马尔斯发生激战,巴赞率18万大军突围未果;8月18日,双方在格拉夫洛特再度发生激战,20万普军终于在麦茨城合围了18万法军。

另一路法军麦克马洪军团在夏龙地区还有12.5万人,但由于指挥不力,8月28日和31日连败两仗。普军兵分两路,右翼越过麦士河,占领了通往比利时的阿登山口;左翼切断法军撤往巴黎的退路。最后两路合围,把麦克马洪军团和拿破仑三世包围在色当。

9月1日,20万普军对色当城发起总攻,法军盘踞在坚固的阵地上死守;普军在高地上以700门大炮猛轰色当,炮弹如雨点般落下,全城一片火海,法军乱做一团,麦克马洪也中弹受伤,军心浮动,拿破仑三世下令投降,在色当要塞中央的塔楼上竖起了白旗。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童雪村会见俾斯麦,交给这位铁血宰相一封给普鲁士国王的信。信中卑恭地写道:“我亲爱的兄弟,因为我未能死在我的军中,所以我只得把自己的佩剑献给陛下。我继续做陛下的好兄弟,拿破仑。”如果拿破仑一世地下有知,看到侄子这封可耻的信,一定会从坟墓中气得跳起来。

色当会战,法国皇帝、元帅、39个将军、8.6万名士兵当了俘虏,600多门大炮被普军缴获。9月28日,被围困在斯特拉斯堡的法军投降;10月28日,被围困在麦茨的巴赞元帅投降。望着拿破仑三世前往囚禁地的车辆,俾斯麦大发思古之情:“一个王朝在此消失了!”

色当战役后,普军继续推进,9月19日包围巴黎。此时的俾斯麦心情是复杂的,他命令军队围而不打,因为他知道,此时的巴黎已经出现了内乱,而他的使命是德意志的统一、不是法兰西的灭亡,如果法国陷入无政府状态,他将失去谈判对手,战争的政治目的就不能实现了。1871年1月,普法两国在凡尔赛签定了预备和约;3月18日,巴黎公社在起义中诞生了,普鲁士与逃到凡尔赛的梯也尔政府达成默契,释放了法军俘虏来加强法国政府的力量;1871年5月梯也尔以武力铲平了巴黎公社后,5月10日,普法正式缔结了《法兰克福和约》,战争宣告结束。法国承认了普鲁士在南德意志的存在,并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赔偿德国战费50亿法郎。

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的镜厅,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南北德意志帝国的皇帝;1871年4月16日,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批准了德意志帝国的宪法,俾斯麦也成为这个帝国的第一任首相。就这样,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通过三次王朝战争,俾斯麦用铁和血统一德意志的计划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1871年6月16日,当俾斯麦凯旋时,全德国沸腾了,柏林人疯狂了,成千上万的人群聚集在勃兰登堡门旁向他热烈欢呼,文官武将都向他行礼致敬,他的威望一时达到顶峰,举国上下都认为俾斯麦是新帝国真正的开国元勋。佩带着大铁十字勋章的俾斯麦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正在微笑中盘算着如何用铁和血来让这个强悍的民族更加繁荣昌盛。

俾斯麦留下的历史遗产是巨大的,两次世界大战追本溯源都与这位铁血宰相有关。当德国人在二战中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命名为“俾斯麦号”时,表述出了德意志人对这位历史伟人的呼唤,他代表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德国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