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安人壽償付能力落於下游 2019年鉅虧25億面臨價值轉型考驗丨險企償付能力報告

作者:湯巾

天安人壽2019年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36.49%,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20.65%,在73家人身險公司中分別排在第64位和第66位。

“七虧八盈”的規律在壽險業並不總是靈驗。

成立已近20年、本應早已走出虧損區間的天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安人壽),突然曝出2019年鉅虧25億元的消息,一時間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同時,該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也落於行業下游水平。

截至今年3月12日,共有150家保險公司發佈了2019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投資時報》根據上述報告對各家險企的償付能力數據進行統計,最終制作出《中國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2019》,力求描繪保險業償付能力變化的全貌。

納入統計的人身險公司共有73家。其中,天安人壽2019年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36.49%,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20.65%,在73家公司中分別排在第64位和第66位。

而更讓外界大跌眼鏡的是,其作爲一家老牌公司再次陷入虧損泥潭。2019年各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該公司累計虧損25億元,在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150家險企中排名墊底。與此同時,當年保險業務收入也逐季度下滑。

天安人壽對《投資時報》稱,該公司目前處於價值轉型期,雖然出現了暫時的經營虧損,但不會對公司未來發展造成影響。截至2019年年末,天安人壽註冊資本金145億元,總資產規模超2036億元,跨入新的發展平臺;規模保費超714億元,原保險保費超520億元;償付能力充足率連續滿足監管要求。

  償付能力指標居下游

與很多同行一樣,天安人壽也必須面對償付能力達標的問題。

從2019年四個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來看,天安人壽各季度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138.07%、140.17%、139.06%、136.49%,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121.2%、123.98%、123.15%、129.65%,雖然兩項指標均符合監管要求,但在人身險公司中排在靠後位置。

其實,和前幾年相比,該公司去年的償付能力指標已有所提升。2018年四個季度,該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112.59%、100.34%、117.64%、128.81%,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爲91.26%、80.49%、98.2%、102.31%,一度和監管紅線100%和50%較爲接近。

再看2015年至2017年,天安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221.82%、123.07%、130.86%,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14.13%、94.31%、105.97%。

2016年“償二代”監管體系正式實施,同時天安人壽一季度業績轉盈爲虧,表現不佳。爲了滿足監管要求,天安人壽開啓增資擴股步伐,在當年3月和8月各增資50億元,註冊資本金由45億元增至145億元。

不過,從後續效果來看,該公司的償付能力指標並沒有很大提升。

在2019年第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該公司表示,現階段改進償付能力管理體系的工作重點爲:第一,優化風險偏好傳導方案;第二,健全操作風險管理機制;第三,完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功能。

25億虧損同業墊底

每一年保險公司的業績變化總能牽動人們的神經,觀察2019年盈利情況,“後進生”的標籤落在了天安人壽的頭上。

2019年四個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天安人壽各季度淨利潤分別爲1.6億元、-1.33億元、-7.79億元、-17.48億元,合計虧損額高達25億元,在納入統計的150家險企中排名倒數第一。

可以看出,當年一季度時該公司還展現出較好的“開門紅”局面,但二季度之後卻呈現“一瀉千里”之勢。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天安人壽2019年保險業務收入逐季度下滑,分別爲292.48億元、103.81億元、75.75億元、48.87億元。

天安人壽解釋稱,公司暫時出現虧損是因爲目前處於價值轉型期。公司的價值轉型是爲確保長期核心競爭力的發展,所以不會對公司發展造成影響。

成立於2000年11月的天安人壽至今已走過了近20個年頭,按照壽險行業“七虧八盈”的規律,應該早已度過虧損期。不過,梳理該公司過去十年的年報業績可以發現,其發展道路並不平順。2009年至2014年,該公司分別虧損451萬元、1347萬元、1.78億元、3.8億元、7.11億元、2.58億元。2015年終於扭虧爲盈,實現淨利潤2969萬元,自此迎來了連續四年盈利的“好日子”,2016年至2018年分別盈利8850.77萬元、1.4億元、8313.95萬元。

但良好的態勢在2019年戛然而止,作爲曾經的萬能險大戶,天安人壽在如今嚴監管態勢下還是面臨一定的轉型壓力。

對於價值業務的發展,天安人壽表示,該公司持續聚焦於風險保障型和長期儲蓄型等高價值產品,不斷提升產品的內涵價值。目前天安人壽擁有銀保、個險、經代三大主力渠道,各渠道強力推進業務結構優化,大力發展長期期交型業務,全方位、多層次地提升和優化價值創造能力,在確保業務品質的同時,加快了價值的累積,形成了滾動發展的穩健之勢。截至2019年年末,天安人壽實現新單價值保費148億元。

天安人壽還提到,作爲一家快速發展的壽險企業,該公司正處在探索期與上升期,穩定規模、調整結構、提升價值是其走向可持續發展良性快車道的有益探索。價值業務的持續增長、服務價值的日益優化、社會價值的不斷增厚是天安人壽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天安人壽價值轉型成效的有力體現。

靠子公司拉動利潤

正在謀求價值轉型的天安人壽,過去一度與“投資激進”的字眼相伴而行。

梳理歷年年報,該公司的投資收益曾經顯著增長。2014年,該公司投資收益僅爲10.2億元,但2015年增長一倍達到20.32億元,2016年繼續大增至71.29億元。2016年以後,監管層對於保險業防控風險更爲強調,並開始對萬能險重拳整頓,此外,對於保險資金運用的監管也越來越嚴格。2017年和2018年,天安人壽投資收益分別爲66.38億元和56.17億元,連續兩年下降。

去年資本市場雖然有所回暖,但上市公司債務危機的警報聲頻響,讓不少金融機構深受牽連,天安人壽也不例外。涉足P2P的奧馬電器截至2019年6月12日逾期債務合計2.7億元,此消息一曝出該股隨即連續一字跌停。而彼時作爲奧馬電器的第三大股東,天安人壽的持股市值也隨之縮水。

2019年4月22日,天安人壽萬能險產品減持奧馬電器542萬股,還持有5854.2萬股。截至當年6月30日其持股數爲5312.15萬股,三季度末數量保持不變,仍爲第三大股東。

事實上,隨着保險業競爭日趨激烈,承保利潤越來越低,保險公司用投資收益來彌補承保虧損的情況並不鮮見。

在年報中《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2017年和2018年,天安人壽合併報表雖然顯示盈利1.4億元和8313.95萬元,但母公司淨利潤分別爲-7.25億元和-8.81億元。也就是說,旗下子公司對其淨利潤起到了拉動作用。

天眼查信息顯示,天安人壽旗下擁有多家非保險子公司,包括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置業公司、商業運營公司等。具體來看,其控股的公司包括深圳君盛峯石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北京天壽弘景置業有限公司、西安天壽宏景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杭州天壽勝景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新疆盛世信金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鄭州天壽盛景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福州泰生鴻銨資產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寧波天恆信安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杭州天壽晟景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嘉興睿博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嘉興鴻蒙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等。

正是這些非保險子公司貢獻的利潤,讓天安人壽上述兩年沒有交出虧損的成績單,這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該公司對投資端的倚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