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從100多年前誕生到現在,生產了無數種相機。有的造型放到今天看來讓人摸不清頭腦,有的仍然是經典的樣子。今天就來盤點一下這一百多年來,相機的歷史變遷。

在20世紀10~20年代,製造相機的材料金屬化之後,安斯柯公司仍推出這款使用木製機身的相機,是少見的特色。該相機配置了CINEMAT,40mm f/6.3鏡頭,ILEXT.B.1/25-1/100秒快門,外殼使用黑色皮革裝飾,金屬片的金黃色處理及簡潔的長方體造型,顯得古色古香,貴氣十足。

復古外形+35mm電影底片,Leica 0-Serie是Leica A的前身。在1923年,徠卡公司共生產了25部Leica 0-Serie相機,用於測試市場反應。目前爲止,這25部Leica 0-Serie相機存世無幾。配ANASTIGMAT 5片3組鏡頭。

爲紀念徠卡推出75週年(1925-2000年)和設計師奧斯卡.巴納克誕辰125週年(1879至2004年),在2000年和2004年分別發佈了兩款徠卡0系列的複製品特別版。

在維也納的WestLicht Photographica拍賣會上,一部Leica Null-Serie(又稱0-Series)相機最後以216萬美元高價賣出,成爲世界上最貴的相機。這部Leica 0-series相機的起拍價爲30萬歐元,估計價格爲60萬-80萬歐元,在開始拍賣四分鐘後,以180萬歐元的高價售出(216萬歐元含買家的保險費)。這部相機爲Leica 0-series相機創下了新紀錄。在另一屆的同一拍賣會上,第7部Leica 0-series相機(No. 107)的最終售價爲132萬歐元。

蔡司伊康公司(Zeiss Ikon AG,以下簡稱蔡司伊康)在1930年代中期生產的35毫米Contaflex雙鏡頭反光相機(TLR)有個霸氣的中文名字——“萬噸水壓機”!其英文名字直譯是:康特弗萊克斯雙鏡頭反光相機,不僅繞口,還容易跟它同名的康特弗萊克斯單鏡頭反光相機(Contaflex SLR)混淆,於是,人們根據它威武霸氣的外觀起了這個形象的名字。

1931年柯達公司擁有的Retina公司,1934年開始以Kodak Retina名字生產相機。1957年開始先後推出了KODAK RETINA Ⅱc、 Ⅲc型 和IIIC型,無論是從外形到功能都做了很大的改變和不同之處。從卷片拉桿的位置移至下部,到XENON,50mm f/2的廣角望遠交換鏡頭,鏡頭前羣交換式,都是KODAK RETINA Ⅲc型最大的創新,也是此款相機的最大特色。

佳能公司自從1934年開始製造旁軸取景的135照相機,至1961年的佳能7型照相機,把這種形式的佳能相機演繹到了極至。此後的佳能旁軸135相機皆向普及自動的方向發展。佳能7型135相機第一次將測光系統設計在相機的取景器裏,並且與相機的速度盤連動,而簾幕快門也採用更加耐用的鈦金屬複合材料,外觀設計已完全脫離了仿造歐洲產品的痕跡。1965年出品的佳能7s測光的方式。

與佳能7型照相機同時推出的 50mm1∶0.95標準鏡頭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相對孔徑的量產民用照相機鏡頭,由於產量不大,佳能7型照相機以及它的大孔徑標準鏡頭已經成爲衆多收藏家追逐的對象。

費得FED 1 相機始於1932年6月,以德國LEICA 2型爲藍本所仿製的。1932年第一批30臺原型組裝完成,接着在1933年以相同的模具大量生產,這時蘇聯正是貧窮的農業經濟時期,斯大林嘗試著以5年的經濟計劃使前蘇聯快速工業化。在1932年11月,第一臺仿徠卡2型相機成功完成研發工作。相機使用了超過300個零件,光學件及原型機是由位於列寧格勒的VOOMP實驗工廠製作完成,在此,到1934年5月才停止生產,大約生產了500臺相機。之後生產被轉移到位於莫斯科的Geodezia工廠,至1934年12月,約生產了1800臺相機。在1934年到1955年間共生產了約700000臺FED 1相機。

這是前蘇聯最具有歷使意義的相機,雖是仿LEICA 2型,但某些部件是不同的,以使售價更低。實際拍照“有人說”像質還要高於LEICA 2型。這相機是面向前蘇聯大衆市場,而非使用LEICA的西方人士。所以考慮成本,品質並不想一味再提高,僅止於前蘇聯內部人民能自給自足及一般拍攝的要求,市場無競爭的產品。

有6-7種不同的機身型式。鏡頭爲FED制,仿製LEICA MLMAR 50 F3.5,使用LEICA 39mm螺口.最近對焦距離1.5m;快門爲橫移式黑色焦平面快門,快門速度爲1/25,1/50,1/100,1/200,1/500秒; 手動疊影對焦,有額外的取景窗;標準135底片,卷裝暗盒,片幅36mmX24mm;可拆式底板,由底部裝卸;無測光 ;體積 6.7X13.2X6.5 CM;重量 630g 。

1950年,德國福倫達公司推出的使用135膠捲的Prominent機型更爲莊重樸實,整體結構緊湊,操作合理。該款相機採用後置式康班快門,可配十幾種不同焦距以及不同口徑的攝影鏡頭。福倫達爲配合該機的需求又研製出高斯型6片5組且最大光圈F2的Ultron鏡頭以及高斯型7片5組最大光圈爲F1.5的Nocton鏡頭。 在拆解圖中的鏡頭就是這隻被稱爲“標頭王”的50mm/F1.5的優秀鏡頭,其專配的UV鏡是著名的B+W 的45E,單層鍍膜,性能優異。

福倫達公司於1959年推出了第一款35毫米單鏡頭反光相機,命名爲Bessamatic。雖然,這一年日本尼康公司推出了大名鼎鼎的尼康F型相機,但是比較來看,福倫達和尼康產品各有千秋。至少,Bessamatic在機身內植入了硒光元件驅動的追針式測光表,大大方便了初級使用者。進入60年代,福倫達的單反產品又衍生出Bessamatic II、Bessamatic M和Ultramatic。截至到1966年,配套福倫達單反相機的鏡頭除若干種標頭外,還有另外7種,焦距範圍從35毫米到350毫米不等。其中最前衛的要算36-82毫米/F2.8變焦鏡頭,這款大口徑並且是恆定光圈的變焦鏡頭也是世界上第一款35毫米單反相機用的變焦鏡頭,它拉開了變焦鏡頭髮展的序幕。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福倫達在1962年推出的Bessamatic“De Luxe”(豪華版),它秉承了一貫風格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賣點——在機身正面上部多出了一個突出的鍍鉻小方塊,這裏面含了一個微小的棱鏡,它可以使攝影者在取景器中看到他所選定的光圈和快門速度值。這款豪華版的標記不是刻在相機的頂部,而是將這串“De Luxe”字母印在了相機的包裝盒上。當然,其最大的貢獻是使攝影師可以在最大光圈下取景調焦,並且用不着把眼睛從取景器上挪開,就可以調整光圈與速度,應該說這是福倫達在當年的又一大改革,而且,這一改革被許多相機制造公司沿用至今。

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商品化的民用照相機變焦距鏡頭,據說是由美國ZOOMAR公司設計,並由德國福倫達公司於1959年開始製造的,這種鏡頭的焦距範圍是36mm-85mm,最大的相對孔徑爲1∶2.8,將它裝福倫達Bessamatic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上一同出售。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VOIGTLANDER—ZOOMAR變焦距攝影鏡頭在我國已經很少見到了,即便現在看來,設計、製造這樣的一個照相機的攝影鏡頭,在當年仍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福倫達經典中的經典——Vitessa135旁軸照相機,成色極新,ULTRON 50/2 高配版鏡頭,所有功能正常,鏡頭完美三無。帶原廠皮套 。

20世紀50年代,是二戰後德國相機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尤其是在135旁軸相機的開發上,各大相機制造商競相攀比,致力於發展該類產品。1950年,已逐漸恢復戰爭創傷,擺脫戰爭遺患的德國福倫達公司,公佈渙然一新的135相機——Vitessa。(俗稱“天線機”)。

該類型相機在衆多同類產品中,設計別具匠心,外形新穎別緻,成爲135旁軸相機中“一枝獨秀”的典範。Vitessa相機機身的對開門,可以同時向左、右打開,攝影鏡頭會順勢彈出,堪稱巧妙而完美的機械連動機構。最令人驚奇的是,機身左側上方的一根金屬圓柱長杆,高高矗立,好像袖珍收音機上的天線。用左手食指按下長杆,即可以同步完成快門上弦和卷片兩個動作。攝影對焦則用右手拇指撥動機身右側後面的轉盤,連動對焦疊影重合機構,得以完成攝影聚焦的全過程。據稱,這樣的**作概念是福倫達專門爲專業攝影記者快速攝影需求而設計的。

佳能公司自從1934年開始製造旁軸取景的135照相機,至1961年的佳能7型照相機,把這種形式的佳能相機演繹到了極至。此後的佳能旁軸135相機皆向普及自動的方向發展。佳能7型135相機第一次將測光系統設計在相機的取景器裏,並且與相機的速度盤連動,而簾幕快門也採用更加耐用的鈦金屬複合材料,外觀設計已完全脫離了仿造歐洲產品的痕跡。1965年出品的佳能7s測光的方式。

與佳能7型照相機同時推出的 50mm1∶0.95標準鏡頭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相對孔徑的量產民用照相機鏡頭,由於產量不大,佳能7型照相機以及它的大孔徑標準鏡頭已經成爲衆多收藏家追逐的對象。

祿來35相機出品的年代說法不一,大概是在1966年前後。這種小型化的135照相機從一出世就倍顯華貴的氣質,以至於英國女王也將這種相機隨身攜帶。

祿來35在那個年代裏是體積最小的135照相機,其寬度僅爲135標準畫幅的寬度加上兩個膠捲暗盒直徑的大概尺寸。鏡頭爲蔡斯松納或天塞結構,焦距爲40mm。最初的祿來35相機在德國生產,大約到了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祿來35相機轉至新加坡的祿來工廠製造。

尼康FM2誕生於1982年,這個時候很多著名的相機品牌的135相機制造廠家已經放棄了機械式135單反相機的製造。

尼康FM2的前身是尼康小型化的中檔相機尼康FM,最大的亮點是具有1/4000秒曝光速度的高速快門。爲了減輕快門葉片的重量以提高葉片行走的時間,尼康高速啓用了鈦合金製造技術,用衝壓成蜂窩狀紋理的鈦合金片製造成縱走式幕簾快門,在當時轟動一時,成爲相機制造歷史上的又一個第一,而後來隨着技術的進步,尼康FM2的這個1/4000秒高速快門改用鋁合金製造了。

尼康FM2是生產時間最長的135單反相機之一,很多資深攝影愛好者以及一些職業攝影師非常喜歡這種沒有如何自動功能的相機。早期的尼康FM2相機設計有單獨的1200秒最高閃光同步速度,使用鈦合金幕簾快門,後來改爲1250秒最高閃光同步速度,仍採用鈦合金幕簾快門。而改由鋁合金葉片的幕簾快門的尼康FM2相機則在機身頂蓋的後面的相機編號的前綴加一個N字,以示這是新型的FM2相機。最後出品的FM2相機是在中國生產的。

除了裝有中央重點測光裝置外,尼康FM2沒有其它如何自動功能,附加的功能也僅僅是多次曝光而已,是一種純粹的手動機械單反相機。但就這是中央一種簡單的135相機,由於可靠耐用,由於尼康的品牌,更由於在這個檔次的產品中沒有敵手,使得尼康FM2沒完沒了地生產了20年。

有關於Exa I愛克山泰型相機的資料不多,只知道這種相機是德國愛克山泰(EXAKTA)單反相機的低端型號。愛克山泰(EXAKTA)是最早出現的135單反相機之一。二戰之後這個品牌的相機在東德繼續生產。而Exa相機則是其簡單化的產品。

Exa I型135單反相機依然採用卡爾.蔡司的鏡頭,當然是前東德的產品,50mm f/2.8的標準鏡頭小巧精緻,最小光圈f/22,甚至還配有鏡頭增倍鏡。俯視的取景器可以更換,連同毛玻璃一起取出,但不知其他的取景器附件是什麼樣子。快門鎖設計得異常巧妙,上下搬動蓋住快門按鈕就行了。這種相機採用的是反斗式快門,所以速度範圍僅限於常用的B,1/125秒,1/50, 1/100,1/150秒幾檔,一個很長的扳杆在取景器的左側。卷片、上弦是轉輪設計。到了Exa II型就改成扳把形式了。左手按動快門的設計似乎是愛克山泰(EXAKTA)相機的傳統,初次體驗這種相機很難一下子就找到感覺,但想當初人們肯定是認可這樣的操作形式。

據說使用Exa商標的相機僅限於前東德出售,出口西方的這種相機有很多品牌。

徠卡MP是在著名的徠卡M6TTL停產之後,於2003年推出的最新型號照相機。有別於1956年的徠卡同一型號的照相機,新型的徠卡MP更象是M3經典機身和M6測光系統的結合體,它是目前徠卡唯一的機械控制簾幕快門的測距器式旁軸取景照相機。典雅的設計,精湛的工藝,以及可靠的性能,使得這種相機仍然受到了許多職業攝影師們的高度信賴。

與這架徠卡MP相配套的是一隻徠卡50mmf/2.8的Elmar-M型鏡頭,徠卡這種4片3組的經典鏡頭的原型最早出現於1924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