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的史書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實錄則是中國歷史中關鍵的一環,《明實錄》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今天我們要說的實錄是《明實錄》,這部書記錄了明代十五位皇帝二百五十多年曆史,但是卻被一部分人認爲可信度不高,爲什麼。

中國古代史書體例較多,如通史、斷代史等,有一類史書是屬於第一手的研究資料,此類書具備文獻功能是歷史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這類書就是“實錄”,所謂實錄就是記載歷代帝王大事件的史書,大多是當朝人所記,其史料價值較高。

今天我們要說的實錄是《明實錄》,這部書記錄了明代十五位皇帝二百五十多年曆史,但是卻被一部分人認爲可信度不高,爲什麼?

史書中的“實錄”是記載皇帝在位期間經歷的政治、戰爭、經濟、外交和災變等重大事件,是後人瞭解研究這位君主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那個時代的重要依據。

中國歷史上的實錄是從南梁武帝開始的,南朝大儒周興嗣撰寫《梁皇帝實錄》,開啓了此種史書的先河。

從此以後,各代帝王多有實錄相伴,比如著名的《唐太宗實錄》等,可惜宋代之前的實錄大多遺失,我們今人恐怕再難看到其內容了。

《明實錄》是保存比較完好的實錄了,《明實錄》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十五位皇帝的歷史,前後二百五十多年。至於明末崇禎以後的實錄則因爲戰亂不存。

《明實錄》共十三部,兩千九百一十一卷,一千六百多萬字,是研究明代歷史的重要史料典籍。

因爲當朝人記載當朝事,所以實錄類史書難免存在“春秋筆法”“爲尊者諱”的問題,這導致很多皇帝的“黑點”言語不詳有的甚至被刪改了。所以有一部分人認爲《明實錄》可信度不高,參考價值不大。

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誠然,中國古代史書一直都存在爲尊者諱的問題,比如《三國志》就沒有詳細記載司馬昭弒君的歷史細節,此類事例還有很多。但是這並不能徹底否定史書的價值,中國古代史官有自己的一套職業技術在爲尊者諱和事實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我們後人閱讀史料的時候是需要自行辨析史料的,這叫對史料的考據。

當然,還有一部分觀點認爲《明實錄》後來被清朝統治者篡改了,比如有人認爲明神宗實錄在乾隆朝被篡改。此種說法有一定的依據,但是卻也不能因此徹底否定實錄的作用和價值。

又比如明武宗在實錄中是個徹頭徹尾的昏君,但是我們現在再看《明實錄》的記載,會發現或許有刻意污衊明武宗的可能,只因爲明武宗觸犯了當時文人官僚集團的利益。

中國古代的史書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實錄則是中國歷史中關鍵的一環,《明實錄》的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