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從北京返鄉創業的張夢兵熱心公益事業。麻城特大水災時,他給搶險救災的某部官兵送去豬肉和大餅包子;還與弘揚文化傳媒,義工聯,嘉良樂農莊一道,給白果貧困學生和貧困老人捐資捐物1.5萬元;連續兩年邀請木子店店基坪老人過重陽節。他的愛心善舉贏得社會好評。

2018年1月5日,溫度計定格在-2℃,寒潮襲擊麻城市。即便大雪紛飛、狂風呼嘯,奮戰在一線的環衛工人,仍舊冒着嚴寒,堅守崗位,爲城市的整潔辛勤勞作。上午10點,暖心老闆張夢兵將一百雙愛心手套送至市環衛處,給辛勤勞動的環衛工人送來了一份溫暖。

張夢兵說:“寒冷的冬天,環衛工人很辛苦,恰逢這幾天又是雨雪天氣,看到有環衛工冬天光着手擦垃圾桶,就想着至少讓他們冬天幹活的時候不凍手。”其實,這並不是張夢兵第一次爲環衛工人獻愛心了,去年重陽節,他宴請環衛工人中的65歲以上的老人們喫吊鍋喝老米酒。

不忘初心 情繫故土

張夢兵生於1967年。那是一個物資匱乏,爲溫飽而發愁的年代。張家也不例外,家裏人多糧少,能喫一頓飽飯就是最大的幸福,兒時的張夢兵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全家人、全村人每天都能喫飽飯.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17歲那年,張夢兵來到首都北京從事建築防水行業,他從學徒工幹起,20多年年,他從一個山裏娃幹成了老闆,過上了相對優越的生活。在木子店店基坪家鄉人眼裏,張夢兵已是創業的成功人士,防水行業裏的專家。唯獨張夢兵的心情很沉重,在京城呆久了,感覺城市裏的豬肉沒有肉味,雞肉沒有雞味。只有每次回到老家喫到家裏人自己種植的水稻,養殖的雞鴨才感覺到這纔是生活的本來味道。這可能就是思鄉的情結吧。

現在人不缺喫喝,缺的是高品質的原生態美味,只有從源頭上保證食材的品質,才能喫到真正的健康美味。如果在家鄉建一座農產品生產基地,再建立一個農業合作社,整合鄉親們的農產品,通過體驗店的方式推廣原生態食品,最後建立一個強大的銷售體系,這樣一來,可以帶動幾百上千的農戶致富,多好的事啊。

張夢兵定了,他就要這麼幹。

精準扶貧 造福一方

2015年的春天,張夢兵放棄了北京的多年的人脈資源和事業,毅然回到了老家創辦思原農莊。從租地到建山莊,從辦證到與合作農戶洽談,樣樣都要考慮周全,張夢兵說這叫“飲水思源”。2016年張夢兵流轉耕地50畝,山林150畝,每年爲村集體創造了3萬多元的收入,每年帶動村民打零工共支付勞務費10多萬元,每年通過收購農戶自產的土特產爲鄉親創造了30多萬元的銷售收入。截止2018年張夢兵帶動創收的農戶達到了171戶。

鄉親們慢慢富有了,當會計把報表遞到張夢兵面前的時候,他還沒看就說,虧了多少?會計不解地問,你知道啊!張夢兵說,莫着急,做農業是一個長線投資,目的是造福一方,更多的是找回童年的記憶,該是回饋家鄉,爲家鄉做點實事的時候了。我原本就是一個農民,農民不能忘本啊。萬千資產一日不過三餐,多大的房屋睡覺只要一尺三,我的想法就是要帶動貧困戶把我的200畝山莊搞好,把400頭土豬養好,把2萬隻雞養好,帶領鄉親們一起共同脫貧致富,到那時我就心滿意足了!

樸實的話語證印了張夢兵的思源情。有位名人說:錢聚人散,錢散人聚,這句話用在張夢兵的身上再恰當不過了,2016年當選麻城市第9屆政協委員,麻城市工商聯第六屆執行委員。2017年被授予“愛心企業”。面對衆多榮譽,衆多稱謂,他最喜歡的還是人家叫他老農民,因爲他覺得農民纔是自己的源頭,纔是自己最榮耀的身份。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責任。

成功路上 思原有你

隨着互聯網的營銷思維深入人心,張夢兵也想到了發展的方向,即充分發揮田園綜合體的模式:“生態農莊+合作社+體驗店+品牌銷售”。

目前思原在麻城、武漢等地設立了品嚐店。各品嚐店都是嚴格保證食材的原生態品質。各品嚐店的食材都來自於合作社的原生態種植養殖的產品。受到了廣大顧客和美食行家的一致好評。思原的特色吊鍋先後被麻城電視臺、湖北電視臺等衆多媒體報道。在武漢舉辦的農博會上思原的楚養原品牌臘肉等產品成爲暢銷的產品,也得到了專家評委的高度讚譽。 張夢兵通過工商聯的大平臺和自身的不斷努力,合作社先後與北京、武漢、山東等地簽訂了產品銷售合同,對合作社的原生態產品進行訂單式銷售。保證了產品的銷售渠道,保障了農民的收入,有效的提高了當地合作農戶的收入。爲當地的農民的脫貧致富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張夢兵算了一筆賬,是原生態農莊產業鏈就像一臺脫貧的機器,每年都能幫助幾百戶村民通過自己的勞動脫貧,再過三五年,一千多戶的村民就都能致富了。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思源山莊,有山有水,有蟬鳴鳥唱,阡陌雞犬相聞,是修身養性旅遊的好去處。讓我們一起去聞聞泥土氣息,聽聽那些關於記憶裏的故事,嚐嚐思原山莊的原生態美餐的味道吧。

內容來自:品讀麻城官微。部分內容來源於麻城工商聯和網絡。

編輯:高漢平 馮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