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秋收之整地往事 | 作者:吳城

秋收後,最忙最緊的整地開始了。

這時的玉米地裏雜草樹葉肆意亂飛;一行行玉米茬張牙咧嘴,裸露着鋒利的尖刺; 地頭的長圪針高高在上耀武揚威;荊條的枝梢鋪滿堰頭,黑草瘋長,齒菜蔓延,田間看上去一片狼藉。

山區交通不便,地塊分散,秋季的玉米茬地難整理,持續的時間較長。正因如此,父輩們每年都會把整地當做家中的大事,希望來年有個好的收成。他們先要捆秸稈,割些坡邊的荊條將地裏的玉米秸稈紮緊成捆,背往向陽的堰邊或荒坡上晾曬,然後做成牛羊一冬天的飼料。接下來,大人們會用鋤頭或钁頭將地裏的玉米根一個個刨出,打淨根部的肥土後,再用籮筐拾淨,擔出地裏。這樣不停地收拾,一塊地得幾天忙活。童年中,夥伴們會挎着扁圓形的小水壺,一起趕着黃牛來到地裏,一邊放牛,一邊幫助家人拾着地裏的雜草。幹活中,大家渴了,喝口涼水;渴了,摘些地邊的酸棗;累了,圍在地邊的石頭上,隨便逮幾隻蟈蟈,看它蹦跳;或一起玩着蟑螂捕蟲、螞蟻搬家的遊戲。一個晌午下來,每個人臉上都會汗跡斑斑,渾身上下沾滿了泥土。

等到各家各戶將地裏的雜草拾淨,秸稈背完,地堰邊除淨,一塊塊田間就變得乾淨多了。人誤地一時,地誤農一季。這時,鄉親們會馬不停蹄地準備犁地了。他們用平車將農家糞一車車運到地裏,按着行距倒成一堆堆小山,隨後用鐵鍁均勻地拋灑在田間。緊接着,各家撒上化肥,套好犁耙,趕着黃牛,隨着人們“嘚嘚、馭、窩馭、來來”(牲畜前進、停止、向左拐、向右拐的信號音)的吆喝聲,田地就算真的開耕了。這時,父輩們一手扶着犁柄,一手甩起牛鞭,兩頭黃牛奮力拉犁,脖子上的牛鈴時不時發出“叮噹,叮噹”的響聲。那清脆的鈴聲悠揚悅耳,猶如秋天的歌唱。耕作幾個來回後,田間就會冒出一道道黑油油的鮮土,那種泥土的清香便撲鼻而來。小時候,夥伴們總喜歡跟在大人身後耙地,時而牽着牛繩,時而站在耙上,兩手拽着長長的牛撇繩,盡情享受着“坐車”的滋味。

整個秋天,家中的那頭老黃犍是最大的“功臣”。它是犁地中的領墒牛,中午一套地拉下來,牛鼻孔裏喘着粗氣,背上汗水淋淋,走在路上慢騰騰的。整地期間,全家人都把它當成“寶貝”,跑遍地堰邊盡力多割鮮嫩的青草,多喂些上好的麥麩,讓它喫飽喝足,養膘蓄力,好下地幹活。直到很多年以後,我才慢慢明白“老牛自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的道理。

秋天整地是細活。父輩們掌控着地裏每一道工序,生怕農忙中有一點點的疏忽,影響來年的收成。整地前,家裏的豬、羊、牛糞往往數月前就得采集、儲備、發酵;犁地時,家人們會根椐不同的土壤把握深淺的尺度,深犁費工費時,淺耕跑墒不耐旱,連地頭犁不到的地方都要人工深翻;犁後的田地還要趁着墒情多耙幾遍,犁耙時翻起的土坷垃也要儘可能地打碎,保持着耕作的平整。這些整地的工序,山裏人都會牢記在心,處處盡力而做。直到整地結束,種上小麥,父輩們緊繃的心纔會放鬆下來。

歲月如歌,時代變遷。經濟的發展加快了社會的進步,如今的農業生產今非昔比。田間的“鐵牛”代替了往昔的黃牛;四通八達的水泥路修到了田間地頭;馬達聲聲迎來了方便快捷的運輸工具,山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正在普及提高;鄉親們農忙季節的勞動強度也越來越低。他們農閒外出務工,忙天集中返鄉,數天就完成了秋收、秋耕和秋種。以往整地常用的架子車、犁耙、繩索等農機具已漸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但那傳統的農耕文化卻依然是人們心中最濃的鄉情、最深的念想 ......

編輯:清風

作者簡介

吳誠,文學愛好者,河南省濟源市下冶鎮人,編寫出版過《玉陽讚歌》文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