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過去,傳統“皮影”的製作,多以滿足演出要求爲標準,而趙翠蓮卻用細膩的雕工和豔麗的色彩讓“侯馬皮影”走入了今天人們的生活,成爲遠銷海外10多個國家的傳統手工藝品。除了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侯馬盟書”的發現,還爲今天,人們研究中國古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CCTV-10

2020.4.4 15:38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卷 侯馬篇

侯馬篇 預告片

明洪武八年,明太祖朱元璋頒佈實施了新的國家“馬政”,並在古晉都“新田”設立了規模龐大的換馬驛站,將地名更名爲“侯馬”。

豐富多彩的歷史遺存

富有傳奇的“三晉文化”

196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侯馬晉國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前後發掘出總數量爲5000餘件的帶有硃砂、軟筆字跡的玉石片。這些玉石片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評爲“全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的“侯馬盟書”。

除了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侯馬盟書”的發現,還爲今天,人們研究中國古文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六國古文”是中國春秋晚期、戰國時期,在“諸侯割據”的歷史背景下,所形成的區域性文字殊體;在當時,同樣一個文字,在不同的地區有着多樣的書寫方式。“六國古文”也因此成爲中國文字發展、演進的一個歷史階段稱謂。

“侯馬盟書”,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它的發現,讓今天的人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在那個紛亂的時代中,“一字多形”的文字特點和中華漢字演進的漫長曆程。

在“侯馬盟書”發現之前,侯馬就曾因大量珍貴遺存的發現,成爲考古學界關注的地方。以至於在二十世紀中期,針對“侯馬晉國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現象:20世紀60年代初,國家抽調了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考古專家,在侯馬先後進行了兩次“考古大會戰”。

在侯馬的考古發掘工作中,考古人員先後發現了同屬春秋時期的8座古城遺址、10座墓葬和11處祭祀遺址;同時還發掘出8處銅器鑄造、陶範製作、石圭加工等手工業作坊遺址;出土各類文物十幾萬件。這些珍貴遺存被統一命名爲“侯馬晉國遺址”,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銅之光 再現世間

處於“青銅時代”晚期的晉國,是當時全國鑄銅技藝和青銅文化的傑出代表之一,因其豐富、獨特的紋飾,學界們也將晉國鑄造的青銅器稱爲“晉式青銅器”。

每年,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都要舉辦多場以“青銅文化”爲主題的展覽活動。然而,奇怪的是,最顯眼的展區位置,卻總是屬於一枚直徑不過10釐米的陶器。

這枚發現於“侯馬晉國鑄銅遺址”的鳳紋陶範,又被稱作“鳳紋模”,是出土的近10萬件陶範中,紋飾最精細、保存最爲完整的一件精品。

通過考古研究信息,專家們可以確定,“鳳紋模”是2000多年前的鑄銅模具。

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決定根據“鳳紋模”原型,復原那件未知的銅器。經過反覆的推算和形制比較,專家們確認了“鳳紋模”出自一尊編鐘。

在確定了尺寸比例和器形紋飾後,鑄銅師就將按照當時的鑄銅工藝——“範鑄法”,對編鐘進行復原。

2500多年後,高56釐米、直徑30釐米的“鳳紋編鐘”帶着歷史的溫度,又一次呈現在了世人面前。

侯馬皮影 雕工細膩

“侯馬皮影”,作爲山西省南派皮影戲的代表,如今有了新的樣貌和文化表達。

62歲的趙翠蓮,19歲開始學皮影,30多歲便小有名氣,如今已是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侯馬皮影”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在過去,傳統“皮影”的製作,多以滿足演出要求爲標準,而趙翠蓮卻用細膩的雕工和豔麗的色彩讓“侯馬皮影”走入了今天人們的生活,成爲遠銷海外10多個國家的傳統手工藝品。

侯馬皮影的製作工藝,借鑑了南方皮影的“推刀技法”,雕刻時,皮子上的刀不動,用推動皮子來雕鏤,過程精細且複雜。每一件皮影,都要經過制皮、過稿、雕刻、上色等20道工序。

蝴蝶酒杯 設計精妙

在中國許多戲曲形式中,都保留着《蝴蝶杯》的傳統曲目。一隻“奇妙”的酒杯,成爲一段悲劇愛情的見證。

玉製的杯中,注入瓊釀,精美的“蝴蝶”撲閃着雙翅便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宋朝以後,“蝴蝶杯”的製作工藝就已經失傳,清代才被藝人重新拾回。如何使精美的酒器呈現出“蝴蝶”的身影,精妙之處,便在於杯底。

和一般的酒杯不同的是,“蝴蝶杯”的底部需要一個“開口”,這既是“蝴蝶”隱身之處,也是光線折射後,“蝴蝶”顯影的空間。尺寸,要恰到好處,除了要保證光線的折射,還要滿足酒杯本來的實用功能。

當“蝴蝶”巧妙地“藏”於杯底,一隻凝結了古代匠人智慧的酒杯便開始了它今世的傳奇,爲我們生動地演繹出一段傳統技藝的重生故事,也讓“蝴蝶杯”從戲曲舞臺走入到今天人們的生活中。

作爲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蝴蝶杯製作技藝”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周尚明一直堅持着全手工製作的技藝傳統。

從侯馬驛站到物流樞紐

作爲鄰近山西、河南、陝西三省交界的地區,從公元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侯馬驛站至今,商路都是侯馬城市發展的重要紐帶和支撐。

侯馬北編組站興建於20世紀中期,是當時華北地區最大的鐵路運輸編組站,直到今天,仍擔負着重要的鐵路交通運輸任務,貨物吞吐量每天接近九十輛列車。

2016年,輻射山西、河南、陝西部分城市,華北地區最大的陸港口岸保稅區在侯馬市建成投用。

陸港口岸保稅區爲服務對象帶來的,不僅僅是“出、入關”業務辦理的便捷程序,它所構建起的、相對完整的綜合服務體系,正成爲侯馬新經濟的“助推器”。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羣密集處。

中國影像方誌

《侯馬篇》

播出時間:4月4日 15:3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