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武帝也是个聪明的皇帝,与匈奴人喜欢秋季进攻中原不同,汉武帝非常善于选择天时,他选择的时机就在春季进攻匈奴。据学者刘鸣统计,西汉王朝对匈奴人的进攻在四季中有55.6%发生在春季,其次就是夏季,占了27. 8%,而秋、冬两季加起来仅占 16. 7%,少得可怜。

我们知道,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要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天时,可见天时的重要性。

公元214年,也就是建安18年,孙权靠着天时,哄骗了曹操的十万支箭。看到这,各位要满腹狐疑,这不是草船借箭吗?借箭的主角不应该是诸葛亮吗?

对于这一事,在《三国志•吴书•孙权传》可能讲得更清楚。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曾这样记载:

“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裴松之注释到)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算是草船借箭的原形,那个借箭人是孙权,并非我们耳熟能详的诸葛亮。

可以说,孙权靠着天时借到了十万支箭,也奠定了赤壁之战,曹操败北的命运。可见,天时的重要性。

对于这一点,早在341年前,汉武大帝刘彻极为明白。在这个皇帝出生之前,西汉王朝备受匈奴人折磨。作为游牧民族匈奴人每到秋季就开始进攻中原腹地,让西汉王朝惶惶不可终日。

如此的侵扰北方边境,西汉王朝没有办法,只能采取防御措施,把重兵驻守在长城沿线,久而久之就有个名字,叫“防秋”。

为何要“防秋”? 《旧唐书•陆贽传》中记载:

“又以河陇陷蕃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

意思表达得很明显,就是在古代匈奴人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缘何选择在这个季节南侵?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此时北方边境天气干燥,降水稀少,食物紧缺,为了获取粮草不得不南下攻伐。

第二点,就在于此时,中原地区正好收获农作物,需要将大量的人力投入到农作物的收割上,一方面兵源不足,另一方面正好可以去中原地区掠夺。

这种情况,在西汉王朝前期尤为突出。西汉王朝早期,国力弱小,只能靠防御来抵御匈奴人的进攻。

然而,这一切随着汉武大帝刘彻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汉武帝也是个聪明的皇帝,与匈奴人喜欢秋季进攻中原不同,汉武帝非常善于选择天时,他选择的时机就在春季进攻匈奴。

这原因何在?

据西汉营平侯赵充国所言:“从今尽三月,虏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种中,远涉河山而来为寇。”

意思是说,在春季,正是匈奴这种游牧民族最羸弱的时候。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季节,牛马羊由于受到冬季缺少粮草的影响,会死去一批。同样,在冬季很多匈奴人没事干,结果在冬季要孩子,正好春季匈奴女人腹部已经微微隆起。

选择在这个季节进攻,便成为西汉王朝进攻的最佳目标。据学者刘鸣统计,西汉王朝对匈奴人的进攻在四季中有55.6%发生在春季,其次就是夏季,占了27. 8%,而秋、冬两季加起来仅占 16. 7%,少得可怜。

如此策略的选择,往往让匈奴人逃跑数百里甚至上千里保命,而这对于怀孕的匈奴女人而言,长途狂奔对于理应安胎的她们,可谓是致命打击,如此,很多匈奴孕妇就出现了流产甚至死亡的状况。

对于这一状况,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其著作《汉书》中写道:

“三岁,武帝崩。前此者,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惰㱩,罢极苦之。自单于以下常有欲和亲计。”

意思是说,汉武帝的时候,汉兵深入穷追猛打匈奴人20多年,匈奴孕妇很多被追的大量流产,痛苦极了。

然而,对于这个策略,一开始汉武帝刘彻,他也没有采用,相反他把进攻匈奴的时间,也定在了秋季。据《汉书•匈奴传》记载:

“自马邑军后五岁之秋,汉使四将(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匈奴生得广,广道亡归。汉囚敖、广,敖、广赎为庶人。”

意思是说,汉武帝在秋季派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率兵攻打匈奴人,结果卫青俘虏了700人,公孙贺无所获,公孙敖、李广被匈奴人击败,公孙敖、李广还成了俘虏。

如此,战争后果,让汉武帝深受刺激。后来,汉武帝改变策略,选择春季进攻匈奴。于是有了“其明年春,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子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羊百余万。”“其明年(元朔元年)春,汉遣卫青将六将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各种春季的战争表述。

而跟着春季表述的往往,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说,汉武帝刘彻的确是一代伟大帝王。

参考文献:

【《汉书》《三国志》《旧唐书》《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