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武帝也是個聰明的皇帝,與匈奴人喜歡秋季進攻中原不同,漢武帝非常善於選擇天時,他選擇的時機就在春季進攻匈奴。據學者劉鳴統計,西漢王朝對匈奴人的進攻在四季中有55.6%發生在春季,其次就是夏季,佔了27. 8%,而秋、冬兩季加起來僅佔 16. 7%,少得可憐。

我們知道,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要素,排在第一位的是天時,可見天時的重要性。

公元214年,也就是建安18年,孫權靠着天時,哄騙了曹操的十萬支箭。看到這,各位要滿腹狐疑,這不是草船借箭嗎?借箭的主角不應該是諸葛亮嗎?

對於這一事,在《三國志•吳書•孫權傳》可能講得更清楚。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裴松之的《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曾這樣記載:

“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裴松之註釋到)魏略曰:(建安十八年214年)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着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這算是草船借箭的原形,那個借箭人是孫權,並非我們耳熟能詳的諸葛亮。

可以說,孫權靠着天時借到了十萬支箭,也奠定了赤壁之戰,曹操敗北的命運。可見,天時的重要性。

對於這一點,早在341年前,漢武大帝劉徹極爲明白。在這個皇帝出生之前,西漢王朝備受匈奴人折磨。作爲遊牧民族匈奴人每到秋季就開始進攻中原腹地,讓西漢王朝惶惶不可終日。

如此的侵擾北方邊境,西漢王朝沒有辦法,只能採取防禦措施,把重兵駐守在長城沿線,久而久之就有個名字,叫“防秋”。

爲何要“防秋”? 《舊唐書•陸贄傳》中記載:

“又以河隴陷蕃已來,西北邊常以重兵守備,謂之防秋。”

意思表達得很明顯,就是在古代匈奴人往往趁秋高馬肥時南侵。緣何選擇在這個季節南侵?主要有兩點,第一點此時北方邊境天氣乾燥,降水稀少,食物緊缺,爲了獲取糧草不得不南下攻伐。

第二點,就在於此時,中原地區正好收穫農作物,需要將大量的人力投入到農作物的收割上,一方面兵源不足,另一方面正好可以去中原地區掠奪。

這種情況,在西漢王朝前期尤爲突出。西漢王朝早期,國力弱小,只能靠防禦來抵禦匈奴人的進攻。

然而,這一切隨着漢武大帝劉徹的出現,而發生了改變。漢武帝也是個聰明的皇帝,與匈奴人喜歡秋季進攻中原不同,漢武帝非常善於選擇天時,他選擇的時機就在春季進攻匈奴。

這原因何在?

據西漢營平侯趙充國所言:“從今盡三月,虜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於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爲寇。”

意思是說,在春季,正是匈奴這種遊牧民族最羸弱的時候。因爲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季節,牛馬羊由於受到冬季缺少糧草的影響,會死去一批。同樣,在冬季很多匈奴人沒事幹,結果在冬季要孩子,正好春季匈奴女人腹部已經微微隆起。

選擇在這個季節進攻,便成爲西漢王朝進攻的最佳目標。據學者劉鳴統計,西漢王朝對匈奴人的進攻在四季中有55.6%發生在春季,其次就是夏季,佔了27. 8%,而秋、冬兩季加起來僅佔 16. 7%,少得可憐。

如此策略的選擇,往往讓匈奴人逃跑數百里甚至上千裏保命,而這對於懷孕的匈奴女人而言,長途狂奔對於理應安胎的她們,可謂是致命打擊,如此,很多匈奴孕婦就出現了流產甚至死亡的狀況。

對於這一狀況,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其著作《漢書》中寫道:

“三歲,武帝崩。前此者,漢兵深入窮追二十餘年,匈奴孕重惰殰,罷極苦之。自單于以下常有欲和親計。”

意思是說,漢武帝的時候,漢兵深入窮追猛打匈奴人20多年,匈奴孕婦很多被追的大量流產,痛苦極了。

然而,對於這個策略,一開始漢武帝劉徹,他也沒有采用,相反他把進攻匈奴的時間,也定在了秋季。據《漢書•匈奴傳》記載:

“自馬邑軍後五歲之秋,漢使四將(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至龍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雲中,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爲胡所敗七千。李廣出雁門,爲胡所敗,匈奴生得廣,廣道亡歸。漢囚敖、廣,敖、廣贖爲庶人。”

意思是說,漢武帝在秋季派衛青、公孫賀、公孫敖、李廣率兵攻打匈奴人,結果衛青俘虜了700人,公孫賀無所獲,公孫敖、李廣被匈奴人擊敗,公孫敖、李廣還成了俘虜。

如此,戰爭後果,讓漢武帝深受刺激。後來,漢武帝改變策略,選擇春季進攻匈奴。於是有了“其明年春,衛青復出雲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子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羊百餘萬。”“其明年(元朔元年)春,漢遣衛青將六將軍十餘萬人出朔方高闕。右賢王以爲漢兵不能至,飲酒醉。漢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圍右賢王……”各種春季的戰爭表述。

而跟着春季表述的往往,都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不得不說,漢武帝劉徹的確是一代偉大帝王。

參考文獻:

【《漢書》《三國志》《舊唐書》《資治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