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張士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因爲攻打蘇州,朱元璋遭受損失不小,所以小肚雞腸的他,非常痛恨蘇州城的百姓,在攻佔城池後,甚至一度有“屠城”的想法,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朱元璋原本認爲張士誠不難對付,攻下蘇州城池也不是什麼難題。

元朝末年羣雄爭霸天下時,同爲農民起義軍的朱元璋和張士誠,可謂是一對“生死冤家”。從名字上看,他們兩個就有着“既生瑜,何生亮”的味道,朱元璋小名朱重八,而張士誠又名張九四,名字裏面都帶有數字,這一註定了日後他們生死對決的歷史時刻的到來。

朱元璋的歷史功績不必多說,在他的帶領下,打敗了元朝軍隊,驅趕元順帝逃往塞外,建立了大明帝國。長期受“韃虜”壓迫的漢民,從情理上看,對朱元璋都是心懷感激的,然而唯獨蘇州除外,這一切,都和張士誠在蘇州的所作所爲有關。

張士誠生於1321年,長大成人的他,爲了討生活,和幾位兄弟以販賣私鹽爲生。但後來他們經常遭受鹽務稅員的壓迫,再加上元朝的暴政,走投無路的張士誠,一氣之下舉起反元大旗,先後率起義軍攻下泰州、高郵等地,並在1354年於高郵稱王,建立大周政權,後定都蘇州,割據一方。

雖然是割據,但爲人豪爽義氣的張士誠,卻對蘇州百姓非常不錯。在他統治蘇州的十一年時間裏,一直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最大限度地減輕百姓的負擔,這讓蘇州百姓感激不盡。不過張士誠的運氣不好,遇上了他的人生剋星朱元璋。

朱元璋在基本上平定了元朝之後,他又將目光瞄向了各地的割據勢力,偏居蘇州的張士誠,自然也成爲了朱元璋主要對付的目標。

《吳王張士誠傳》載:“張士誠爲政寬簡,吳人愛之,有肖其象而祀之者。城困三日,民皆爲王死守,無叛志。”

朱元璋原本認爲張士誠不難對付,攻下蘇州城池也不是什麼難題。不過當他率軍攻打蘇州城時,卻遭遇到了蘇州全城軍民的一致抵抗。

《明史》載:大將徐達“領四十八衛將士圍城,每一衛置襄陽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餘座,大小將軍筒五十餘座,四十八營寨列於城之周遭,張士誠欲遁不得飛渡,銑炮之聲晝夜不絕。”即使面對如此凌厲的進攻,朱元璋一方還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下蘇州城,俘虜了張士誠。

張士誠在被俘之前,原本想要自殺。即使如此,當他下令焚燬自己的宮殿時,卻交代手下將士,不許讓附近百姓的住房受到影響;還下令燒燬蘇州稅負的賬簿,以此爲全城百姓多爭取免繳稅的時間。生死關頭心裏還想着百姓,可見張士誠的人品非常不錯,也因此纔在蘇州百姓眼裏有了極好的人緣。

和張士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因爲攻打蘇州,朱元璋遭受損失不小,所以小肚雞腸的他,非常痛恨蘇州城的百姓,在攻佔城池後,甚至一度有“屠城”的想法,最後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不過咽不下這口氣的朱元璋,又想出了一個毒計:這就是徵收比其他地區重得多的稅負,以此來報當年攻打蘇州的仇恨。

所以兩相對比,蘇州百姓一直始終對張士誠念念不忘,每年的7月13日,蘇州人會燒一種“九四香”,以這樣一個節日的方式表達對張士誠的懷念,並流傳至今。

參考資料:

【《明史》《吳王張士誠傳》《明通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