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赵惠文王并没有把握为了一块和氏璧就与秦国战场上面对面,所以他急需一个能够进行邦交斡旋的人,为他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他也不能真的就将和氏璧拱手奉上,这不仅是打了自己的脸,也让赵国在整个中原地区的邦交当中失去了颜面,赵国的国家声望和地位受到影响,所以,这件事情处理起来还是比较棘手的,这个时候蔺相如就登场了。这场战争两个国家打了三年多,最终以赵国大败结束,到那时候赵国还是需要向秦国献上和氏璧和太子以求和平,所以说,蔺相如在这两件事情当中能够成功与秦昭襄王本身的个人性格有着很大的关联。

战国风云,诸侯并立,战争四起,各诸侯国或为争霸图强,或为求存自保,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或韬光养晦图发展,或开展邦交斡旋,小国依附大国在夹缝中生存,在这一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都粉墨登场。
在邦交斡旋事件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可以算得上,比较经典和著名的事件,提起这两件事,人们大多数会想到蔺相如的功绩,这个人可以说为赵国保全了颜面和利益,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存在,那么赵国很有可能失去和氏璧这个名动天下的宝物,甚至有可能与秦国之间爆发一场战争。
在所谓的历史记载当中,蔺相如利用他的智慧成功地化解了这场危机,成功地拆穿了秦昭襄王的阴谋,由此来看,他在这件事情当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是非常高超的,他能够以一人之身,深入秦国的都城与秦昭襄王面对面对质,也能看出此人比较有勇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完璧归赵或者是将相和的论述,产生了越来越深的怀疑,他们认为蔺相如其实并没有在这件事情当中,付出实际的计策或者是功劳,相反,在这两件事情中,看似不起眼的廉颇才是影响事件最终走向的关键人物。
那么,为什么蔺相如的功绩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否定呢?他在完璧归赵或者是渑池之会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他对于这两件事情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看一看蔺相如的所作所为,到底能不能为赵国谋取实际的利益?看一看到底是不是蔺相如,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想要理解这个问题并不困难,我们只要分析一下蔺相如在这件事情当中的表现,同时来分析一下秦昭襄王的心路历程,以及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国家关系就可以看到问题的关键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蔺相如在这件事情当中的所作所为;整个完璧归赵或者渑池之会的流程都是差不多的,最初秦昭襄王提出用十五座城池向赵国换取和氏璧,但赵惠文王觉得秦国自从强盛起来之后,对山东六国的态度多有欺骗,所以并不相信他们真的会用城池来换和氏璧。
因为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差距,赵惠文王并没有把握为了一块和氏璧就与秦国战场上面对面,所以他急需一个能够进行邦交斡旋的人,为他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他也不能真的就将和氏璧拱手奉上,这不仅是打了自己的脸,也让赵国在整个中原地区的邦交当中失去了颜面,赵国的国家声望和地位受到影响,所以,这件事情处理起来还是比较棘手的,这个时候蔺相如就登场了。
可是,蔺相如在看到他这样子做法的时候,就直接断定秦国并没有真正地抱有诚意去交换,之后他也没有采取什么比较高明的计策去处理这个问题,反而是直接派人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然后在朝堂上对秦昭襄王以死相逼,昭襄王对于蔺相如的这种做法,自然是十分恼怒的,可是秦昭襄王也明白如果单纯因为这件事情,就置蔺相如于死地的话,对于他的声望和秦国的声明来讲,也是不负责任的。
所以,在身边的臣子给予秦昭襄王台阶的时候,他自然而然的就下去了,最终也没能够追究蔺相如的责任,也给自己博了一个比较宽容的名声;我们并不能说蔺相如的做法是错误的,毕竟他保住了赵国的利益,我们只是说他的做法还不值得人们过高的赞扬。
因为蔺相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件事,也并没有采取特别高明的计策,如果不是秦昭襄王大度的话,蔺相如最终的结果还很难说;试想一下,如果他遇到齐湣王、宋襄王这样的人,最终的结局能不是身首异处吗?所以他所谓的勇敢和计策,只不过是建立在没有触及到秦国切身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并不值得大肆赞扬。
所以,到这里就可以看到,蔺相如惯用的手段只不过是一些口头上的强硬,所谓的豁出命去这样的方式,从根本上来看并没有太大的闪光点,反而一个臣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全君主的颜面,从深处来讲其实是让君主丢脸的行为。
因此我们总结一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件事情就会发现,蔺相如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上也并没有做什么具有实际价值的事情,完璧归赵的时候是他首先欺骗了秦昭襄王,在秦国没有表明态度时,就擅自违背了之前的约定,然后用自己的生命威逼秦昭襄王,渑池之会更是如此。
所以从根本上来看,这个人多少就是从争论的方面有着一定的技巧而已,至于那些将蔺相如也归结于纵横家的人,这样的观点实属不敢苟同的,纵横家虽然不能直接的像军事将领一样纵横战场之上,但是他们都有着自身的主流学说,甚至真的能够以三寸不烂之舌抵挡百万之师,像是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范雎的远交近攻,这些都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决定着战国时代的格局走向的,反观蔺相如,他并没有这方面的功绩。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秦昭襄王的心路历程;秦昭襄王想要将和氏璧收入囊中,无非是和氏璧的观赏价值以及物以稀为贵的心思在作祟,毕竟对于这样的好东西没有几个人不想要。但秦昭襄王是一个比较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虽然喜欢和氏璧,却也不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去损害国家的利益。
但是他的话已经说出去了,作为一个君主,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很难再往回收,在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其实也需要一个台阶,需要一个台阶为自身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所以说他本身就没有想过要把蔺相如怎么样。蔺相如最终能够脱险也与他所主持的事件本身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关联。
到这种时候,秦昭襄王就无法在忍耐下去了,哪怕是要跟赵国进行一场硬碰硬的战争,秦昭襄王也在所不惜;这场战争两个国家打了三年多,最终以赵国大败结束,到那时候赵国还是需要向秦国献上和氏璧和太子以求和平,所以说,蔺相如在这两件事情当中能够成功与秦昭襄王本身的个人性格有着很大的关联。
对于秦昭襄王来讲,可打可不打的,可以不打,但必须要打的,也绝对不会含糊;虽然和氏璧非常的珍贵,但终究是没有伤到秦国的根本,而赵国私自吞并秦国的战利品这件事情却是给秦国的发展造成了阻碍,不仅是伤了秦昭襄王的面子,更是伤到了秦国的发展根基。
在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就不会再给赵国台阶下了。而且话说回来,就算是蔺相如获得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胜利,但是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还是得将和氏璧献出去及割地求和。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关系,同时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廉颇才是这两件事情当中的关键?秦国在实施了商鞅变法后,迅速的强大起来,成为了战国时期最为强盛的国家,对于其他国家的压迫还是非常之深的。
所以,秦国之所以不愿意为和氏璧而与赵国发生争斗,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忌惮赵国的军事实力;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秦国和宋国、卫国、中山国这样的小国之间或许就不会有后话了。
而我们在《史记》中,也能够寻找到对这种观点的支持,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的时候,太史公用了这样的一句话,说“赵亦盛设兵于秦,秦不敢动”。意思是为了保障赵国的利益,赵王派遣廉颇带领军队驻扎在秦赵两国的边境,这一点让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当秦昭襄王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很可能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的时候,他就能够很好地遏制住事态的发展,同时,赵国之所以有底气敢与秦国在这件事情上僵持不下,所凭借的也是国内强盛的军事实力发展。
在赵国看来,哪怕是与秦国发生战争也有着对抗秦国的底气,所以蔺相如才敢在秦国的朝堂上寸步不让,才敢冒着得罪秦昭襄王的风险欺骗于他;因此,廉颇所带领的赵军在这件事情上是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虽然它并不表现在事情的表面,可是这才是这两件事情最终能够得以解决的根本。
而且那个时候的秦国才刚刚稳定下来,秦武王举鼎而死之后,秦昭襄王是从燕国回来继承王位的,国家才刚刚结束的季君之乱必须大力度投入发展,选择在这样的时候与赵国硬碰硬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昭襄王放弃和氏璧和放过蔺相如,看的并不是蔺相如的口才有多好,计谋有多高明,而是蔺相如的背后有着赵国的军队加以支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事实上,蔺相如本人真的没有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做出太大的功绩,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的否定蔺相如这个人,他还是有着一定的才华和本领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作为使臣出使其他的国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胆量与最为强盛的国家的国君面对面,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将生死置之度外。
但蔺相如所获得的评价远远超过了自身的水平,我们对完璧归赵这件事,要有客观理智的态度;促成这件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绝大程度上都是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赵国实力的强盛,比如秦国国内发展刚刚稳定,比如秦昭襄王的个人性格原因,又比如和氏璧本身的价值不足以撼动秦国的地位,也不足以涉及秦国的切身利益等等。
所以说,当我们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不能单从表面上去了解它的表面发展,我们还需要去挖掘事情背后的因素;很多时候真正解决问题的原因并不在表面,就像站在蔺相如背后的廉颇一样,他虽然没有参与表面的运作,但他却是这件事情当中四两拨千斤的人物。
如果没有廉颇带领着赵国军队的威势,没有廉颇在外的盛名,可能秦国也不会忌惮于赵国,赵国也没有胆量与秦国硬碰硬,可能当秦国索要和氏璧的时,就恭恭敬敬的双手奉上了。所以,在对完璧归赵的事件加以深入了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过分的推崇蔺相如,而是看到了廉颇的贡献,也看到了客观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左传》、《史记》、《战国策》、《汉书》、《资治通鉴》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