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宣佈戰敗,百萬東北關東軍紛紛舉白旗投降,東北一下子出現權力真空,此刻延安和南京方面都同時盯上了東北這塊肥沃的黑土地,派出部隊搶先進入東北。

延安方面:命令靠近東北的冀熱遼軍區第一時間向東北進軍,當時由於缺少飛機、船隻,戰士們大部分靠兩條腿“跑”到了東北。

南京方面:藉着美軍提供的飛機、軍艦大批運輸部隊到東北,短短時間內就將數十萬軍隊運到了東北。

雖然我軍在蘇軍的幫助下,搶先一步在東北開展工作,但是由於國民黨有美軍空軍、海軍支持,到1946年初,國民黨在兵力上仍然不可小覷。雙方形成了犬牙交錯的狀態,國軍控制了鐵路沿線的大城市,而我軍則控制着廣闊的農村地區。尤其是在南滿地區,雙方展開了新一輪的較量。


國軍方面:制定了“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針,企圖先把我軍在南滿的部隊消滅,然後再穩紮穩打向北滿進攻,最後將我軍擠出東北。

我軍方面:制定了“堅持南滿、鞏固北滿”的應對方針,聯合兄弟部隊採取靈活戰法,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密切配合的戰法與敵人周旋。

到1947年3月,雙方已在臨江和周邊地區展開了三輪較量,在這期間我軍雖然遭到敵軍的猛攻,但是都抗了下來。到3月下旬,雙方在南滿地區依然處於拉鋸戰,爲了不給我軍絲毫的喘息時間,國民黨東北“剿總”司令長官又果斷調集10萬大軍,再次劍指南滿,向臨江發動第四次進攻。

這一招的目的就是趁熱打鐵速戰速決,不給我軍休整時間,企圖逼迫我東北野戰軍第3、4縱隊與之進行決戰,解決南滿問題。


面對杜隸明的作戰計劃,我軍也制定了應對措施,中共遼東分局立刻調善於打硬仗的第4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與第3縱隊的司令員曾克林組成聯合指揮部,共同應對。

當時曾克林是東北地區的老資格,他率領的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部隊是最早一批進入東北地區部隊,並迅速壯大了力量,而且還曾乘坐蘇軍專機飛抵延安回報東北的工作,得到了延安方面的高度肯定,正因爲如此,他被任命爲第3縱隊的司令員。而韓先楚作爲第4縱隊副司令,在級別方面遜色與曾克林。

因此在此次戰役中,主帥爲曾克林,副手爲韓先楚。上級也是這麼安排的。


但是在戰役的實施組織階段,主帥和副帥卻在決策上產生了衝突,結果韓先楚的意見得到了上級的支持,作戰按照韓先楚的意見執行。這樣,副帥就取代了主帥。

大家都知道到,臨陣換將,這犯了兵家大忌,那麼上級爲何要冒險做出這一決定呢?

這就要從兩人對戰役的決策分歧說起。兩人圍繞先打敵暫編20師還是敵89師爭論不休。

曾克林主張穩健保守的打法:先喫掉力量較爲弱小的敵暫編20師,因爲該師是滇軍出身,屬於雜牌軍,裝備落後,且在我軍側翼,比較容易拿下。而敵89師是國民黨嫡系,湯恩伯曾任該師首任師長,戰鬥力很強,而且周圍有兄弟部隊支援,一旦我軍1天內啃不掉這塊硬骨頭,周圍敵軍會迅速聚攏,很容易導致我軍被包圍。

而韓先楚則站在全局的角度出發主張:先攻打敵89師。他指出杜隸明的戰略方針“先南後北”,如果我們不先打垮強勁的敵89師,就很難打亂杜隸明的這個戰略,相反如果我們先啃下這塊硬骨頭,那麼敵暫編20師也就不打自敗。與此同時,敵89師剛從外省調來,對我東北的地形等狀況不熟,且自恃裝備精良驕傲輕敵。如果我軍抓住敵人的驕傲特點,誘使得他進入紅石鎮的包圍圈,那麼我軍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喫掉他的。


雙方爭論不決,曾克林於是提出等到敵暫編20師到通化後再打,但是熟悉戰場規律的韓先楚指出:不能等,錯過時機,敵暫編20師、184師、2師到時候都會上來,就很難喫掉敵89師。

於是雙方經過商議,決定將兩種意見上報上級首長決定,遼東軍區見到電報後,第一時間覆電:“完全同意韓先楚的意見,由韓先楚統一指揮3、4縱隊,力爭迅速徹底殲滅敵89師。”

接到電報後,曾克林大度地積極配合韓先楚進行作戰部署。4月3日,我軍在紅石鎮佈置好“口袋陣”,敵89師果然進入紅石鎮伏擊圈,我軍戰士如下山猛虎狠打敵軍,一舉消滅敵89師。該師師長萬宅仁在混戰中化裝狼狽逃跑,湯恩伯的起家部隊就這樣被消滅了。

這次戰役是解放戰爭在東北的關鍵一戰,之後,韓先楚開始獨當一面,不久被任命爲四野第3縱司令,後來在遼瀋戰役中,他又靠着敢打的作戰風格屢立奇功,被讚譽爲“旋風將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