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大家提到一個被閹割的羣體,大家腦海中最先浮現出來的一個詞肯定是“太監”,因爲在我們的認知中,對太監的瞭解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在任何一部古裝戲中,都會有太監的存在,好像太監成了中國拍古裝戲不可缺少的角色,這就給我們形成了一種這樣的錯覺,太監是我們中國的特產,只存在中國古代宮廷裏面,外國沒有,好像外國男人都在好好的養着自己的下半身。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太監”這個專屬名詞可能是中國獨有的,但是宦官這種形式卻存在於很多國家。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土耳其、朝鮮,波斯、印度等古文明都曾經有相同的做法。聖經新約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太監傳福音的記述。

除了這些,外國還有一羣被閹割的羣體,他們不用伺候、服侍主人,不用卑躬屈膝,反而非常受人尊敬追捧甚至是迷戀。這個羣體叫做“閹伶”。閹伶是什麼呢?從字面意思我們就能想到,他們就是被閹割的歌手。作爲歌手,唱歌就唱歌唄,爲什麼要閹了呢,還能唱的那麼好聽,那麼出名?其他的被閹割的人就只能進宮給別人打雜去?

在羅馬帝國不斷擴張之前,歐洲的音樂形式大都是單聲部音樂,單聲部音樂的特點就是以單聲部爲主,主要是以獨唱、領唱、說唱、吟唱的形式爲主,像《荷馬史詩·奧德賽》這些經典名著都是以這種單聲部音樂流傳出來的。這是初期的音樂表現形式。

隨着羅馬帝國的不斷擴張,歐洲開始進入一個長期的教會統治時期,即中世紀。教會的權利之大超過了皇權,它統治了歐洲一切的思想領域,當然這其中也包含音樂,從此音樂就開始爲各種宗教活動服務。隨着歐洲音樂的不斷發展,歌唱也開始由單聲部進入了復調的階段,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女低音相互配合。因爲那個時候的音樂是爲宗教服務的,所以什麼事都要聽宗教的,在古老的祖訓中記載着這樣一句話“婦女在教堂中應保持緘默。”所以女性就不能在教堂中歌唱了。

雖然女性不準在教堂中唱歌了,但是人們卻感受到了復調音樂的動聽,這其中缺乏了女聲該怎麼辦呢?就得想個辦法替代女聲。後來不知道是誰發明或者發現了一個方法,就是用男童聲代替女聲部。我們都知道,男生年紀太小唱歌氣息不穩,但是到了青春期後,男生開始發育變聲,聲音又會變粗,無法代替女生部。於是爲了需要,教會就開始尋找有唱歌天賦的男童,對其進行閹割,讓雄性激素停止生長,讓他的聲音停留在比較尖細的時期來替代女生部。這些人後來就被人們稱之爲“閹伶”。

閹伶唱歌真的好聽嗎?18世紀英國著名的音樂史學家查爾斯·帕尼曾這樣描述1734年法瑞內利在倫敦演唱時的情景:"他把前面的曲調處理得非常精細,樂音一點一點地逐漸增強,慢慢升到高音,爾後以同樣方式緩緩減弱,下滑至低音,令人驚奇不已。歌聲一停,立時掌聲四起,持續五分鐘之久。掌聲平息後,他繼續唱下去,唱得非常輕快,悅耳動聽。其節奏之輕快,使那時的小提琴很難跟上。"就連對閹伶一向持有偏見的法國著名劇作家伏爾泰也承認:"他們的歌喉之美妙,比女性更勝一籌。

《絕代妖姬》中法瑞內利的劇照

這羣被閹割的羣體在國外一直受着人們尊重和追捧,但是隨着教會勢力慢慢的削弱,女人也可以唱歌了,於是這些閹人歌手越來越少,直到消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