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事求是地說,乾隆說“爲清朝埋下了危險”這是一句客氣話,其目的是:這只不過是一種隱患,乾隆對清代的第一個坑是混亂的文化政策、,特別是他編纂《四庫全書》時,以編纂的名義,對歷代古籍進行了大規模的銷燬,三千或四千本書和六萬或七萬本書被殺害之前和之後,如果不是因爲乾隆三叔的智慧,他編纂了《古今藏書》,並在乾隆的頭腦中包括一些“禁書”,它就意外地紮根於中華文明,這場災難造成的損失比我想象的更痛苦。

跟這同樣嚴重的坑,就是乾隆造成的,清王朝軍事裝備的嚴重退化。在乾隆皇帝登基前,雖然世界戰爭已經進入熱兵器時代,但重視火器的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依然將清軍的裝備水平,保持在高水準上。到乾隆皇帝登基後,清軍已經大規模的裝備火槍,引進自土耳其的“贊巴拉克”火槍,還被當時清朝的軍工人員,開發出各種升級版。正是這時裝備強大的清軍,才成就了乾隆“十全武功”的偉業,打出了赫赫戰功。

但到了乾隆晚年時,世界火器發展繼續突飛猛進,但清朝卻是原地倒退。首先一條原因,就是拜乾隆毀書所賜,大量明代時流傳下來的火器軍工著作紛紛遭到焚燬,以至於很多先進火器技術,就此在清王朝斷代。到了乾隆去世的那年,清朝嘉慶皇帝下令改裝火炮,誰知造出來的火炮,火力還不如明代火炮。而鴉片戰爭前夜,關天培在廣東鑄炮,造出來的火炮一開火就炸膛。清朝的火器,竟退化到這地步。

因此,在鴉片戰爭時代,被英國人打的灰頭土臉的清王朝,趕緊倉促造炮,誰知由於乾隆一頓毀書,火炮圖紙竟也只剩下康熙七年的。如此軍工退化,確實是乾隆的責任。但最重要一條是,乾隆去世,留下了一個腐敗嚴重的清王朝。

乾隆雖然毫不猶豫地腐敗,但與雍正皇帝的反腐智慧相比,乾隆遠非如此,因此,清末腐敗越來越流行,用乾隆自己的話說,清朝的官吏是兩個或三個,清朝的官方管理已經到了這一點,乾隆死後,清代的腐敗愈演愈烈,整個王朝也難以重返,進入了近代的落後和被打敗的歷史,客觀地說,乾隆在這個歷史上有着重大的責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