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東亞飛蝗的分佈情況,同陳正祥的"蝗神廟之分佈"圖非常一致,並且彌補了"蝗神廟之分佈"中因不是多發性地區故沒有蝗神廟的缺點,以及西北內蒙古和西藏地區因缺乏方誌記載故蝗神廟極爲稀少的缺點。利用蝗神廟分佈繪成的蝗災分佈地圖,有一種超過文字記載的優點,因爲凡是有蝗神廟的地方,反映當地的蝗災必有反覆發作的歷史,故農民不得不立廟祭祀。





先秦古籍如《詩經》等多稱蝗爲螽或蝝,蝝是蝗的若蟲。戰國後多稱蝗。蝗和蝝都爲害莊稼。古籍上最早記載蝗災的是《春秋》記魯宣公十五年:"初稅畝,冬,蝝生。"最早記載蝗蟲的是《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行春令……則蟲蝗爲敗。"及同書《審時篇》:"……得時之麻……如此者,不蝗。"《禮記·月令》也有"蟲蝗爲災"的記載,不俱引。約在宋以後,蝝改稱"蝻",合稱蝗蝻,沿用至今。明朝徐光啓的《農政全書·除蝗疏》統計了春秋時期蝗災的次數,指出春秋294年中共發生蝝災111次,按月分佈如下:

月份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以上的數字分佈,非常合乎統計學上的常態分佈規律。表明蝗蟲是在4至9月間最猖獗,徐光啓說:"最盛於夏秋之間,與百穀長養成熟之時,正相值也,故爲害最廣。"

徐光啓的這個統計與1920年江蘇省及浙江省昆蟲局研究全國各地蝗蟲的發生季節非常吻合,就飛蝗而言,各地以5~8月爲蝗患最緊要時期。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爲最盛。6、7兩月是夏秋蝗災併發的時期。

周堯《中國昆蟲學史》附錄歷代蝗蟲災害登記表的重新統計結果,從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07年止的2614年中,共發生蝗災508次。

《除蝗疏》對於蝗蟲的發生與環境氣候條件的關係有很科學的見解:聞之老農言,蝗初生如粟米,數日旋大如蠅。能跳躍羣行,是名爲蝻。又數日,即羣飛,是名爲蝗。所止之處,喙不停齧……又數日,孕子於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復爲蝻,蝻復爲蝗,如是傳生,禍之所以廣也……蝗之所生,必於大澤之涯……必也驟涸之處……故涸澤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圖之此其地矣。

唐宋以後,紙張及印刷條件改善,蝗災的記載便較詳細,下面略舉數例,以見一斑:

"貞元元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爲食。"

"淳化三年,六月甲申,飛蝗自東北來,蔽天,經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盡死。秋七月,許、汝、袞、單、滄、蔡、齊、貝八州蝗。""有蝗起東北,趨至西南,蔽空如雲翳日……"

"至正十九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爲食,或曝幹而積之……"

"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飛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時饑民嘯聚山林。太平縣蝗蟲飛,飛蔽天,禾穗樹葉食之殆盡,民悉轉壑。是年垣曲民流亡大半,聚嘯山林。三月,平陽蝗。四月,河南蝗。七月順天蝗。"

"咸豐七年,春,昌平、唐山、望都、樂亭、平鄉蝗,平谷蝻生,春無麥。青縣蝻子生,撫寧、曲陽、元氏、清苑、無極大旱,蝗……武昌飛蝗蔽天。房縣、枝江、松滋旱蝗,宜都有蝗長三寸餘。秋,黃安、蘄水、黃岡、隨州蝗;應山蝗,落地厚尺許,鍾祥飛蝗蔽天,亙數十里……"

蝗災的地理分佈

上引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07年止的2614年中,共發生蝗災508次,按其發生次數的地理分佈,爲:

黃河流域:436次,佔85.82%;長江流域:69次,佔13.57%;華南西南:3次,佔0.58%。這個分佈情況與陳正祥研究的"蝗神廟之分佈"基本一致。地理學者陳正祥查閱國內外收藏的中國方誌3000餘種,找出其中記載有蝗神廟地點的,即在地圖上標明,最後製成中國"蝗神廟之分佈"的歷史地理圖。利用蝗神廟分佈繪成的蝗災分佈地圖,有一種超過文字記載的優點,因爲凡是有蝗神廟的地方,反映當地的蝗災必有反覆發作的歷史,故農民不得不立廟祭祀。

陳正祥歸納蝗神廟分佈圖的特點有四:蝗災的分佈以黃河下游爲最多,尤其是河北、山東、河南三省。華中以南,蝗災漸少,到了東南沿海,幾乎沒有。蝗神廟分佈的南限,大致同春季及年平均80%的相對溼度等值線符合。雲南高原中部和太湖流域相似,故蝗災也較普遍。這圖的不足之處是未能反映蝗災偶然發作的地點,因爲蝗災偶發地區,往往沒有建立蝗神廟,便無法在地圖上反映出來。

歷史上的蝗蟲是沒有分類的,郭郛等研究現代中國蝗蟲的生物學分類,指出有三大類,即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郭郛等也將中國蝗災的分佈繪製成"中國飛蝗三亞種的分佈"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蝗蟲主要都是東亞飛蝗,亞洲飛蝗主要分佈在西北及內蒙古一帶,西藏飛蝗主要分佈在西藏青海一帶。其中東亞飛蝗的分佈情況,同陳正祥的"蝗神廟之分佈"圖非常一致,並且彌補了"蝗神廟之分佈"中因不是多發性地區故沒有蝗神廟的缺點,以及西北內蒙古和西藏地區因缺乏方誌記載故蝗神廟極爲稀少的缺點。將兩圖合起來看,可以對中國蝗災的歷史發展和現狀分佈有一個較爲完整的概念和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