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與興趣,父母需要控制自己的行爲。做家務過程中,爸媽記住不過多的插手,讓孩子形成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

遠離勞動的孩子會成爲“巨嬰症患者”,有勞動精神,才能適應未來

現行應試教育模式導向下,學生普遍缺乏勞動鍛鍊與勞作實踐,很多學生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文化課學習上,絕大部分學生只是考試及考證機器。還有部分學生依靠父母及家人提供的相對優越的物質條件而坐享其成,終日無所事事,淪爲公主病或巨嬰症患者。

一、不勞動,淪爲高分低能

16歲成爲博士生的張炘煬,覺得“自己應該做一個人上人”,在碩士論文答辯前,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他就不答辯,也不考博士。一直以來,由於年紀問題,張炘煬的父母都在他邊上陪讀。爲了張炘煬學習,甚至還將老家的房子賣了,還貸了款,足見父母爲張炘煬作的犧牲。而張炘煬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一族,又怎能負擔得起北京買房的開銷?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學霸有這樣一種表現:在學校呼風喚雨,到社會威風掃地。如果用一個特別的標籤去描述的話,那就是,高分低能。比如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人大畢業生撿垃圾,海歸女博士種地,復旦學霸月薪3000等,都被用來印證這種印象。存在相當數量的學霸是書呆子,不懂規則,盲目天真,沒有變通和適應能力。導致高分低能的因素很多,歸根到底就是生活的能力不夠強,父母如果對孩子過於保護,讓孩子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就只會導致孩子只知道紙上談兵,到了實際應用的時候一團糟。

現在,許多孩子基本是在“小皇帝小公主”式的環境中生長。一早醒來,早點已擺在餐桌上,書包也是父母幫忙整理的。放學回家,喫飯、看電視、做作業,孩子根本不參與家務,不會燒水煮飯的大有人在,有些上了初中連煤氣竈怎麼打火都不會,更不會說做一頓飯了。甚至上了大學,連衣服都不會洗,直接送去幹洗,甚至有的把攢了一個月的衣服快遞寄回家裏讓父母代勞。家長對孩子只是在學習方面要求比較高,其他方面的能力不會去認真培養。孩子除了學習、玩電腦和玩手機,業餘時間搞一些畫畫、跳舞、練琴之外,其他什麼也不會做。有的等到大學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後,還不會洗衣服、做飯。

二、勞動本質是實踐

就如先人所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教育孩子,僅靠灌輸和說教是不夠的,一定要在實踐中親身感悟,用汗水揮灑的“鹹”來映襯美麗人間的“甜”。有付出纔會懂珍惜,今天的孩子們在物質富足的生活中成長,勞動教育將幫助他們用“來之不易”的認識代替“理所應當”的錯覺。在勞動中克服困難、積累成就感,會幫助孩子形成獨立自主、堅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得來的知識需要實踐來鞏固。勞以強體,動以健身。勞動是多種生理器官協調活動的過程,對身體生長和智力發展十分有益。讓孩子多參加家務勞動,不僅是體魄的鍛鍊,還能有效減少用眼時間,幫助保護視力。美來自生活,怎麼擁有發現美的眼睛?用勞動深入生活實踐,在點滴小事中提升感悟能力,美感就會在汗水的澆灌下開花。家務整理是視覺美,協作勞動是心靈美。上好勞動必修課,也是爲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讓過硬的勞動本領在手,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觀念入心。

三、讓孩子會勞動,可以從做好家務開始

哈佛大學的學者曾做過這樣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爲15∶1,犯罪率是1∶10。可見,做家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1.通過做家務,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家務能鍛鍊一個人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就像炒菜,我們要考慮先從哪一步開始,要考慮每一個菜如何搭配,考慮放什麼調料,什麼時候放等等。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細瑣的問題。做家務過程中,爸媽記住不過多的插手,讓孩子形成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家務勞動整合了很多認知技能,比如物品的整理涉及到分類能力,做事情的先後順序涉及到孩子的統籌能力、邏輯能力、時間管理等等。試想,學生會洗衣、做飯,做其他家務,以後工作了,就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成了家之後,也可以使家庭更加有家的感覺,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2.通過做家務,可以增強與父母的感情

做家務可以與父母多交流,使學生感受到父母養育自己的不易。給父母燒一餐飯,洗一次衣服,爲親情升溫同時,還能逐步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裏的事情幫着做”的良好習慣。讓孩子從小事做起,從小家做起,以後他們纔會在社會這個大家庭裏承擔更多義務,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讓孩子從中體諒到父母的不易,明白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有責任有承擔,從而學會感恩。而這些優秀的品質都比學習書本知識更爲重要。

四、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與興趣,父母需要控制自己的行爲

孩子做家務時,爸媽們很可能會不小心,做出讓孩子反感做家務的行爲,影響孩子學會做家務。

總被嫌棄做不好。孩子做家務都是戰戰兢兢的,媽媽要求很高,總是嫌棄做得不好。比如,做的飯菜,媽媽總說做得不好喫,喫不下,害她少喫一碗飯之類的,自然,孩子就不敢繼續下去了。

不重視孩子的勞動成果。孩子學習洗地板,晾衣服什麼的,只要媽媽覺得不夠整潔乾淨,就會全部做一遍,如果哪裏做得不好,就直接把活接過去自己幹完,孩子只能呆呆地看着,幹家務的慾望與愉悅慢慢消失,會讓孩子挺傷心的。

要讓孩子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需要讓他從做家務開始,可以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應變能力,隨着做家務越來越順手,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培育和發展。

每一個孩子,每一個父母,都需要明白:愛勞動,就能自給自足豐衣足食,就具備了生存下去的能力,就可以成爲一個受歡迎的人,就可以生活得更快樂!

勤勞是孩子的一筆財富,培養孩子愛勞動的品質可以使孩子受益終生,會勞動纔有美好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