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並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去打打孩子。

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孩子應該有懲罰,如果只有說教,那顯然是不夠的。

以前私塾中先生的戒尺,當孩子犯了錯誤,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很敬畏老師,但是的確能夠學出成績。

當今的環境,人們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那就是: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

其實對於“棒棍底下出孝子”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孩子沒有懲罰,那不就是要無法無天了嗎!尤其是這3個行爲家長別慣着,6歲以後很難在改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李玫瑾教授還進行了解釋和對比:

“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所以當家長看到孩子有這樣3種行爲的時候,一定要幫忙改正。

1、威脅家長

東東就是一個不達目的不放手的一個孩子,一旦看中的玩具就必須要,如果家長不給買就威脅家長。

家長同意買後,東東立馬就坐在地上哭鬧起來,大聲叫着:“我都要,我都要!不給買我就不走。”最後甚至打起滾來。

面對孩子的威脅,父母要動之以情表示理解,可以用溫柔的語言引導孩子,告訴孩子我們知道他的訴求、感受。

家長幫助孩子建立起是非判斷體系,做出規範而正確的行爲。

2、愛撒謊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撒謊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犯的錯誤。

兒童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早在兩歲多的時候,就已經有30%的兒童開始出現撒謊行爲了,而隨着年齡的增長,這個比例會不斷攀升。

孩子出現對抗情緒,爲了宣泄自己的不滿,故意說謊,以示抗議,父母在要求孩子誠實的同時,首先自己應該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好榜樣。

大人有時候也免不了犯錯,即使面對孩子,也要做到勇敢承認。

3、亂髮脾氣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發脾氣,家長第一要做的,當然是保持冷靜,否則父母暴躁的情緒會激起孩子更壞的情緒。

如果孩子仍然難以平靜,可以試着抱抱他,讓他暫時不要想這件事,用其他新鮮事物轉移注意力。

所以說,孩子鬧騰的時候,大人最好就保持安靜,然後接納他的情緒。

最主要的是讓孩子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引導在重要,也要看孩子自己的能力,家長不能引導孩子一輩子。

所以最後還是要看孩子自己的控制能力,教育孩子就應該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給孩子個臺階兒下

在孩子發完脾氣之後就不要再提這件事了,如果他想要儘快結束髮脾氣的過程,就要及時表揚他。

不要翻舊賬,不要針對他的壞脾氣教導他,更不要堅持讓他道歉或者承認錯誤,或進行任何形式的懲罰。

孩子發泄完之後,他通常很希望能夠得到家長的安撫,多抱抱他,讓他感受到父母不變的愛,這會讓他很快忘掉髮脾氣過後的挫敗感。

引導孩子壞脾氣,這樣做最見效

父母在引導孩子壞情緒的時候,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詢問孩子發脾氣的原因,而不是第一反應指責孩子,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引導孩子理性思考的動作。

在孩子對事情的不合理看法中,父母給予同理心和共情,常常會讓孩子更好地打開心扉,最終能幫助孩子對自己的壞脾氣和壞行爲有一個客觀的自我評價。

繪本就是讓孩子接受知識最快最有效的好助手。近幾年,繪本作爲一種教育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認可接受。

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可以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繪本》。是我爲孩子選擇的繪本,可以幫助孩子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10本書只需要60元,孩子的學習就是天性。

本套繪本是根據3-6歲孩子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結合該年齡段孩子的生活日常,從性格、行爲、習慣等方面入手,通過生動有趣的小故事。

運用簡練的文字融道理於其中,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性格。整套繪本配以精美、可愛的圖畫,趣味十足,更能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是孩子與家長們必不可少的親子讀物。點擊下面卡片,就可以得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