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1年2月11日至13日的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橫城反擊作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鄧華集團在朝鮮人民軍金雄集團配合下,經過20多個小時穿插圍擊戰鬥,基本殲滅南朝鮮第8師3個團、美2師1個營和美軍、南朝鮮軍4個炮兵營,另殲滅南朝鮮第3師、第5師各一部,一舉攻佔橫城地區,將東線聯合國軍擊退26公里,取得了乾淨利落的完勝。據中方統計,戰鬥中共殲滅美軍和南朝鮮軍12000餘人(包括擊斃南朝鮮第8師10團團長權順泰,俘虜南朝鮮軍7100餘人、美軍500餘人,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俘獲南朝鮮軍數量最多的一次),繳獲各種炮139門、火箭筒122具、各種槍支6200餘支、坦克7輛、汽車550輛。志願軍作戰傷亡4141人,損失各種炮21門、各種槍支1232支。加上少量北朝鮮軍傷亡,中朝軍傷亡約爲聯合國軍傷亡的三分之一強。

值得一提的是,美方公佈的此戰中美軍和南朝鮮軍傷亡數字與中方統計相當接近,這也是整個朝鮮戰爭中雙方戰役級別戰果統計難得相近的一次。據美方公佈,美10軍在橫城地區作戰中共計傷亡11862人(其中包括南朝鮮第8師7465人、南朝鮮第3師1238人、南朝鮮第5師1141人、美2師1769人、美7師190人、美187空降團59人),損失34門重炮、6輛坦克、378臺車輛、1178件重武器、585件無線電設備,以及數千件輕武器和大批裝備物資。

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馬修·李奇微在其著名回憶錄《朝鮮戰爭》中,也不得不對這次完敗戰鬥作了如下描述:“林肯誕辰前後,中共軍隊發起了第四階段的攻勢,企圖像他們電臺每天廣播的那樣把我們攆入大海。我們被迫又放棄一些地區,在中共軍隊的進攻面前,美2師又一次首當其衝,遭受重大損失,尤其是火炮的損失更爲嚴重。這些損失主要是由於南朝鮮第8師倉皇撤退造成的。該師在敵人的一次夜間進攻面前徹底崩潰,致使美2師的翼側暴露無遺。南朝鮮軍隊在中國軍隊打擊下損失慘重,往往對中共士兵懷有非常畏懼的心理,幾乎把這些人看成天兵天將。所以,過了很長的時間才使南朝鮮軍隊樹立起抗擊敵人夜間進攻的信心。腳踏膠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現在南朝鮮軍隊的陣地上,總是把許多南朝鮮士兵嚇得頭也不回地飛快逃命。”

在橫城反擊作戰中,志願軍出色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和儘可能多的火力,對突出孤立之敵進行殲滅戰的戰略(集中9個師26個團約10萬人對美軍、南朝鮮軍5個團約2萬人),並充分發揮了捕捉戰役的突然性、實施多層迂迴包圍和分割包圍的戰術特長,大膽穿插,勇猛攻擊,連續作戰,一舉取得了較爲圓滿的勝利。無論從過程還是戰果上衡量,橫城反擊作戰都是極其輝煌的,對中朝方而言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這樣精彩完勝的戰役級戰例也是不多見的。非常可惜的是,後邊緊接着來了個砥平裏攻堅戰鬥失敗,後果非常嚴重,使得整個戰局逆轉,以致因此掩蓋了橫城反擊戰勝利的光輝。

在日後多年的朝鮮戰爭研究中,對於第四次戰役東線反擊作戰時志願軍前線集團兩個指揮員鄧華和韓先楚的爭論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當時爲扭轉第四次戰役初期中朝方的被動局面,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決定實施西頂東攻策略,以志願軍韓先楚集團2個軍在西線頂住聯合國軍主力的攻勢,以志願軍鄧華集團4個軍在東線實施反擊,在朝鮮人民軍金雄集團配合下,斷敵一指,一舉扭轉局勢。此時,東線聯合國軍在北進過程中戰線出現漏洞,分別在橫城和砥平裏地區形成了兩個突出部,因此給了中朝方以有利的戰機。鑑於鄧華集團兵力有限,尚不足以同時攻殲兩處之敵,因此出現了先打哪一路敵人的問題。

志願軍副司令員、西集團指揮員韓先楚主張先打砥平裏之敵,認爲該處之敵孤立突出且兵力較少,易於解決,這樣有利於減輕西線志願軍2個軍背臨漢江作戰的壓力,並且對於拉緊及穩定整個戰線較有幫助;志願軍副司令員、東集團指揮員鄧華則力主先打橫城之敵,認爲此處之敵雖兵力較多,但戰鬥力較弱,且處於運動中,正好給了中朝方張嘴喫肉的有利戰機,決不可放過。雙方的意見對立,並都堅持己見。彭德懷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兩天之內三度變更部署,最後經過反覆權衡支持了鄧華的意見,先打橫城。於是,志願軍在橫城喫到了一塊肥肉,但接下來攻擊砥平裏受挫,形勢逆轉,中朝軍攻擊力已竭,不得不全線轉入運動防禦。

在日後的幾十年中,韓先楚一直遺憾不已,認爲當年先打砥平裏至關重要。因爲砥平裏是關係到整個戰局的樞紐、“打點”,把它打下來才能威脅西線之敵側後,才足以震撼全局。打下橫城雖然能夠喫肉,但那裏不是“打點”,對全局意義不大,且貽誤戰機,使得砥平裏之敵有時間加固完善防線,等再去打就費勁了。對於韓先楚的這個觀點,著名軍旅作家張正隆在他所著的紀實文學《戰將韓先楚傳》中濃墨重彩予以了發揮,給很多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主要是因爲這本書對坊間影響很大,後來談到第四次戰役鄧韓之爭的時候,很多人都支持韓先楚,認爲鄧華的將略不如韓。

無獨有偶,李奇微對於砥平裏的重要性也是慧眼獨具,認爲“這是阻止中國軍隊前進的關鍵所在”。於是他強力否決了美10軍軍長阿爾蒙德轉呈的砥平裏守軍要求撤退的報告,命令其必須死守砥平裏,同時調整部署對該方向加強支援力量。李奇微的這一賭成功了,砥平裏守住了,志願軍受到較大損失,不得不後退轉入運動防禦,聯合國軍也得以繼續向北推進。後來美方戰史如此評價稱:“第2師在砥平裏的英勇堅守後來證明是擋住共產黨進攻的轉折點。”南朝鮮軍方編撰的《韓國戰爭史》更是又給拔了一個高度:“這次勝利的意義可與英國第8集團軍在阿拉曼取得的勝利相比擬,也可以說是‘第二仁川’。”

那麼,當年鄧韓之爭便以韓先楚的勝利爲定論了嗎?

恐怕也不盡然。下面談談筆者讀了很多資料後的看法。由於這場戰役千頭萬緒,要說清楚需要一篇大文章,因此筆者在此只是點到爲止,有心的讀者可以自行檢索對照。

一、砥平裏並不是“打點”,戰略地位並沒有韓先楚認爲的那麼重要。因爲就算打下了砥平裏,後邊利川方向還有美騎1師、南朝鮮軍第6師和英第27旅組成的防線,東翼的美2師9團和美7師32團也正待命向該處增援。可以說聯合國軍防禦密集,以鄧華集團的兵力火力根本無法將其啃動,同樣無法形成對西線聯合國軍側後的威脅。這也就是當時防守砥平裏的美2師23團和法國營爲什麼會申請後撤的背景。因爲美軍並不怕志願軍來攻,怕的是自己的兵力分散,被志願軍各個“採摘”,所以美10軍軍長阿爾蒙德等纔會考慮把孤軍突出砥平裏的部隊後撤以拉直防線。

二、李奇微考慮的不是守,而是攻。他看出了砥平裏這個地方的真正價值。該處並不是韓先楚認爲的威脅聯合國軍防線穩定的“打點”,實際上它的得失對聯合國軍防線並無多少影響。正相反,砥平裏的位置倒是鎖在中朝軍隊東西兩個集團之間,重要的“腰眼”位置,可同時威脅東西兩個集團的側翼。中朝軍隊不攻便罷,聯合國軍可從容依靠絕對的火力優勢節節北進。中朝軍隊如果實施反攻,戰線南移,砥平裏便會欲加突入中朝軍隊戰線的中間,更加重了對其東西集團側翼的威脅。如果時機成熟,聯合國軍將集中兵力火力從砥平裏方向選擇對中朝兩翼集團實施猛烈一擊,倒是有可能抄斷包圍中朝重兵集團的後路,創造一個真正的“第二仁川”。也就是說,李奇微以手下一個加強團的存亡作爲賭注,在賭中國軍隊攻不下砥平裏,從而使聯合國軍獲得更爲有利的戰機。即使砥平裏出現危機,也只是一個加強團兵力的損失,對整個戰線並無太大影響。況且,以聯合國軍絕對優勢的火力和機動力,及時進行增援,砥平裏也很可能無恙,還會大大殺傷中國軍隊,進一步削弱他們的力量。反覆比較,這個賭局都是合算的。歷史證明,李奇微最後賭贏了。

三、橫城真是“肉”,而且後邊藏有戰機。橫城的背後是原州,與砥平裏背後有美軍主力集團不同,原州背後只有一個美2師,其他主要是南朝鮮軍,戰鬥力較西線爲弱,且兵力比較分散。中朝軍隊集中兵力從橫城方向出擊,打好了不但能殲滅孤立突出於此的上萬南朝鮮軍和部分美軍,更可以乘勝一舉從敵人較薄弱的原州方向突破,從而一舉將聯合國軍防線攔腰切斷,並繼續向西抄擊,這樣才能起到真正對聯合國軍主力側後的威脅。

四、從戰術上說,砥平裏之敵是龜縮一點並預有準備修築了較多工事的防守集團,橫城之敵是冒進突出缺乏準備且兵力分散的運動集團。從志願軍戰鬥力的角度說,由於聯合國具有絕對優勢的地空火力威脅,打防守之敵就遠不如打運動之敵有把握。對照前幾次戰役的過程看,只要不是聯合國軍主動撤退,志願軍打頑強固守之敵的例子就鮮有得手(唯一殲滅美軍團級支隊的第二次戰役新興裏戰鬥也是在美軍撤出新興裏後殲擊運動之敵才得以實現的)。相反,打野戰運動之敵則斬獲甚多,並且形成了一套經驗。再從後來橫城、砥平裏作戰的結果看,也沒有脫出這一規律。因此,僅就戰術上來說,鄧華選擇打橫城也是無可指摘的。畢竟,打橫城是真的喫到了肉,打出了志願軍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罕見的一次戰役級完勝。

五、從打橫城和打砥平裏的結果進行推論:橫城方向打好了可以喫到肉,並且可以動搖聯合國軍整個防線。打不好也只能轉入運動防禦,和後來的結果相似;砥平裏方向打好了可以喫掉聯合國軍一個加強團,起到穩定己方防線的作用,但沒多少可能進一步實現動搖聯合國軍整個防線的目標。打不好就損兵折將,倉促撤退,也和後來的結果一樣。

六、無論是打橫城還是打砥平裏,背後都藏着志願軍的一個致命短板:一線部隊連戰疲憊,減員較大,後勤困難,糧彈俱缺,戰力已竭,無法久持。也就是說,無論是怎麼打,志願軍一線部隊減員較大,有耗無補,加上儲備的糧食和彈藥都是有限的,後方供應無法及時滿足前線需要,極大制約了前方戰力的發揮。對此有一個簡單的論證:砥平裏雖然沒打下來,但打橫城還是勝利了,爲什麼中朝軍隊要全線轉入運動防禦呢?那就是前邊說的道理了。不運動防禦就只能繼續實施攻勢突破和陣地對峙,可是前方部隊兵力不足,彈藥缺乏,糧食也快喫光了,後方供應無法保證,這種情況怎麼向前突破?怎麼原地對峙?難道不進不退硬坐在原地等着敵人成千上萬發炮彈往腦袋上砸嗎?現在的志願軍又不是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時的紅軍了,會幹這種傻事嗎!那怎麼辦?一線部隊的實力消耗得太多了,要繼續把戰爭打下去,就只能等待國內的第二番作戰部隊向前線集結和囤積前送糧食彈藥,這就需要時間。爲了爭取時間,又不能原地硬挺挨炮彈,就只好轉入運動防禦,以全線靈活的動態小步進退來遲滯敵人的進攻,節節抵抗,用血肉和空間來換得時間。這就是第四次戰役之所以打成後來那個樣子的根本原因。

結論:鄧韓之爭,並不簡單,背後是中朝軍隊和聯合國軍根本實力的較量,是進是退,打哪個不打哪個都是深有講究的,切不可一葉障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