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解放,作惡太多的杜月笙爲了自己的性命安全,不得不離開這座關係他半生榮辱的城市,而這也意味着曾經叱詫風雲、名震一方的黑幫大佬杜月笙不復存在。

由於逃離的太過匆匆,杜月笙舉家遷往香港時,變賣得來的總資產不過一共三十萬美元,外加宋家人那裏還有他的十萬存款,一共加起來也不過四十萬美元。這對於曾經手頭流過數以億計財富的杜月笙而言,其心理落差不言而喻。

老年在香港的杜月笙由於有一大家子要養活,所以生活得相對拮据。但實際上,杜月笙家中有個欠款箱,裏面有許多人曾經向他借錢的借據,甚至僅僅裏面一張欠條就值得其300金條。但是杜月笙在彌留之際並未告訴家人,因爲以現今杜家的實力,去討要欠款,不僅不會得到,反而甚至有性命之憂。所以杜月笙去世以後,無兒無女的孟小冬只得到了他兩萬美元的遺產。

這真的怪不得杜月笙,因爲他的家人太多,孟小冬一個人得到兩萬美元,在家人中已經相對可觀了。但是杜月笙仍舊放心不下,他仍要將僅存的七千美金分一半給孟小冬,故杜月笙死後,孟小冬一共得到了兩萬三千美元左右資產。

或許有人認爲,這兩萬三千美元的資產雖然能解一時之困,但是始終會有花完的一天啊,那麼孟小冬後來如何生存的呢?這裏我們就必須要知道,孟小冬的另一個身份是京劇大家。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孟小冬從上海去北京不到一年,便風靡四九城,人送美譽“冬皇”。那時候孟小冬和梅蘭芳走到一起,可謂是珠聯璧合。後來,孟小冬遭遇梅蘭芳背棄以後,她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技藝,並拜與梅蘭芳齊名的京劇大家餘叔巖爲師。

由於曾經梅蘭芳讓她徹底心死,故在師從餘叔巖之時,孟小冬有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覺。其曲折多舛的命運使得冬皇在藝術的殿堂登上新的高峯。

餘叔巖一生只有兩個弟子,一個是新中國京劇大家以及京劇改革家李少春先生,但是得到餘叔巖京劇餘派全部真傳的卻只有孟小冬一人。所以在京劇藝術成就上,除了餘叔巖和梅蘭芳等三座高峯外,孟小冬算是最爲出色的京劇藝術家,其師兄也難以企及。

在盧溝橋事變以後,日軍侵華,許多日本軍官都對孟小冬的戲曲十分迷醉,在北平城孟小冬的京劇舞臺始終門庭若市。1947年,杜月笙六十大壽,當時京劇名角薈萃上海中國大戲院,孟小冬的餘派京劇一張門票便可售得五萬元,可見孟小冬在民國時期便已在京劇事業上封神。

可孟小冬雖是京劇殿堂的一座山峯,她卻在杜月笙死後並未再去唱戲,而這根本原因,便是她曾經答應過杜月笙結婚後不再唱戲。杜月笙對孟小冬的愛是真摯的,他的心意孟小冬也深深記在心中,雖然杜月笙已經去世,可孟小冬卻用自己的行動來表達她對杜月笙的忠貞。

孟小冬雖然不再唱戲了,但她早已是京劇界的大佬,她的名聲在香港也十分喫香。只要當時孟小冬肯開口,錢不是問題。可就算孟小冬不願開口,許多藝術大家也對她十分欽慕,如國畫大家張大千就曾拜訪過她。而她出於對張大千的敬意,也是自杜月笙走後唯一一次破例,爲其唱了一小段戲。

此外,名家溥儒還親自爲孟小冬作畫,後來這幅作品曾拍出兩百萬元的高價,而且杜月笙給其的定情信物也是價值百萬。由此可見,孟小冬完全可以過得更好,只是她不願意。

不過,對杜月笙的承諾並不妨礙孟小冬的生存,因爲當時香港許多人都曾讓自己孩子在孟小冬膝下學藝,而孟小冬爲了使餘派京劇不至於失傳,也收了幾個弟子。這些弟子除了給孟小冬學費,也在孟小冬晚年時常接濟她。當然,他們從孟小冬這裏獲得的更多,畢竟他們後來都成了京劇名家,這是金錢難以衡量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