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因其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發展快的特點,在服務普惠金融,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引導民間資本流向實體,提升資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體驗,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等諸多方面發揮了有效的補充和輔助作用。

然而,超乎尋常的發展模式,也必將迎來更多的漏洞,近幾年來互聯網金融的波動發展,就證明了這一點。多重隱患的集中爆發,擾亂了互聯網金融市場,嚴重破壞了互聯網金融生態。

2016年4月國家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以來,互聯網金融風險得到有效化解,互聯網金融生態得到了一定程度治理。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存量風險尚未完全釋放結束,風險源與風險點不斷以變異形式持續出現,互聯網金融生態得到完全修復尚需時日。

201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對2019年的經濟工作進行研究,確定了2019年我國經濟工作主要方向,其中穩金融、繼續打贏三大攻堅戰、激發微觀主體活力等戰略目標,意味着2019年必須繼續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的管理與風險防範,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手段服務實體經濟。

要實現中央提出的2019年經濟工作目標,解決互聯網金融存在的問題,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必須對2019年互聯網金融生態發展趨勢作出科學的研判,必須建立互聯網金融新秩序,這既是走勢,也是工作目標。

2019年互聯網金融生態發展趨勢

互聯網金融生態基因

排序重構。2015年人民銀行等十部門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了互聯網金融七大細分生態種類。2019年互聯網金融生態基因編碼將呈現新的序列:

1、發力網絡小貸。2017年11月21日,互聯網小貸批設暫停,經歷一年多的整頓,網絡小貸得到充分整頓。作爲有場景、有技術、有風控、有資金的重要融資渠道,網絡小貸很好地耦合了民營中小微企業“短、小、頻、快”的融資需求。可以預計,2019年網絡小貸在規範管理的基礎上,將成爲傳統金融機構之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2、強化支付渠道功能。2018年發佈多項規範制度,加快互聯網支付行業集中度提升,支付機構必須大力發展圍繞廣大百姓用戶“喫、穿、住、行、用”等消費場景的支付需求,提供小額、快捷、便民的小微支付服務。

3、有序釋放網貸風險。當前網貸風險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但是其風險仍舊沒有得到徹底釋放,2019年網貸平臺的風險將會繼續釋放,但是這種風險將會有序、平緩式釋放。

4、發展金融科技產業。互聯網金融仍屬於技術手段運用於金融的初級階段,而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中的運用纔是時代的潮流與主流,互聯網金融的外延將不斷豐富,金融科技的創新運用及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將是2019年整個金融業發展的主旋律。

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

德才兼備者居之。

金融業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從事的行業或職業,從業者需具有很強的法律邊界和極高的風險承擔、駕馭能力,且對金融風險懷敬畏之心,德才兼備。

互聯網金融從業者有德無才無法將互聯網金融企業做大做強,有才無德則很容易滑入非法集資的犯罪泥潭中。

因此,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必須做到德才配位,能者居之。因此,對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必須制定行業標準,嚴格篩選,科學准入。

互聯網金融從業准入

門檻提高。

一是機構特許經營。只要從事金融業務無論是什麼形式都必須實行准入制度,特別是對於涉衆投資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更要實行前置審批。只有通過嚴格的審批制或者備案制將從事金融活動的主體納入監管範圍,才能做到有效的規範互聯網金融活動。

二是業務模式及產品准入。就是要對所有的以互聯網或其他金融科技工具從事的金融業務或產品都要實行前置准入或者備案。互聯網金融也應該將所有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業務模式說明、風險提示、合法合規說明等材料交由相關機構進行產品備案,在“監管沙箱”裏獲得認可後方可進行推廣。這種方式將互聯網金融機構可能產生的違法違規產品扼殺在源頭、苗頭、萌芽狀態,驅使互聯網金融機構提升專業度,進一步保護和維護投資者利益。

互聯網金融行業佈局

集中度提升。

互聯網金融的外延將會擴大,滲透的行業範圍也越來越廣。2019年,互聯網金融將突破狹隘的概念,會陸續滲透到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行業,在互聯網金融江湖上,不只是民營企業“閃亮發光”,傳統的金融機構也將加入到互聯網金融“大陣營”中,而且成爲互聯網金融江湖中的“主角”。

迭加金服帶您看2019年互聯網金融生態發展趨勢

2019年互聯網金融機構間競爭將更加激烈,小型互聯網金融機構以及不合規的互聯網金融機構將加速離場,行業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升,頭部互聯網金融巨頭效應將進一步顯現。

互聯網金融市場定位

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互聯網金融發展源於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成長初期卻偏離了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有些甚至成爲影響社會穩定、加劇金融市場波動、損害投資人權益的工具。

經過近三年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互聯網金融亂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扼制,“金融向善”已經成爲衆多互聯網金融從業者的重要理念之一。

2019年互聯網金融將回歸小額、分散、長尾、普惠的市場定位上來,而且作爲傳統金融的重要補充,積極吸引體制外資金來服務於實體民營經濟的發展。

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立體化、全覆蓋。

1、繼續完善監管法律法規。互聯網金融監管政策已初步形成體系,比如網貸行業“1+3”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第三方支付、互聯網小貸等其他互聯網金融業態也都有各自的基本監管政策;但創新是互聯網金融的生命,只要創新的存在,政策的完善就沒有結束;

2、賦予地方監管機構職能。構建省一級互聯網金融監管主體,省級人民政府設立的地方金融監局,要通過地方立法確定其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法律地位,要進一步明確的區域監管的責任,特別是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屬地責任。此外,地方行業協會應切實加強互聯網金融的行業自律管理,輔助地方金融監管;

3、確立法人監管原則。互聯網金融同傳統金融相比重要特徵是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這與以行政區域設置的監管體制又相矛盾,如果對互聯網金融實行區域分割監管勢必削弱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可行的辦法是由省級地方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實行以法人爲監管的原則;

4、發揮全國性行業協會輔助監管職能。爲契合互聯網金融突破時空的限制,發揮全國性行業系統搭建、標準制定、自律規範等成果及百行徵信平臺,構建條塊結合全覆蓋互聯網金融監督信息共享管理系統;

5、強化監管隊伍建設。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需要加強複合型監管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充實,既要通透互聯網思維,又要深諳金融規制,二者相輔相成;

6、優化監管方式。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採用“穿透式”監管。所謂“穿透式”監管本質上就是真正監管到互聯網金融平臺最核心的業務中,而不是停留在表象以企業的具體業務屬性確定監管要求與職責分工上;

7、發展監管科技。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要順應互聯網金融業務打破時空界限的特性,通過金融科技賦能監管理念和監管手段,通過科技力量實現創新監管。

2019年隨着互聯網金融制度越來越規範,監管體系越來越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隊伍素質的提高,互聯網金融也必將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實現互聯網金融生態修復與健康發展應該是以持續開展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爲抓手,直到所有以互聯網或其他金融科技工具所從事的所有金融業務全部都納入監管籠子中,逐步實現從“集中整治”走向“常規監管”。互聯網金融新生態才能儘快建立,互聯網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服務於百姓生活的本源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