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 曹操;曹魏政權得創立者,三國名副其實得男一號,說起曹操最著名得恐怕就是,挾天子令諸侯,和那些著名名的口號,寧教我負天,休教天下人付我:《三國演義》廣泛的傳播加上各種正史野史的記載和演繹,給曹操貼上了一個“奸雄”的標籤

曹操字孟德,東漢沛郡譙縣人,曹操的祖父叫曹騰,曹騰是東漢桓帝時候一個著名的宦官,他曾經當過兩個重要的職務,一個是“中常侍”另一個叫“大長秋”,中常侍就是在宮廷當中皇帝身邊的侍從,在東漢時期皇后有一個禮儀性的代稱就叫“長秋宮”,皇后宮廷的大總管就叫大長秋,所以曹騰左邊服侍皇帝右邊服侍皇后,黃帝宮和皇后宮兩邊都管,這個權利就相當大了,所以他又當官而且還封了候,但是有一個致命的生理缺陷沒有自己的後代,但是不能斷了自己的香火,就去抱了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來做養子,這就是後來曹操的父親曹嵩.

曹操就出身在這樣的家庭,如果說他要是隻想喫喝玩樂,混這麼一輩子他一點心理陰影也沒有,恰恰他想走的是另一條路,就是進入官場通過自身的努力在體制內逐步發展,擁有自己的聲望和名望。想走這麼一條路對他來說就出問題了,就是因爲他的家庭出身對他產生了巨大的陰影。

這還得從東漢時期的政治生態具體說起,東漢時期國家權力有三支力量在分享,第一支力量是外戚,就是皇帝的皇后,皇太后的孃家人,另一支就是宦官,第三支就是官僚士大夫羣體。

第三支隊伍實際上就是國家行政系統的管理人員,包括現職官員以及後備官員或準備做官的讀書人,前面外戚和宦官和皇帝關係是最近的,但是第三支力量人數最多,潛在的社會政治影響比前面兩支力量要大,因爲這些官僚士大夫羣體的骨幹部分是一些世代爲官的高管名門,這些高管名門在東漢儒家思想盛行的情況下,對於宦官勢力有強烈的敵視和鄙視。

因爲儒家經典的倫理道德講究“忠”,忠於皇室,忠於皇帝,而宦官實際上是操縱了皇帝,間接影響了皇帝,使皇權旁落,其次對於宦官生理上的歧視,在漢代男性器官切割了被認爲是最大的恥辱。

最後是權力的鬥爭,因爲宦官分享的權力越大,官僚士大夫羣體就分得越少,就如曹嵩拍出一個億的現金就把太尉這個官弄來當了,而士大夫羣體在官場努力然後奮鬥,還不一定得到太尉這個官職,所以官僚士大夫羣體就對宦官有強烈的憎惡,史書上就說:“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世子羞於爲伍”,士大夫羣體以跟宦官打交道爲羞恥,所以曹操如果想要進入官場,那麼就要面對官僚士大夫羣體對他的認同與否!也有人認爲曹操是個英雄,那麼曹操究竟是一個怎麼樣得人了。這些充滿矛盾得評價,我們還會什麼新的發現,在後續小編給大家觀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