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清平樂》前兩集中涉及到的故事線其實相當豐富,除了趙禎的生母和嫡母,出場的重要人物還包括名相晏殊、少年韓琦、梁懷吉一家、趙禎的第一任皇后郭氏等等,前朝後宮都有鋪陳還讓觀衆覺得“節奏緩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導演張開宙對戲劇衝突的營造尚有不足。結果沒等觀衆感受到一系列事件背後的意味深長,在第二集的結尾由王凱飾演的成年趙禎已經登場,長期手握治國大權的太后看似已經平穩退位讓賢,相當閒適地帶着后妃和貴戚們對新科進士的相貌評頭論足起來。

說起靠自己的招牌就能吸引來觀衆的製作公司,正午陽光在當今的影視市場上絕對數一數二,憑藉《琅琊榜》《僞裝者》《歡樂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成功打下了“正午出品,必屬精品”的名頭。

因此,王凱、江疏影主演的古代傳奇大戲《清平樂》剛一定檔就成功吸引了觀衆們的注意力,星光熠熠的演員陣容和質感一流的片花、劇照更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儘管電視劇對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進行了堪稱“魔改”的改編,原著中仁宗長女福康公主趙徽柔和內侍梁懷吉的繾綣愛情故事變成了副線,趙徽柔的父親趙禎成爲了男主角,但本着對“正午陽光”這塊金字招牌的信賴,觀衆們基本不擔心如此大刀闊斧的調整會嚴重影響劇本的質量。

看似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然而從昨晚《清平樂》正式開播之後彈幕和網友的反饋來看,目前這部劇沒能獲得“開門紅”,估計又會再次重複《知否》的“低開高走”之路。

人文氣息濃厚,劇情伏筆千里

不少觀衆對《清平樂》前兩集的第一觀感,是“慢”。

第一集的網絡版長達54分鐘,可謂“良心”,然而劇集開篇並沒有很多人期待的朝堂風雲,幾乎整集都圍繞着“小皇帝的媽媽去哪兒了”這個問題展開。

光是晏殊勸阻想要從皇陵將親生母親接回的小皇帝這個場景,就用去了十分鐘,部分臺詞中還夾雜着大段艱深晦澀的古文,讓已經習慣了不需要集中精力追劇的觀衆一時感到有些不適應。

其實回過頭稍作剖析,就能發現劇情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鋪開,並且每一步的發展都在爲日後埋下伏筆。之所以沒有采用像《琅琊榜》那樣第一集前二十分鐘迅速引入江左盟、琅琊閣、太子和譽王多方勢力的推進方式,也是跟仁宗朝的歷史背景和整部劇厚重的人文基調息息相關。

歷史上的仁宗即位可以說順風順水,8歲被冊封爲皇太子,十三歲登基,由於年齡尚幼,在位初期由太后劉氏垂簾聽政。《清平樂》從趙禎發現自己生母另有其人作爲故事的切入點,展現的正是逐漸長大的趙禎和權傾朝野的太后劉氏之間奪權之戰的序幕。

想要對生母盡孝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趙禎藉着試圖迎生母回宮也在對太后劉氏的權威展開試探和挑戰,“朝堂論孝”討論何爲孝道的同時,也間接體現了皇帝和太后當下懸殊的實力對比。

由於長時間生活在養母的權力陰影下,趙禎格外寬厚和善的性格和對於百姓的慈悲仁愛讓他在日後真正做到了“治國如執秤”,始終如履薄冰地保持着朝堂與天下的微妙平衡,掙扎在爲子、爲夫、爲父的骨肉親情和爲君的治國理念之間。

正是開頭兩集展現的一連串事件及背後深遠的影響,一步步造就了作爲君主開創了“仁宗盛治”,但不管是爲子、爲夫、爲父都不得不將感情壓在心底的趙禎,而他對生母強烈的愧疚和補償之心也直接造成了福康公主趙徽柔的悲劇命運。

“緩慢”的原因是戲劇衝突不足

在《清平樂》前兩集中涉及到的故事線其實相當豐富,除了趙禎的生母和嫡母,出場的重要人物還包括名相晏殊、少年韓琦、梁懷吉一家、趙禎的第一任皇后郭氏等等,前朝後宮都有鋪陳還讓觀衆覺得“節奏緩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導演張開宙對戲劇衝突的營造尚有不足。

少年趙禎態度強硬地想要迎生母回宮,孝順之餘未必沒有製造“兩宮並立”的局面,方便自己從垂簾聽政的太后手中奪權的心思,借范仲淹丁憂的事情在朝堂上借題發揮,更是將與太后的不合擺在了明面。

可惜張開宙沒能渲染出奪權之爭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慢悠悠的敘事風格總是讓人出戏到以“宅鬥”爲核心的《知否》。問題是“宅鬥”歸根到底不過是“爭產”,少年皇帝與垂簾聽政的太后之間的爭權稍有差池便是動搖國本的血雨腥風。

結果沒等觀衆感受到一系列事件背後的意味深長,在第二集的結尾由王凱飾演的成年趙禎已經登場,長期手握治國大權的太后看似已經平穩退位讓賢,相當閒適地帶着后妃和貴戚們對新科進士的相貌評頭論足起來。

本該有的“劍拔弩張”被拍成了“和風細雨”,再加上飾演少年趙禎的演員張家碩表演尚欠火候,將雄心勃勃的少年皇帝演成了一個青春叛逆期“熊孩子”,鋒芒暗藏的奪權舉動看起來更像跟長輩鬧彆扭,導致觀衆超高的期待值不斷被消磨,難免會對劇集“從嚴”評價。

總體瑕不掩瑜,羣戲值得期待

從導演張開宙的履歷來看,他最初從事的是攝影工作,從攝影助理一步步做到了導演。因此,觀衆對他的作品印象最深的是優秀的鏡頭語言和構圖,但與此同時,敘事節奏和場景轉換可以說一直是他的“短板”。

在《清平樂》的彈幕中,就不停有觀衆提到“慢得讓我想起看《知否》的時候”,甚至有網友吐槽“放着《琅琊榜》的作業爲什麼不抄”。事實上,雖然《琅琊榜》式的“單刀直入”有利於快速拉住觀衆注意力,但《清平樂》的題材和《琅琊榜》《知否》畢竟都有比較大的差距,並不能簡單地說按照哪一部的手法拍會更好。

之前隨着《知否》劇情的展開和成年明蘭的登場,張開宙逐漸發揮出了自己的長處,讓觀衆覺得漸入佳境。這一次69集的《清平樂》實際上也還有廣闊的創作空間,尤其是對成年宋仁宗治國理念和個人情感的刻畫,還有羣賢閃耀的朝堂戲都值得繼續保持期待。

因此,目前若要對《清平樂》的成敗和張開宙的水平下定論的話,恐怕還爲時尚早,希望觀衆能給良心製作多一點耐心,認真品味之後再做決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