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時代,年輕的中國父母和孩子正面臨什麼樣的衝突和困境?他們該如何達成和解、共同進步?

處於解構和重塑轉型階段,網絡時代的親子關係現狀如何?

前不久,《中美日韓網絡時代親子關係的對比研究報告》正式發佈。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對象爲小學五年級、六年級和初一、初二在校學生。專家們根據調查結果給予解讀。

網絡時代呼喚親密有間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建立在互動之上的,家庭的存在與維持也必須靠家人不斷地互動,親子關係的質量依賴於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以及相互認同。

隨着計算機和互聯網在家庭中的迅速普及,傳統的親子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父母應該順應這種變化,使親子溝通處在同一頻道。

-1-

別讓“學習的事”將親子交流變成僞溝通

調查發現,平時經常和父母交流的中國學生只有57.7%,不到六成,而日本、美國、韓國依次爲81.7%、81.0%和79.0%。親子交流具有日常性,交流頻率過低對親子關係有負面影響。

中國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之所以頻率低,是因爲首要話題是學習,而其他三個國家的父母與孩子交流的首要話題是學校的事。

從數據上看,中國父母與孩子談學習的比例,比其他三國的家長高了18~33個百分點。可見,中國父母與子女交流的話題更集中於學習。

父母的做法,導致了孩子不喜歡與父母交流。

調查顯示,中國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與父母聊天的,比例在四個國家中最高。孩子不喜歡與父母聊天的主要理由是不理解我(43.5%)、總說自己是對的(35.4%)、老說學習的事(35.2%)、老批評我(27.0%)、嘮叨(25.8)。

可見,父母不理解孩子成了阻礙親子交流的首要因素。

孩子感到不被理解,根本原因是親子交流不能“同頻共振”——孩子想說、想聽的話與父母的話並不在一個頻道上,父母老談學習,愛批評孩子,總覺得自己正確,使很多親子交流成了“僞溝通”,即在家長們看來“我已經談了這麼多,嘴巴都要磨破了”,而孩子卻認爲家長並沒有與他們交流過,甚至想堵上耳朵、逃離家長。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世界日益豐富敏感,父母過多關注學習、忽略孩子多元化的交流需求,會降低交流質量、使親子雙方的心理距離拉大,使孩子與父母之間感到不親密。

-2-

別讓“特別關注”毀了孩子的朋友圈

中國學生的觸網率也越來越高,學前觸網的孩子已經達到了13.8%,與小學低年級觸網率合計達到59%,近六成。

隨着互聯網的發展與網絡使用的低齡化,很多中小學生開始使用微信、QQ等社交軟件。中國學生通過社交網絡與父母聊天的比例最高。

中小學生把自己的心情、狀態發佈在朋友圈或個人空間中,這是他們感悟生活、表達心情的一塊“自留地”。

中國學生在社交網絡向父母或監護人公開個人狀態的比例最高,接近七成。

這無疑是好消息,是孩子爲父母提供了了解他們的窗口,是互聯網爲親子溝通帶來的“福利”。

但如果父母時時在線,或對孩子的朋友圈特別關注,對孩子的個人狀態指手畫腳、神經過敏,便會使孩子感到個人領地受到了侵犯,他們會通過“拉黑”父母來表達不滿或維護個人的隱私領地。

有的孩子甚至關閉了朋友圈,或者另尋一處“神祕花園”,把自己的生活與父母隔開。

家長們要學習互聯網時代的親子相處之道,不要把親密無間作爲親子關係的目標,要用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智慧與孩子交流、溝通。既要與孩子在線下做好溝通,也要學習線上的溝通原則與技巧,讓互聯網成爲兩代人溝通的橋樑。

-3-

別讓手機網絡使親子交流“咫尺若天涯”

互聯網時代已經在悄悄向人工智能時代邁進,這給父母與子女的溝通帶來了便利條件。但是如果父母不能注意新時代與孩子交往的祕籍,互聯網也會成爲親子溝通的障礙。

當孩子說話時,能經常專注傾聽的中國父母不足六成(57.8%),在四國中比例最低,父母的表情、肢體語言和話語回應是親子交流中重要的構成部分,表現出父母與子女的對話是否真誠平等,直接影響親子交流的效果。

父母對互聯網的態度也影響了親子關係的和諧。

本次調查發現,中國父母與孩子一起做家務、運動、讀書的比例都是最高的。

但是,中國父母和孩子一起購物、遊玩、看電視、上網的比例卻在四國中最低。

在中國父母看來,做家務、運動、讀書是積極的休閒活動,而看電視、上網等則是父母不喜歡的休閒活動,難以與孩子共同歡樂。

有些成年人不能客觀看待網絡,認爲孩子上網就是在玩遊戲,認爲網絡只能是個工具,不能成爲玩具,因此,看見孩子上網就緊張、生氣,這也是易引發親子矛盾與衝突的重要原因。

數據顯示,有25.2%的學生近半年因爲上網的事情與父母發生過沖突。

網絡的發展能促進親子溝通,也會給親子關係帶來傷害,關鍵要看父母與子女雙方在互聯網時代的表現。如果父母能用開放的心態對待孩子上網,能和孩子一起上網查查資料、玩玩遊戲,也是促進親子互動的好方法。如果孩子能理智使用網絡,養成科學用網的好習慣,也會使父母更安心。

所以,互聯網時代的代際關係需要親子雙方不斷融洽,尤其需要父輩提升教育素養,這樣才能與作爲互聯網原住民的子女共同成長。

(文/孫宏豔,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

建議

親子交流具有日常性,交流頻率及交流質量對親子關係有重要意義。根據調查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六點建議。

-1-

提高親子溝通能力,有效促進親子交流

父母增進親子溝通與交流,促進親子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認同,對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從調查結果來看,中國中小學生家庭的親子交流狀況不太理想。日常生活中出現親子溝通不暢,主要原因還在於,父母由於忙於工作或不懂教育等原因忽略或敷衍孩子,把批評指責視爲交流,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等。

父母要有平等真誠的態度,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接納孩子的特點和情緒。父母要學會傾聽,交流時把注意力集中於孩子,與孩子保持目光接觸,很多時候肢體語言所傳遞的信息大於語言本身;孩子有煩悶等情緒時,先接納情緒再進行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理解。

-2-

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

在青少年早期,親子衝突呈上升趨勢。一方面,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對自主權的要求增大;另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變化不適應,於是衝突逐漸增多。

孩子小時候更多地需要關愛和保護,而日漸長大的孩子更需要情緒上的認同、精神上的理解和情感上的支持、引導。此外,父母要,注重孩子心、智、體的全面發展,關注孩子日益豐富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自理能力、性格養成、興趣愛好、情緒情感等發展性因素,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爲孩子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在選擇中體驗獨立

理想狀態的親子關係應該是既,彼此關愛、支持,又保持各自的獨立性;關注而不過多介入,尊重而不干涉和操控,和諧而不強求一致。中國中小學生既希望親子關係平等但又不喜歡獨立,體現出較強的依賴性,與中國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很大關係。

父母不僅應該爲孩子提供安全的情感聯繫和可信賴的支持,同時也應該爲孩子提供體驗獨立的機會。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可以有所監督但不要直接管束,更不要因爲害怕孩子犯錯誤就包辦代替,應把犯錯誤的權利還給孩子;父母還要提供機會讓孩子自己作決定,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爲自己的選擇結果負責。

-4-

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構建親密有間的親子關係

本次研究發現,中國中小學生擁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普通電腦的比例較高,觸網率越來越高。而且,在上學日中國中小學生仍有12.9%每天上網2個小時以上,休息日仍有11.7%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這對於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一、初二的學生來說,均時間過長。

父母要更加重視親子關係狀況,與子女建立融洽的親子關係。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親子關係對孩子的網絡使用習慣、網絡素養有明顯影響,親子關係融洽的家庭中,孩子的網絡素養更高。和諧的親子關係使父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合理使用各類電子產品及上網,這也更有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網絡素養。

-5-

與孩子協商網絡使用協議,提醒孩子注意網絡安全

父母的監督是孩子形成良好網絡使用習慣和網絡素養的重要方面。調查發現,中國父母對孩子是否上網瞭解最多,給孩子設立各種上網規定的比例也最高,但是在孩子使用網絡的過程中經常給予提醒和監督的比例最低。這也導致中國中小學生對上網時間、內容兩方面的規定遵守得更好,但是對使用規範、費用方面的規定遵守得不夠好。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議雙方都能接受的上網協議,如果能由孩子爲主來提出協議內容更好。這也是培育孩子毅力、自制力、好習慣的方法,父母可通過與孩子的討論增加親子溝通機會,使兩代人在相互理解中共同成長。

-6-

尊重孩子的網絡使用習慣,給孩子積極的情感關注

調查發現,中國的中小學生使用新媒體與父母進行溝通有良好的感情基礎。但是,有超過半數的中國父母“冤枉”過孩子,把孩子使用網絡查資料當做玩遊戲的比例在四國中最高;也有中小學生反映家人坐在一起有過各自玩手機的情況,雖然這一比例在四國中最低,但是也超過四成。

父母應保護好孩子信任成年人的美好情感,客觀看待與尊重理解孩子的網絡使用行爲,給孩子更多積極的關注,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使孩子獲得情感滿足與心理支持。父母還要多傾聽孩子的成長煩惱,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四個專版,更即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