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来 中国古代就开始逐渐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之一就是承认土地私有制,

因此就产生了封建地主阶级,他们是组成封建王朝的基本所在。


自古以来,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当中土地兼并问题一直困扰着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他们无不在寻找一直在土地兼并问题的平衡。无论是秦始皇一统天下以来迁天下富户入关中,亦或是后世的均田制等出发点之一都是为了有限有限的抑制土地兼并。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汉朝的陵邑制度是否是最有效的制度.

一: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不可调和的矛盾

要想知道一个制度是否对于土地兼并问题有效,就离不开对于土地兼并问题的讨论,看看土地兼并的根源,反映土地兼并的实质,了解土地兼并的矛盾的方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先了解土地兼并才有可能分析一套制度是否对于土地兼并行之有效。

1.

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王朝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简而言之就是

大规模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最常见的方式之一。自从我国古代进入封建王朝以来,自耕农的出现逐步的成为的封建王朝的基石所在。

然而,中国古代的自耕农极其脆弱,稍有天灾人祸就不得不出卖田地,沦为佃农。据《史记》当中记载土地兼并的现象称:

“富者连田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

。而这背后的源就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而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上构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制度之一,自然而然会导致大规模的土地兼并现象。

2.土地兼并是皇权、地主阶级、自耕农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顽疾之一,多少王朝的灭亡的根源之一都指向土地兼并,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深知这一点,然而却束手无策,原因在于

土地兼并的不可调和性。


首先,统治者要想维护巩固统治就来离不开天下地主阶级的支持与拥护,而地主阶级则又是构成土地兼并的主力之一。

然而过渡的土地兼并必然对于皇权构成极大威胁,据《后汉书》当中记载汉桓帝对于地方豪强的诏令称:“

不得迫胁驱逐长吏”

,反映出的就是皇权的无力性,因此皇权与地主阶级又相爱相杀的存在。

除此之外,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行为大多是把自耕农变成佃农,而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必然对于国家的稳定性构成极大的威胁。历史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都和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息息相关。

据《明史》当中记载李自成的口号称:

“贵贱均田”及“五年不征”相号召”

反映出的就是普通百姓对于田地的迫切性。这三者之间既相互共生,却又相互冲突。几乎成为了历朝历代的“死结”。

二:出于抑制土地兼并考虑而出台的陵邑制度

1.陵邑制度——将天下豪强集中于一地的制度

何为陵邑制度,简而言之就是西汉开国之初将天下的豪强地主全部迁往皇帝陵墓附近,形成陵城供豪强地主居住的行为。据《史记》当中记载刘敬劝告汉高祖集中天下豪强的行为称:

“臣原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後,及豪桀名家居关中。

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彊本弱末之术也”刘敬的这一个建议被采纳后,经过历代的完善发展就形成了陵邑制度。由此可见,陵邑制度最初是用于防备军事政变对外作战而产生的,不过后来演变成为对付土地兼并的一项制度。


2.西汉政府出台陵邑制度的“初心”何在

首先,西汉政府的建立是在经历了秦末群雄逐鹿而脱颖而出的 然而,西汉政权建立之初并非海清河晏,而是面临着内忧外患,首先在北方匈奴的崛起,给西汉政权以极大的威胁。

《汉书》记载当时汉军损失大

“堕卒者十之二三”,

而且对内还有许多的异姓王的存在,威胁的新生的西汉政权。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之下,西汉政府处于稳定政权的需要,将天下的豪强迁往长安地区,定居与皇帝的陵邑附近。

除此之外,汉朝时期的陵邑制度除了最初的应对内忧外患之后,还有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将各地豪强地主集中起来,达到遏制土地兼并问题的目的。西汉政权的统治者最初的想法应该是通过这种手段与方式来强化皇权,

同时试图解决土地兼并这一个封建王朝的“宿命顽疾”。

三:陵邑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遏制土地兼并的方式之一,但是无法阻挡土地兼并

1.陵邑制度对于遏制土地兼并有一定作用

首先,出台与西汉时期的陵邑制度对于当时遏制土地兼并难题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据《汉旧仪》当中明确记载称:

“上有提及徙天下民赀三百万以上,与田宅,守陵。”


陵邑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地方的豪强地主,而这些豪强地主也恰恰是造成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疯狂土地兼并问题的主力军。就从这一个角度而言,将天下富户尽迁入关中的做法,大大减少的土地兼并的难题。

历史也证明陵邑制度对于西汉王朝的贡献,据《史记》当中记载西汉武帝时期的强:

“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

而在陵邑制度实行的百年之间恰恰就是西汉王朝的黄金时间,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巅峰时期。而这一个时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的问题。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陵邑制度对于遏制土地兼并的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2.陵邑制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且陵邑制度存在缺陷

不可否认的是西汉王朝实行的陵邑制度的确时在一定时期内对于遏制土地兼并问题是有效的。然而,封建王朝的根本性质决定了

陵邑制度无法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中央政府将地方豪强一次一次迁入关中,但是不久之后必然会有新的一批豪强地主的出现与产生,依旧进行着土地兼并活动,这样一来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除此之外,陵邑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陵邑制度在最开始是打着抵御匈奴,应对地方势力反叛而产生的,本身就具有时效性质。随着汉武帝多次出兵扫平匈奴,彻底解决的匈奴问题,加之推行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也解决的地方王国势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陵邑制度似乎即将走向灭亡。

历史也证明这样点,据《汉书》当中明确记载汉元帝废除陵邑制度的举措称:

“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

。反映出陵邑制度本身的历史局限性。


3.

陵邑制度无法彻底阻挡士族豪强的崛起

虽然陵邑制度在遏制土地兼并问题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但是封建王朝的特性,决定了陵邑制度最终会会被封建统治者废除。

首先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当中

士族豪强地主是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在。

也就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完全压制豪强地主的存在,必然会扶持一部分地主豪强势力,帮助封建王朝统治者管理国家,为天子牧民。除此之外,豪强地主势力做大之后必然会要求

废除陵邑制度这一个对土地兼并有效的制度。

而且由于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废除陵邑制度似乎只不过是举手之劳。

据《汉书》当中记载汉宣帝劝告汉元帝称:

“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然而汉元帝却一意孤行,废除陵邑制度。自此之后西汉兼并之风盛行,西汉王朝也走向下坡路。然而这里的实质性问题却是地主豪强势力的坐大,共同抵制陵邑制度的结果。

四:权力真空下的陵邑制度不是抑制土地兼并的最有效的制度

无论是西汉,亦或是东汉王朝的灭亡,都与当时盛行的土地兼并之风息息相关。汉朝的统治者为何知道陵邑制度对于抑制土地兼并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却不恢复。

个中原因在于构成汉朝权力主体之一的豪强地主势力坐大,皇权无法完全压制地方势力。


其次在于汉朝解决了王国问题之后,地方权力出现真空,加之中央政府集权意识日益减少,要想维持汉朝地方统治的稳定,不得不依靠地方豪强势力。因此陵邑制度在当时成为了镜中月水中花。

因此,陵邑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确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但是却非最有效的制度。

参考文献

《史记》

《汉旧仪》

《汉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