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以來 中國古代就開始逐漸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封建社會的根本制度之一就是承認土地私有制,

因此就產生了封建地主階級,他們是組成封建王朝的基本所在。


自古以來,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當中土地兼併問題一直困擾着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他們無不在尋找一直在土地兼併問題的平衡。無論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以來遷天下富戶入關中,亦或是後世的均田制等出發點之一都是爲了有限有限的抑制土地兼併。下面我們來談一談漢朝的陵邑制度是否是最有效的制度.

一:土地兼併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不可調和的矛盾

要想知道一個制度是否對於土地兼併問題有效,就離不開對於土地兼併問題的討論,看看土地兼併的根源,反映土地兼併的實質,瞭解土地兼併的矛盾的方面。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先了解土地兼併纔有可能分析一套制度是否對於土地兼併行之有效。

1.

土地兼併的根源在於封建王朝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併簡而言之就是

大規模的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

土地買賣是土地兼併最常見的方式之一。自從我國古代進入封建王朝以來,自耕農的出現逐步的成爲的封建王朝的基石所在。

然而,中國古代的自耕農極其脆弱,稍有天災人禍就不得不出賣田地,淪爲佃農。據《史記》當中記載土地兼併的現象稱:

“富者連田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

。而這背後的源就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而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上構成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基本制度之一,自然而然會導致大規模的土地兼併現象。

2.土地兼併是皇權、地主階級、自耕農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土地兼併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頑疾之一,多少王朝的滅亡的根源之一都指向土地兼併,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也深知這一點,然而卻束手無策,原因在於

土地兼併的不可調和性。


首先,統治者要想維護鞏固統治就來離不開天下地主階級的支持與擁護,而地主階級則又是構成土地兼併的主力之一。

然而過渡的土地兼併必然對於皇權構成極大威脅,據《後漢書》當中記載漢桓帝對於地方豪強的詔令稱:“

不得迫脅驅逐長吏”

,反映出的就是皇權的無力性,因此皇權與地主階級又相愛相殺的存在。

除此之外,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併行爲大多是把自耕農變成佃農,而大規模的土地兼併必然對於國家的穩定性構成極大的威脅。歷史上的大規模農民起義都和土地兼併現象嚴重息息相關。

據《明史》當中記載李自成的口號稱:

“貴賤均田”及“五年不徵”相號召”

反映出的就是普通百姓對於田地的迫切性。這三者之間既相互共生,卻又相互衝突。幾乎成爲了歷朝歷代的“死結”。

二:出於抑制土地兼併考慮而出臺的陵邑制度

1.陵邑制度——將天下豪強集中於一地的制度

何爲陵邑制度,簡而言之就是西漢開國之初將天下的豪強地主全部遷往皇帝陵墓附近,形成陵城供豪強地主居住的行爲。據《史記》當中記載劉敬勸告漢高祖集中天下豪強的行爲稱:

“臣原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

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彊本弱末之術也”劉敬的這一個建議被採納後,經過歷代的完善發展就形成了陵邑制度。由此可見,陵邑制度最初是用於防備軍事政變對外作戰而產生的,不過後來演變成爲對付土地兼併的一項制度。


2.西漢政府出臺陵邑制度的“初心”何在

首先,西漢政府的建立是在經歷了秦末羣雄逐鹿而脫穎而出的 然而,西漢政權建立之初並非海清河晏,而是面臨着內憂外患,首先在北方匈奴的崛起,給西漢政權以極大的威脅。

《漢書》記載當時漢軍損失大

“墮卒者十之二三”,

而且對內還有許多的異姓王的存在,威脅的新生的西漢政權。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之下,西漢政府處於穩定政權的需要,將天下的豪強遷往長安地區,定居與皇帝的陵邑附近。

除此之外,漢朝時期的陵邑制度除了最初的應對內憂外患之後,還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過將各地豪強地主集中起來,達到遏制土地兼併問題的目的。西漢政權的統治者最初的想法應該是通過這種手段與方式來強化皇權,

同時試圖解決土地兼併這一個封建王朝的“宿命頑疾”。

三:陵邑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遏制土地兼併的方式之一,但是無法阻擋土地兼併

1.陵邑制度對於遏制土地兼併有一定作用

首先,出臺與西漢時期的陵邑制度對於當時遏制土地兼併難題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據《漢舊儀》當中明確記載稱:

“上有提及徙天下民貲三百萬以上,與田宅,守陵。”


陵邑制度的對象主要是地方的豪強地主,而這些豪強地主也恰恰是造成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瘋狂土地兼併問題的主力軍。就從這一個角度而言,將天下富戶盡遷入關中的做法,大大減少的土地兼併的難題。

歷史也證明陵邑制度對於西漢王朝的貢獻,據《史記》當中記載西漢武帝時期的強:

“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而在陵邑制度實行的百年之間恰恰就是西漢王朝的黃金時間,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巔峯時期。而這一個時期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土地兼併,農民起義的問題。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陵邑制度對於遏制土地兼併的問題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2.陵邑制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兼併問題,而且陵邑制度存在缺陷

不可否認的是西漢王朝實行的陵邑制度的確時在一定時期內對於遏制土地兼併問題是有效的。然而,封建王朝的根本性質決定了

陵邑制度無法根本解決土地兼併問題。

隨着時間的推移,即使中央政府將地方豪強一次一次遷入關中,但是不久之後必然會有新的一批豪強地主的出現與產生,依舊進行着土地兼併活動,這樣一來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當中。

除此之外,陵邑制度本身就存在缺陷陵邑制度在最開始是打着抵禦匈奴,應對地方勢力反叛而產生的,本身就具有時效性質。隨着漢武帝多次出兵掃平匈奴,徹底解決的匈奴問題,加之推行推恩令等一系列措施,也解決的地方王國勢力問題。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陵邑制度似乎即將走向滅亡。

歷史也證明這樣點,據《漢書》當中明確記載漢元帝廢除陵邑制度的舉措稱:

“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反映出陵邑制度本身的歷史侷限性。


3.

陵邑制度無法徹底阻擋士族豪強的崛起

雖然陵邑制度在遏制土地兼併問題方面有着傑出的貢獻,但是封建王朝的特性,決定了陵邑制度最終會會被封建統治者廢除。

首先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當中

士族豪強地主是封建統治者的統治基礎所在。

也就決定了統治者不可能完全壓制豪強地主的存在,必然會扶持一部分地主豪強勢力,幫助封建王朝統治者管理國家,爲天子牧民。除此之外,豪強地主勢力做大之後必然會要求

廢除陵邑制度這一個對土地兼併有效的制度。

而且由於皇權的至高無上性,廢除陵邑制度似乎只不過是舉手之勞。

據《漢書》當中記載漢宣帝勸告漢元帝稱:

“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然而漢元帝卻一意孤行,廢除陵邑制度。自此之後西漢兼併之風盛行,西漢王朝也走向下坡路。然而這裏的實質性問題卻是地主豪強勢力的坐大,共同抵制陵邑制度的結果。

四:權力真空下的陵邑制度不是抑制土地兼併的最有效的制度

無論是西漢,亦或是東漢王朝的滅亡,都與當時盛行的土地兼併之風息息相關。漢朝的統治者爲何知道陵邑制度對於抑制土地兼併是一種有效的措施卻不恢復。

箇中原因在於構成漢朝權力主體之一的豪強地主勢力坐大,皇權無法完全壓制地方勢力。


其次在於漢朝解決了王國問題之後,地方權力出現真空,加之中央政府集權意識日益減少,要想維持漢朝地方統治的穩定,不得不依靠地方豪強勢力。因此陵邑制度在當時成爲了鏡中月水中花。

因此,陵邑制度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的確有利於遏制土地兼併,但是卻非最有效的制度。

參考文獻

《史記》

《漢舊儀》

《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