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因清廷“削藩”高压政策,雄踞云南的吴三桂起兵造反。这位身历明季天崩地裂大时代,而又身负恶名的大人物在这一局人生豪赌中,祭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而南明永历帝正是死于吴三桂之手。

大明朝是个大IP,关键看怎么用吴三桂再次成为明室忠臣,他的反清檄文中说清朝是“窃我先庙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吴三桂给自己的名号是“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三桂是明朝旧臣,既然要反清复明,那么就要捧出个有明朝皇室血统的人来当皇帝,就好比当年项梁、项羽叔侄要找出个楚怀王孙子当旗号一样。

吴三桂对外宣称,将在甲寅年(1674)正月元旦,推奉三太子,“恭登大宝,建元周启”。这个“三太子”是什么人呢?根据《明史》记载,崇祯帝有七子,第一子朱慈烺,第二子怀隐王朱慈烜,第三子定王朱慈炯,第四子永王朱慈炤,第五子悼灵王朱慈焕,第六子悼怀王与皇七子早夭,未有名。

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抓到,封“宋王”。待李自成兵败西走,太子不知所踪。第三子定王朱慈炯和四子永王慈炤,为李自成抓捕也是不知所终。这是《明史》上的说法,其实还有很多文献关于崇祯诸子的姓名排行,记载并不一致。

吴三桂在起兵之初,打出了“朱三太子”名号,意图在争取国内汉人的支持,为自己的霸业涂抹上一层民族主义色彩。是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反乱消息传至京师。次日,一个叫杨起隆的人宣称自己就是“朱三太子”,谋于京师内外放火起事,建年号“广德”,联络旗下家人,称“中兴官兵”,头裹白布,身束红带。

所谓的“旗下家人”就是在旗人家中当奴仆的汉人百姓,镶黄旗监生郎廷枢家人黄裁缝,正黄旗原承恩伯周全斌子周公直家人陈益(陈乙)等,参与起事。郎廷枢获知其事,拿获家人黄裁缝等四人首告。周公直也发现家人图谋,将其捉拿报官。正黄旗都统图海、祖永烈亲领官兵往围,斩十余人,当场起获吴三桂颁“平北大将军印”。

杨起隆在京城的谋反行动是得到西南吴三桂支持的,他虽然不是明朝皇室,但可能也有一定的旧明背景。杨氏未及起兵,密谋就已败露,清廷在北京城广为搜捕,擒获党羽数百人,全部处死。但是,密谋首脑杨起隆却不知所踪。不久,有人举报,杨起隆仍然藏匿于京师北城,也就是京营八旗驻防城。

当时外有三藩叛乱,京师有发生如此重大政治事件,清廷十分紧张,北京城九门关闭,清军严守城内栅栏,按户籍名册逐一排查,“城中不火食者三日,而各处火起者无数。白日昏黑,居人面皆土色”。整个北京城陷入一场恐怖屠杀之中,很多被指正为杨氏党羽的百姓被抓捕,斩决无地,“以车满载出九门斩之,尸积如山,如是者八日”,全城屠杀整整八天。

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清廷修订《平定三逆方略》。有关京师因杨起隆案被杀人数,这部书的稿本记为二千人,定本又改为“数百余人”。刑部、大理寺等司法机关审讯案犯,受审者供出同犯人数,稿本记为“至数万余”,定本改为“约有千人”。日本学者细谷良夫将清廷官修《平定三逆方略》、朝鲜《李朝实录》、日本《华夷变态》详加比勘,得出结论,清廷为了缓和社会恐慌,故意将涉案及被杀人数大大缩减。

这件事最为诡异的就是杨起隆的下落,有人说他后来出家当了道士,但是仍然密谋起事;还有人说康熙十九年,有人说抓到了杨起隆,但是将其械送京师,与其妻马氏及旧部对质,却发现并不是杨氏。

吴三桂起兵之初,打出了旗号就是“朱三太子”。但是,刚刚动手,北京城的伪太子杨起隆就栽了,吴三桂也失去了一面政治旗帜。当然,吴三桂一开始的计划是“亟改大明名号以收拾人心,立怀宗后裔以鼓舞忠义”。但是后来,又有人说“昔项羽立义帝,后又弑之,反动天下之兵。今天下在王掌握,他日又置怀宗后裔于何地?”

吴三桂集团的谋臣们认为,明朝“朱三太子”之类的明室皇族既可以成为一种政治资源,也会成为政治负担,而且以之前的历史来看,打着明朝旗号的起事也都失败,明朝的气数已尽,“大湖南北每袭故明旗号,迄无一成,盖历数已绝故也”。所以,吴三桂后来也放弃了明朝旗号,假借“周朝八百今重说”之谚,以国号“周”号召天下,自立为帝。

吴三桂败亡之后,民间“朱三太子”的故事继续流传,这位被建构起来的崇祯之子对于反清势力依然有很大号召力。康熙十七年,台湾郑锦部进攻海澄。有漳州人“山寇”蔡寅,托名“朱三太子”,纠众数万,号为“白头军”,与明郑军队声气相通,攻陷泉州,进犯漳州,屡战皆胜。后来,这位假太子蔡寅被清军海澄公黄芳度与营总都巴败于天宝山。

康熙十八年秋,阿巴泰率军进湖南,在新化县僧寺俘获一个叫朱慈灿的人,此人自称是崇祯皇帝长子,当年因李自成打入北京,他出奔南都,却被弘光帝囚禁,后被释放,即往河南随朽木和尚为僧,流落江西、湖广二十余年,因病还俗。后来,这位所谓的崇祯太子被押送北京,不久就被宣布为假货而处死。

康熙四十六年,江苏苏州的一念和尚也说自己是“朱三太子”,在太仓发动反清起义,建号“大明天德”,宣称“有朱三太子要复中原”,到处散发委任信札,许事成后做官。失败后逃至苏州被获。在一念和尚造反的同时,浙江也破获一起假托“朱三太子”的反清密谋。这些举事“其所称朱三太子,不过借端煽惑,恐吓愚民”,没有一个是真的。

康熙四十七年,山东巡抚赵世显抓到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朱三太子,此时已经改名为王士元,而且是个七十五岁的老人。根据清廷档案记载,这位王士元供词说:“我原姓朱,是明朝后裔,排行第四,叫慈焕,我二哥哥早死了,我与三哥哥同岁,自十岁上就离开了。”崇祯帝共生七子,其中二、六、七子早殇,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焕。朱慈焕因与四哥朱慈炤同岁,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子”。

朱慈焕在民间隐姓埋名很多年,以教书为业,人们都称他为“王老先生”。七十五岁的王士元早已不是那个天潢贵胄的“朱三太子”了,但是内心深处的故国情结让他的行为方式还是与常人不同,化名“王士元”难道不是“原是王”吗?他在给儿子们起名字的时候,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这是明朝皇室的传统。

王士元在民间生活了几十年,有六子一孙,除第三子已死,其余均被拿获。妻、妾、儿媳各一,女三,在官府严厉稽查下先已投缳自尽。这一年六月,山东地方官将王士元及其家人械送北京,这是“朱三太子”在民间的最后一次现身。

最后,清廷以假冒前朝皇嗣的罪名,将王士元及其子全部处死。清廷司法部门的断语有“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的文字,那么他身份的真假难道还不清楚吗?孟森先生曾经对此事有过这样的评论,“以前朝皇子非罪名,务令以假冒为罪。”

清廷要杀掉一切可能成为造反旗号的人,尤其是“朱三太子”这样IP价值如此之大的人,假的也要杀,更何况真实性可能很大的王士元呢!或许,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才是令康熙和清廷最为恐惧的人吧?

欢迎关注老郑读历史微信公众平台,更多精彩内容,请多多关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