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建始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鄭孝文在縣人大機關、茅田鄉鐵廠村8月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中,以《讓“鐵廠精神”在改變鐵廠面貌中開花結果》爲題爲與會黨員幹部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全文如下:

一堂生動的黨課

尊敬的各位鄉親,各位黨員同志:

按照縣委“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的安排,今天,縣人大機關黨支部與茅田鄉鐵廠村黨支部8月份“支部主題黨日”在新建成的鐵廠村村委會舉行。

書記講黨課,既是組織要求,更是職責所在。今天講什麼?怎樣講?我和辦公室的同志多次到鐵廠進村入戶開展了調查研究,做了一些功課。習總書記在今年7月全國組織工作會指出,“要建立崇尚實幹、帶動擔當、加油鼓勁的正向激勵體系,樹立體現講擔當、重擔當的鮮明導向”。會上,總書記鮮明提出了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對黨的組織工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是集結號、發令槍,是再創組織工作輝煌的全新起跑線。

前不久,州電視臺在我村拍了一部微電影《水鳴天梯》,宣傳我村引水入村的先進事蹟,各大主流媒體也相繼進行了報道,引起各級領導的關注,這僅僅是我村不等不靠、決戰貧窮的一個縮影。我和縣人大機關幹部通過“八個到村到戶”看到也感受到,長期以來特別是近三年來,我村在開山闢路的建設中,在尋找水源的攀登中,在環境變化的改變中,在決戰貧困的探索中,有一種強大的時代精神在這塊熱土上不斷踐行並深刻影響,並逐步形成具有區位特色的“鐵廠精神”,這是學習貫徹最近召開的州委和縣委全會關於“轉作風敢擔當善作爲抓落實”鮮活的典型,也是新時代決戰貧困、全面小康的精神高地,更是習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上所要求的“崇尚實幹、帶動擔當、加油鼓勁”的生動體現。

昔日背水桶

今朝清泉流

所以,今天我講的黨課主題是,讓“鐵廠精神”在改變鐵廠面貌中開花結果。從我村決戰貧困的巨大變化,“鐵廠精神”的豐富內涵,“鐵廠精神”的創新發展三個方面,一起回顧鐵廠村決戰貧困的艱難歷程,展望鐵廠村走向富裕的美好前景。

首先,讓我們一起回顧鐵廠村這幾年發生的變化。

鐵廠村地處建始邊陲,與重慶巫山縣接壤,全村共7個組97戶321口人。交通閉塞,經濟基礎差,是全縣最爲偏遠、發展滯後的深度貧困村之一。一組梁賢友老人這樣描述:鐵廠村一面坡,山高陡嶺岩石多,一仗大雨陷巖殼,摔死耕牛三十多。可想而知生存環境多麼惡劣,面對現實,十多年來,特別是精準扶貧的這三年,鐵廠村村民挺起堅韌的脊樑向大山進發、與困難抗爭、向貧困宣戰。

各級黨委和政府時刻惦記着鐵廠人民,始終把鐵廠的脫貧攻堅作爲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鐵廠作爲全鄉乃至全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2016年扶貧工作隊開進我村,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甩開膀子、邁開步子”的幹勁,昔日的邊陲小村正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

一是從水電路保通轉向提檔升級,探索“四輪驅動”,創造村組設施建設模式。鐵廠村探索以“羣衆主動、精神鼓動、幹部帶動、扶貧推動”四輪驅動村組公路建設模式,對水電路開展提檔升級工程。

在公路建設上,過去薄弱落後的交通條件,不僅是長期制約發展的主要瓶頸,更是成爲老百姓生產資料運不進,勞動產品運不出的絆腳石。2002年,全村羣衆喊響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口號,沿線農戶主動讓出土地,家家戶戶投資投勞開挖公路,當時國家只撥了5萬元的三材費,但全村羣衆通過三年時間,硬是開挖通村公路5公里,組級公路2.3公里,到戶公路2.2公里。10多年來,全村羣衆還自行出錢養護,爲監督好通村道路的硬化質量,施工98天,村民自發組織196個工現場管理監督。

跨省公路 盤山玉帶

去年投入資金480萬元,修通本村到重慶市的省級邊界公路3公里,上個月已全部硬化,打通了通往長江黃金水道要塞。我村外銷的洋芋由5角升到一塊,雞子每隻150元升到200塊左右。豬也不要象“嫁人”那樣擡出山外了。下個月後,我們將帶動羣衆實施通組公路硬化項目,明年將組織大家開展到戶公路的建設。

上個星期四,我們接請巫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譚光銀,率巫山縣交通委員會、旅遊局、抱龍鎮政府、廟樑子村委會領導到我村來,共商建始巫山兩縣三鎮五村合力打通巫山的廟樑子村7.2公里出行“斷點”,提升我村通往抱龍鎮、進入長江路況質量,鋪就幸福大道。會後巫山那邊已着手開始測量,最遲10月開工。建成後可進一步增加兩縣聯繫通道,便捷我村及周邊百姓出行,完善交通路網結構,促進區域間經濟和城鎮協同發展。

在安全飲水上,歷史以來,鐵廠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喫水問題。“冬春見水貴如油,夏秋見水遍地流”。鐵廠村祖祖輩輩離不開“三件寶”:打杵子、腳揹簍、背水桶。以前背水有2處,天旱時排隊等水,山高路險,一天到黑最多隻能背3趟。從2002年開始,我村以小水窖爲主體治水改水,探索出小水窖、小水池模式,全村建起53口小水窖,基本解決了農戶背水問題。

去年通過鄉黨委政府的傾力支持,投入90萬元,從深溝明晃晃的巖頂上,鋪設管網20多公里,穿過原始森林引水入村。耗時9個月,在絕壁洞內建蓄水池一口,又在村裏建4口大蓄水池,兩年工程一年完成,一管清泉流到了各家各戶,我村自來水供給率達96%,徹底解決了喫水難的問題。有了水,10多年未回村的遊澤勇、遊澤紅、梁祖俊3位村民舉家搬了回來,忙着修房子、搞產業,在家鄉一展身手。

我村是全鄉最後一個通電村,今年是全鄉最先一個電力整改村。以前全村兩臺變壓器40千伏安,最長輸電線路3公里,除勉強照明外,電器設備無法正常帶動。今年村民主動砍電力線路,全村啓動低壓線路改造,增設變壓器2臺和對現有變壓器增容,率先用上安全穩定的電。村裏接通了互聯網,還將進一步提高4G的覆益率。

二是從傳統耕作方式轉向“科技興農”,建設“五類小園”,推動農業提質增效。鐵廠村“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只見石頭不見土,玉米長在石窩窩,春種一大片,秋收一小籮”是嚴酷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從本世紀初開始,羣衆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凡是能勞動的人,那怕是八九十歲的老人,都下田勞動。家家戶戶相互比種田,暗底比餵豬,精耕細作,好多家庭年產玉米、洋芋分別在1萬斤以上,基本解決了糧食自給自足問題,用雙手創造出了殷實的生活。

近些年來,鐵廠村村民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由廣種薄收轉向集約經營,由以糧爲主調到以經濟生態效益爲主,大力發展經濟林木,村有基地,戶有特色。使用新技術,提高糧食單產。在產業扶持的推動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村建立糧食、烤煙、生豬、魔芋、蜂蜜等“五類小園”生產基地。同時依託勞動力市場,做好勞務輸出文章。

鐵廠的地膜覆蓋、雜交玉米、洋芋晚疫病防治等技術應用走在周邊村前列。今年由於長時間陰雨低溫,部分高山地區洋芋減產,我村洋芋防治及時,穩產增產。集中連片的魔芋、烤煙,飼養的牲豬、蜂蜜都豐收在望。

三是從粗放式扶貧轉向精準化扶貧,實施“五個一批”,探索脫貧攻堅新路徑。在決戰脫貧攻堅中,鐵廠村制定產業扶持、易地搬遷、教育幫扶、生態補償、醫療健康、務工增收、社會保障等多條脫貧路徑並落地抓實,做到精準施策到村到戶到人。確保全村64戶19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均享受5項以上幫扶政策;整合產業發展補助資金,帶動61戶發展產業實現增收;投入資金300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8戶,投入資金20萬元,實施農村危房改造34戶;兌現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補助資金,惠及學生25人;低保五保每年救助資金21萬元;貧困戶享受提高醫療報銷比例政策。短短一年多時間,鐵廠從滿坡的土牆屋,變成沿路的水泥房。

四是從黨建工作模式傳統化轉向創新化,爭做“六員標兵”,築牢村級堅強戰鬥堡壘。以前村辦公室是土牆屋,後爲石瓦屋,一棟黨員羣衆服務中心60平方米房,配套設施不全。現在我們投入22萬元對黨員羣衆服務中心進行加層整修,建立了村衛生室、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購置5萬元辦公設備,還建設了村級文化廣場。

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戰鬥堡壘、服務羣衆、政治核心關鍵作用,班子成員是扶貧路上的“主力軍”。年輕的支部書記徐芳清,當好政策的明白人、致富的帶頭人、羣衆的貼心人,奔波決戰貧困主戰場,全村羣衆基本都住上水泥新房,徐書記父子兩家仍住在土牆屋裏。去年支部培養入黨積極分子2名、後備幹部2名。以50多歲遊澤炳兩娘母爲代表的全村11名無職黨員,中心戶長和村民代表,爭做“六員”標兵。主動承擔鄰里糾紛調解員、鄉風文明宣傳員、產業發展示範員、惠民政策監督員、大小事務參謀員、脫貧攻堅戰鬥員六大角色,充分發揮農村無職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五是從鄉風文明由倡導到尊崇,創造“九無”鐵廠現象,民風淳樸治安好。全村幹部羣衆像抓經濟發展一樣抓好鄉風文明,創造出了民風淳樸治安好,矛盾糾紛不出門,社會穩定人心安的鐵廠現象。

走進鐵廠村,隨處可見乾淨的院落、歸置整齊的傢俱以及規矩晾好的衣物。村民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講法制、改陋習。提倡移風易俗、文明理事、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不搞大操大辦,農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村裏的徐書記說,我村家家都是外來車輛的服務站,陌生司機的伙食堂,每家都能熱情爲外地人提供方便。公路上放的工具和設備沒人拿,全村沒有一臺麻將機,周邊村莊的人到我村來沒有動員到一個人參與信鬼神信邪教的。全村出現“九無”新氣象,即無一例爭鬧貧困戶的,無一例上訪鬧事的,無一例扯皮打架的,無一例偷雞摸狗的,無一戶賭博打牌的,無一家好喫懶做的,無一家不養老的,無一起黑惡勢力作怪的,無一例參與信邪教的。

今之鐵廠,山村鉅變,呈現的是“出門不爬山、喝水不用背、戶戶住新房、處處人歡笑”的欣欣向榮景象。

其次,讓我們共同分析“鐵廠精神”是怎樣形成的。

“鐵廠精神”,老百姓有着最樸實的表述:“搬家不如搬窮根,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這當中蘊藏着自強不息、加油鼓勁的奮鬥品質,蘊藏着艱苦奮鬥、崇尚實幹的優良作風,蘊藏着敢於抗爭、帶動擔當的政治本色,蘊藏着守望相助、建好家園的豪情壯志。

第一、爲什麼說“鐵廠精神”是一種自強不息、加油鼓勁的奮鬥品質?

鐵廠人民牢固樹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上真正紮根,行動上自覺體現。

鐵廠平均海拔1200米,是集“老少邊山窮”爲一體的深度貧困村,生存環境的邊緣閉塞,一時間,外地幹部不安心,本地幹部無信心,人民羣衆盼遷居。小夥子找不到媳婦,成了家的媳婦也遠走高飛,一些耐不住苦的人搬遷到長梁、枝江等地,連村主任遊澤輝一家四口也搬到巫山的抱龍填。一個500多人的村莊,只剩下200多人,5組6組基本無人居住。留下來的村民想過不少辦法,也想遠走他鄉或另覓他法,但在異地他鄉生活並非易事,曾有4戶人家搬到一個縣,但由於不爲當地居民所接納,無奈只好又搬了回來。

在搬不走的情況下,立足於自然環境“改天換地”成爲了現實選擇。祖先既然選擇了這片土地,就一定有生路。說幹就幹,向大山挑戰,與命運抗爭。連年不斷地在大山深處修公路、強水利、建產業、興科技、創綠色等,打響了一場場氣壯山河的脫貧攻堅戰。村民用最原始的挖鋤、撮箕,從石縫中摳出一撮撮石土,壘成保坎,填成平地,挖出到村到組到戶公路13公里,其細節撼人心魄,令人動容。

自強不息、加油鼓勁是“鐵廠精神”的核心內涵。鐵廠人民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憋足一股氣、拼着一股勁先幹起來,用乾的激情去感化社會各界,贏得各方支持。正是在思想上實現了從被動“等”到主動“幹”的變化,傳承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本色。正是保持昂揚向上的幹勁,堅定克難攻堅的韌勁,發揚滾石上山的拼勁,久久爲功,才實現了從安貧守命到窮則思變的深刻覺醒,把昔日的亂石寡坡變成了美麗家園。

第二、爲什麼說“鐵廠精神”是一種艱苦奮鬥、崇尚實幹的優良作風?

習總書記說,“要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埋頭苦幹、銳意進取,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努力。”鐵廠村的黨員和羣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是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忠實實踐者。

鐵廠人的苦,是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真實而深刻。老人梁賢友說,“鐵廠人苦慣了,生下來就要學會背力,現在的中老人都背成了弓弓子。”

鐵廠人比其他地方人喫得苦些,也願意喫苦耐勞。爲改變生存環境,每個組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在這個窮地方,不苦咋能有出路”“苦慣了,也不覺得苦”這是三組村民李賢鳳的淡然回答。李賢鳳和萬正平兩戶人家爲修通公路,立下規定,農閒時早上5點準時出工,晚上8點收工,3年時間風雨無阻,寒暑不斷。87歲的李尚亮原是生產隊長,每年種5畝地,喂3頭豬,仍主動參與修路。他們憑着大錘、炮杆、鋤頭等簡陋工具,硬是在大山深處刨出了1.7 公里的進村路。路通了,大家還自行拿出3.2萬元對公路進行維護,每年在兩次以上。

修路苦,種田也苦。全村100多畝烤煙、70多畝魔芋、300多畝洋芋、300多畝苞谷從種管到收割也是苦出來。天晴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白天拼命幹,晚上還要幹。烤煙收摘時,白天田裏收,晚上棚裏烤,烤困了就睡在煙堆裏。

艱苦奮鬥、崇尚實幹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共產黨人的先進本色。鐵廠村的黨員和羣衆在這片土地上,將艱苦奮鬥的品格融入到開山劈石和農業生產,無論生存條件何等艱苦,都能以頑強的精神實幹、苦幹、硬幹,以勤學善思的鑽勁,虎口奪食的狠勁,敢爲善成的闖勁,久久爲功的韌勁,用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不斷創造出自己幸福的生活。這是“鐵廠精神”的靈魂,是攻堅克難的精神利器。

第三、爲什麼說“鐵廠精神”是一種敢於抗爭、帶動擔當的政治本色?

鐵廠人民堅定“四個自信”,敢讓山坡成財富,敢將天塹變坦途,敢叫窮村換新顏,其精神和勇氣讓人驚歎。

就拿引水入村來說,去年鄉里解決70萬元飲水項目資金,中標的施工單位進來看到明晃晃的懸崖後寧願不做,轉身走了。村支部書記徐芳清勇敢地站出來,率劉齊堂、遊澤玉、遊澤喜和彭仁偉4位村民組成找水源“尖刀班”,從山峯頂端往下砍出一條直通絕壁水源上方的路,長達2.5公里。 有着打獵、挖藥攀巖經驗的6名村民接過這項工程,買上意外險,簽下“生死狀”,從“天登埡”將一袋袋水泥和沙石料、水管背到水源洞口絕壁上方,然後用滑輪將材料送到谷底,藉助繩索從旁邊搭的3道絕壁天梯下到谷底,在谷底,將材料分成小袋挎在肩上,爬向136步天梯,送到絕壁洞口,砌成一口蓄水池。從絕壁架引水管到村,全村家家引來甘泉,徹底解決了飲水極度困難的頑疾。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些鐵廠村的功臣,他們是:55歲村民李天佑、50歲的劉齊堂、50歲的李佑川、48歲的遊澤喜、42歲的遊澤玉、33歲的彭仁偉。

鐵廠人有責任,敢擔當,面對各項挑戰不怕苦,面對家庭始終有一副責任重擔掛在心頭,不離不棄。7組村民劉齊堂,一家4口人,2個孩子讀書,一家原本幸福美滿。不幸的是2014年妻子得了癌症,他勇敢擔起這個家庭責任重擔,天不亮就起牀餵豬,白天出門四處做工,晚上回來帶上礦燈種地,村裏的公益勞動隨喊隨到,一年365天沒有一天歇息,從不向幹部申請救濟。4年爲妻子治病欠下30多萬元,他硬是憑着自己的勤勞將欠賬還得差不多了。以劉齊堂爲代表的鐵廠人,以錚錚鐵骨同自然環境和貧困進行鬥爭,書寫了一種強烈的責任擔當的動人樂章。

習總書記在今年7月全國組織工作會上指出,“要信念如磐、意志如鐵、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撐得住,關鍵時刻頂得住,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經得住磨難”。鐵廠村民以敢爲人先、敢闖敢幹、敢開先河、敢於開創新局面的豪氣和勇氣,想別人不敢想的事,做別人不敢做的事。發揚不畏艱險、激流勇進的精神,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堅韌毅力敢於向困難宣戰,向貧困宣戰,這是一種豪氣、一種正氣、一種膽量,是一種自我加壓、迎難而上、絕不服輸的品質。鐵廠羣衆正是發揚了這種精神,才破解了道道難題,闖過了個個險關,跨越了重重障礙,幹出了新業績,闖出了新天地。

第四、爲什麼說“鐵廠精神”是一種守望相助、建好家園的豪情壯志?

隨着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農村人到城裏找個事做已經不是難事。但對於鐵廠人來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窮窩”。留在這裏的人鄰里守望相助,把與命運抗爭的樸素情懷轉化爲傳承鄉風文明、建設美麗家園的豪情壯志。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和睦相處共,共創美好生活。

爲了不讓貧困代際相傳,村民把子女教育擺在第一位。只要能讀書,肯讀書,父輩們都積極支持、給予鼓勵。即使不善讀書的子女,都是讓他們學得一門知識,掌握一技之長。鐵廠沒有一所學校,村內適齡兒童就讀全部在李家灣或茅田,路程13公里,一般家庭分工是,女人在外打工,男人留家裏用摩托車接送學生,風風雨雨上十年。25名適齡學生有16人考進縣城,2人考取大學。

鐵廠村村民育孝心、講孝道、盡孝行、傳孝德。對老人在經濟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上竭盡孝道,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孝道村。2組村民李茂華,80多歲父親患食管瘤,考慮到兩個哥哥家種煙較多,他主動爭養父親,一家5口人圍着老人轉,竭盡全力贍養老人,從不嫌棄。妻子把最好喫的送給老人,洗衣、做飯、換被褥,村內無衛生室,他自己每十天騎車一次到縣城拿藥,八年如一日。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鐵廠村村民把創建幸福家庭作爲實現美好中國夢的重要基點。2組村民李廷潤,曾經也想離開這裏但又離不開這裏,一家6口人守望大山、守護家園。老伴在屋內餵豬,上門女婿跑運輸,自己和姑娘種地。一家人起早摸黑拚命幹,沒有時間看電視。幾年後,用20多萬元建起了兩層小洋樓,從荒野之地搬遷到公路邊。樓上樓下有自來水,有洗澡間,有電視機和寬帶網,房子不比城裏差,兩娘母光榮的加入中國共產黨。象李廷潤這樣在家門口致富、殷實富足的家庭不在少數。

“鐵廠精神”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無不體現着各級基層黨組織敢於承擔起領導羣衆、動員羣衆、組織羣衆攻堅克難、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重任。縣人大常委會黨組,茅田鄉黨委政府,爲羣衆脫貧致富,多次帶領相關部門坐在村頭調查研究,在築道修路、引水入村、架線改電、陣地建設上,出主意想辦法,協調項目資金。去年以來,共爭取縣鄉各級資金1000多萬元投入到村。鄉黨委書記馮成碧、鄉長範妮時刻把我村羣衆的冷暖記在心上,爲讓水電路早日動工,他們跑縣城,下村頭,到現場及時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村支部書記徐芳清,以及縣人大機關駐村幹部彭海淼、廖遠明、崔顯洲、向農、冉在民等一批戰鬥在鐵廠村一線的黨員幹部,在產業扶持、易地搬遷、教育幫扶、金融支持、生態補償、醫療健康、務工增收、社會保障等方面,想在前、幹在前、衝在前,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來羣衆的幸福指數,詮釋了執政爲民理念,彰顯了不忘初心、以人民爲中心的情懷。

習總書記指出: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貧困並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鐵廠精神”是我們踐行習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體現 ,是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的具體實踐。“在新時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涵蓋領域的廣泛性、觸及利益格局調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問題的尖銳性、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艱鉅性、進行偉大斗爭形勢的複雜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只要我們以人民爲中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信念,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

第三、讓我們如何思考怎樣將“鐵廠精神”發揚光大。

習總書記指出:“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鐵廠精神”,傳承着永不褪色的實幹基因,是“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真實寫照。當前全縣上下,正認真學習、深入貫徹州委七屆五次全會和建始縣委十五屆四次全會精神,對照“轉作風敢擔當善作爲抓落實”要求,高效推進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落細。新時代下,我們要大力宣傳、弘揚和重新認識“鐵廠精神”的內涵、實質,並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爲我縣至少在茅田全鄉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促進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是用“鐵廠精神”決戰脫貧攻堅。隨着脫貧攻堅戰進入到關鍵時期,這場戰爭從“打贏脫貧攻堅戰”轉變成爲“打好脫貧攻堅戰”。內生動力是“打好脫貧攻堅戰”最根本、最穩定、最強大的力量。“鐵廠精神”的實踐證明,沒有羣衆的內生動力,就不能凝聚起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更不能凝聚穩定脫貧的長期力量。在當前的決戰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和衝刺階段,越需要這種精神作支撐。

鐵廠村作爲建始縣2019年脫貧出列的村,我們的黨員幹部要以“坐不住”的責任感、“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緊扣時間節點和短板問題,學懂弄通考覈指標和考覈體系,再施精準之策,再發精準之力,全力打好最後突擊戰。把產業發展、搬遷建房、設施建設、資料整理等短板工作補齊。認真落實“五個一批”政策,對照村級“九有”標準,“一有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創新工作方法,取得實際效果。

鐵廠最大的短板是產業。發展富民產業,是我村走上致富路的關鍵途徑,沒有產業支撐的扶貧只能扶得了一時,難以形成增收致富的持久效果。我們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圍繞畜禽養殖、特色種植和特色林果等產品,以“企業帶基地,基地帶產業,產業帶貧困戶”等模式,促進產業基地發展。要挖掘民俗風情、自然風光,創辦農家樂、農事體驗園等,發展鄉村旅遊。要有效做好電商平臺與特色產品對接,促進高山土豆、草食豬肉等本地特色農產品網上銷售,發展農超對接等新型流通業態。加強農機、農技、疫病防治等農業科技遠程服務應用,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二是用“鐵廠精神”實施鄉村振興。習總書記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作爲七大戰略之一寫入黨章。

今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健康和環境衛生爲重點,開展“廁所革命”。推進我村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讓農業成爲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爲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爲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鄉村振興戰略的任務多,當前我村要培植村級主導產業發展項目。我村通往長江黃金水道即將打通,融入長江經濟帶即將變成現實,我們要探索產業帶動型、資源開發型、項目拉動型等級經濟發展模式。圍繞聚力脫貧攻堅,精準落實扶貧政策。圍繞優化產業結構,建強特色基地。圍繞優化發展環境,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圍繞建設文明鄉風,培育鄉村文化亮點。圍繞完善治理體系,着力實施“三鄉工程”。以此推動我村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三是用“鐵廠精神”助推鄉風文明。鐵廠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人的精神力量是十分巨大的,精神文明始終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重要原生動力,特別是在我們貧困村,精神文明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和所創造的無形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我村很多農民家中,堂屋香火上都有一個牌位,兩邊的對聯是,“蔬食不忘天地德,布衣常念祖宗恩”,這些“三綱五常”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美德,是形成“鐵廠精神”的基本元素。我村農民嚮往文化生活,村民集會、勞動間歇還傳承喊山歌的習慣。徐流桃一班人山歌喊的十分嘹亮,村民們也喜歡打藍球,這在全縣也少見。但是村民們整天勞累,普遍都沒看電視的習慣,這不好,有時間要多看電視,通過電視多瞭解政策,瞭解外面的世界。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鄉村文明的載體。建始縣委作出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實施意見,旨在培育新公民、建設新家園、發展新文化、營造新風尚。去年的重點是訂村規民約,不整無事酒、不燃放煙花爆竹。今年我們要把鐵廠山歌“喊”出來,文娛演出隊、紅白理事會、老年活動中心、婦女聯合會等組織要真正行動起來。推動我村人居環境向“潔美佳”轉變,讓我村的風氣、風俗、風尚向善向上。讓村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

四是用“鐵廠精神”築牢村級組織。“鐵廠精神”說到底是鄉村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引領人民羣衆幹出來的,是黨的基層組織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和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綜合體現。鐵廠羣衆正是“在思想上認同組織、政治上依靠組織、工作上服從組織、感情上信賴組織”,才最終創造出“鐵廠精神”。

習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下半年,我們將開展村級換屆,要通過選舉“選出來的幹部組織放心、羣衆滿意、幹部服氣”。在鐵廠,以徐芳清爲村書記的支部一班人,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爲、實績突出,是我村的主心骨,我們要旗幟鮮明地爲這些幹部撐腰鼓勁。要加強村級組織建設,堅持黨建統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堅持完善“支部主題黨日”制度,嚴格黨員教育管理和監督,爭做“六員”標兵,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要聯絡農村各類實用人才,爭取農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復退軍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等支援家鄉建設。加快黨員羣衆服務中心建設,推進鄉、村便民服務中心互聯互通,逐步實現村民辦事不出鄉村。

各位鄉親、各位黨員同志,讓我們共同努力,在兩省邊界之地,高高樹起“鐵廠精神”這面旗幟,激勵村內村外羣衆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再創輝煌,確保我村與全鄉全縣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每一個鐵廠村民都能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攝影李維全 編輯蔡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