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彼得一世想要對俄羅斯帝國進行改革,就一定會觸及到貴族集團的利益。在回國後,彼得一世立刻大刀闊斧進行了改革,使俄羅斯帝國以很快的速度跟貧弱說了再見,進而躋身進入歐洲大國行列,給俄羅斯帝國的發展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彼得大帝

"大帝"這一稱號通常是後世爲了表示對於那些有過卓越功勳和文治武功遠超其他帝王的一種尊稱,得到過此類尊稱的有羅馬共和國的凱撒大帝、查理曼帝國的查理大帝、西漢帝國的漢武大帝等等。然而在俄羅斯帝國的歷史中,僅僅出現過兩位"大帝",一是彼得大帝,二是葉卡捷琳娜大帝。

查理曼帝國的統治者查理曼大帝畫像

彼得一世的人生經歷可謂是豐富多彩,在繼位成爲俄羅斯帝國皇帝后,他選擇了和其他皇帝不同的道路,那便是隱匿身份跟隨使團出使歐洲。在出國遊歷的那些時日裏,彼得一世仔細觀察了歐洲各國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現狀,併爲俄羅斯帝國制訂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在回國後,彼得一世立刻大刀闊斧進行了改革,使俄羅斯帝國以很快的速度跟貧弱說了再見,進而躋身進入歐洲大國行列,給俄羅斯帝國的發展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俄羅斯帝國的統治者彼得大帝畫像


建立君主專制制度

嚴格來說,彼得一世的改革核心內容並不能與全盤西化這四個字畫上等號,而應當是約等號。西方國家由於受到了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的影響,故而在選擇政治制度時大多都選擇了民主制,也就是代議制。

然而這種制度內卻存在着許多弊端,這並不符合彼得一世的需要。或者說,彼得一世根本就不曾打算將俄羅斯帝國建設成一個民主政體國家,而是想要做一個集大權於一身的君主專制制度下的皇帝。所以彼得一世在選擇西方化時,特意將西方的民主政體拋棄掉了。

在這一方面和彼得一世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明治維新中的日本,明治天皇爲了使日本全盤西化而選擇了全方位學習西方,算得上是十分極端的改革措施了。而彼得一世則是取西方之所長,棄西方之所短,所以改革起來更加順利且更適應俄羅斯帝國的需要。

掀起明治維新改革運動的明治天皇

在彼得一世加強中央集權前,俄羅斯帝國的政權形式是等級君主制。所謂等級君主制,是封建割據君主制向專制君主制過渡時出現的特殊產物,君主代議會行使權力。在該制度下,君主、貴族、市民(平民)都有着參政的權利。

在該制度下的等級代表機構被稱之爲"縉紳會議",由貴族、僧侶和市民三個階級組成。每個階級要派出代表參與會議討論,所提出的意見也往往代表了自身階級的訴求。不過,由於這是一種政體過渡時期出現的會議機構,所以貴族依然把持着整個會議的主導權。不過,契約農和債農是沒有資格參加縉紳會議的。

由於貴族和沙皇存在着許多利益交叉點,所以貴族把持縉紳會議對於沙皇來說還算是有利的,而且還能夠強化沙皇對於俄羅斯帝國的控制。不過,彼得一世並不滿足於此,他想要成爲獨攬一切大權的俄羅斯皇帝。

彼得一世的前任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畫像

不過,在彼得一世繼位後,縉紳會議已經基本上很少再召開了,這也證明等級君主制已經快要過渡至專制君主制。彼得一世決定抓住這一良好機遇,通過對俄羅斯帝國行政機構改組的方式來達到向專制君主制轉化的目的。

公元1708年,彼得一世將俄羅斯帝國劃分爲八個行政區域,六年後又增加了三個行省。帝國境內的每個省的最高長官爲總督,總攬地方軍政大權。雖然等級君主制已經瀕臨瓦解,但貴族仍然有着參政的訴求,爲此彼得一世還在各省組建了參議會,全部由各地貴族充當議會成員。

彼得大帝雕像

不僅如此,彼得一世還引進了歐洲諸國的政治體制和政治經驗,在經過重重篩選後應用到俄羅斯帝國的政治建設中來。對此,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教授杜立克在《論俄皇彼得一世改革的'歐化'與'專制化'》中曾提到:

"彼得一世命令參政院把外國的法典資料收集來,譯成俄文,並對各國的行政制度和機關編制進行研究。他對瑞典的行政體制特別感興趣,而瑞典當時正處於專制制度的繁榮期。最終,彼得一世以瑞典的國家機構爲樣板,用'院'取代了'政廳'。1718年在參政院下設立了9個院,後來增加到了12個院。院的體制的優點是職權範圍劃分明確,集中化程度大爲提高。"

需要提到的是,彼得一世還對宗教進行了改革,這在他的行政改革計劃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縱觀整個歐洲中世紀史我們不難發現,世俗皇帝在行使權力的時候常常會遭遇來自宗教勢力的制約,而教皇甚至還有任命罷免世俗皇帝的權力,這無疑阻礙了專制君主制的發展。歐洲許多世俗皇帝都曾經想要打破這一局勢,不過最終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

和教皇爭奪權力卻失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

很明顯,彼得一世絕對不會允許宗教勢力影響到他的獨裁統治,他的做法是將宗教集團的財產大部分收歸爲國有,對於那些沒有被回收的財富和土地,則由世俗官員對其進行管理。同時彼得一世還廢除了總主教這一職位,並將原本歸屬於總主教的權力分配給被稱爲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的世俗機構。這是因爲俄羅斯帝國境內並不存在教皇,最高宗教領袖爲總主教,此舉等於宣告剝奪了教廷對於俄羅斯帝國宗教集團的領導能力。

彼得一世此舉對於俄羅斯帝國從等級君主制向專制君主制過渡來說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此後宗教集團再也無法干涉彼得一世的種種行爲,也徹底解決了困擾歐洲世俗皇帝主幾百年的問題。不過爲什麼彼得一世能夠成功,而歐洲世俗皇帝則大多失敗了呢?想來應當是此時的俄羅斯帝國的專制君主政體已經接近轉化完畢,彼得一世在俄羅斯帝國內的權力也已經遠遠超過歐洲世俗皇帝在本國內的權力影響,這纔會導致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出現。

總主教

在筆者看來,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還是存在着一些問題的。

首先,彼得一世賦予了各地行省總督行政權和軍事權,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舉動。這就意味着,一旦彼得一世對地方失控,那麼地方總督很有可能會憑藉手中的權力掀起獨立運動,甚至顛覆沙皇的統治。不過彼得一世對於權力的把控還是比較嚴格的,在他的強權統治下並沒有發生此類事件,但是這並不代表該措施不會給俄羅斯帝國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其次,在改組行政機構時,彼得一世明顯是向貴族妥協了。此時的市民(平民)已經基本上沒有了參政的權力,貴族手中的權力也已經大幅下降,但仍然是一支令彼得一世不可忽視的力量。彼得一世想要對俄羅斯帝國進行改革,就一定會觸及到貴族集團的利益。爲了減輕貴族集團帶來的阻力,這纔會選擇繼續賦予貴族參與地方政治的權力,否則改革將很難持續下去。所以說,彼得一世在改革過程中也充滿了對貴族妥協的色彩。

位於莫斯科的總督府遺址

改革兵制,對外擴張

在彼得一世改革計劃中另外一個重要的計劃便是對外進行擴張,以此增加俄羅斯帝國的領土範圍,不過擴大領土範圍的核心目的卻是爲了爭奪一個面朝歐洲的出海口。

公元1700年,彼得一世撤銷了射擊軍的編制,進而對軍隊進行重新改組。所謂射擊軍,實際上是一支衛戍部隊,我們可以將其簡單理解爲明朝時期的神機營。該部隊平時擔任着衛戍皇宮的任務,在戰時則被派往戰場以手中的火繩槍來支援俄羅斯騎兵作戰。

按理來說,射擊軍如此重要,沒有必要在軍事改革中予以廢除,但問題不是在軍隊本身,而是軍隊的指揮官身上。射擊軍的規模相當龐大,在沙皇阿列克謝一世統治時期,規模就已經達到了將近六萬人。而統領這一部隊的軍官則完全由貴族擔任。

至此,彼得一世廢除射擊軍的目的已經非常明顯了,那就是將貴族從軍隊指揮系統之中踢出去,爲的是避免軍隊成爲貴族的私兵。

沙皇的衛戍部隊射擊軍

彼得一世在解散了射擊軍之後採取了義務兵的方式來重新招募並組建軍隊,使軍中之前存在着的階級不同導致地位不同的現象不復存在,每個在軍中服役的士兵都享有同等地位,這就間接激發了許多平民參軍入伍的動力。燕山大學文法學院教授萬長松在《論彼得一世改革與俄國工業化的肇始》中曾經提到了帝國軍隊在進行改革之後的狀況:

"到彼得末期,不算近衛軍,俄國已有126個騎兵和步兵團大約20萬人的正規陸軍。另一方面,就是斥巨資建設強大的海軍並創建了俄國第一支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從1701年到1721年的20年間,俄國海軍的開支增加近15倍,擁有了48艘主力大帆船、787艘大橈戰船和2.8萬名水手。1720年,彼得頒佈,強調'只有陸軍的君主是隻有一隻手的人,而同時也有海軍才能成爲兩手俱全的人。'"

射擊軍的營地

既然要發動對外征服戰爭,那麼就必須徵集到足夠的兵員。在其統治的漫長年月裏,相繼有近三十萬平民應徵入伍,爲其對外擴張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彼得一世漸漸發現無法真正將貴族集團完全從軍中清除出去,故而又一次對貴族採取了妥協態度。

爲了培養更多的優秀軍官,彼得一世選擇將貴族子弟送往歐洲的軍校進行系統化地學習,以便於提升帝國軍隊的整體作戰水平。但是有一點不同的是,彼得一世還聘請了外國教官進入帝國軍隊中擔任高層軍官,以此起到制衡貴族軍官肆意妄爲的目的。

遷都聖彼得堡

前文已經提到,俄羅斯帝國的歷代皇帝(君主)都一直想要爲帝國尋求一個良好的出海口,從這裏可以看出,俄羅斯帝國的統治者很早就已經注意到了制海權的重要性,甚至認爲制海權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陸地。

公元1703年,彼得一世爲了防止瑞典的反撲並鞏固俄羅斯帝國在與瑞典交戰過程中獲得的戰果,故而選擇在兔子島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這裏的地理條件可以稱得上是十分惡劣了,遍佈着泥濘的沼澤地,施工起來難度很大。

但是該地可以有效監控涅瓦河上通行的船隻,這就使該地成爲了重要的戰略要地。彼得一世不顧惡劣的地理條件,執意選擇在此興建大型城堡,後來又以這座城堡爲核心進而建設起了聖彼得堡。林平在《彼得一世改革:打開了那扇面向歐洲的窗》中曾經提到:

"彼得下令各地每年要爲聖彼得堡建設工地提供4萬勞動力。他邀請法國人勒布隆來爲聖彼得堡制定城市建設總規劃,還邀請意大利、德意志、瑞士等國的建築師來聖彼得堡主持修建各種不同於莫斯科風格的建築。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在荒野的河口興建起一座10萬人的大城市——一個新的、富有朝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如今的彼得保羅要塞

在筆者看來,遷都聖彼得堡的意義是複雜且多樣的。首先,彼得一世爲什麼要選擇在聖彼得堡興建非俄式風格的建築?想來應當是爲了更好地融入進歐洲國家之中,在此之前,歐洲國家大多都對俄羅斯帝國有着排斥心理,也不將其認爲是歐洲國家之一。同時此舉也向俄羅斯人和歐洲人宣告了帝國西化的決心。

如今的聖彼得堡

再者,遷都聖彼得堡還能夠起到鞏固對外擴張戰果這一目的。畢竟聖彼得堡作爲俄羅斯帝國的新都,那麼帝國主要的武裝力量自然都會集中到這裏及其周邊地區。一旦瑞典軍隊捲土重來,彼得一世也可以儘快做出反應,而不會因情報傳遞時長過長而貽誤戰機。

還有,將都城設立在聖彼得堡之後,俄羅斯帝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就離歐洲更加近了一些。不僅能夠儘快學習歐洲的制度,還能夠促進歐洲與俄羅斯帝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科技進步,這對於當時還很落後的俄羅斯帝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位於聖彼得堡涅瓦河畔的涅瓦大街


結語

彼得一世對俄羅斯帝國的改革總體上來說應是算成功的,整個帝國都逐漸煥發出了新的面貌,並躋身進入了大國行列。如果說彼得一世沒有將政體從等級君主制轉向專制君主制,那麼他的改革之路將會異常艱辛,縉紳會議就將成爲他改革路上的第一個巨大阻礙。當彼得一世完成集權之後,才能夠真正對帝國進行全方位改革,這也是改革運動的基本。

不過,彼得一世的改革並沒有改變俄羅斯帝國內部的階級關係,也沒有消除農奴制給帝國帶來的潛在隱患。帝國內部絕大多數的矛盾都是由農奴制帶來的,地主階級通過壓迫農奴來獲取更多的利益。但是彼得一世卻對此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並未對其進行改革。

其實彼得一世這種行爲在邏輯上也說得通,畢竟他想要改革就不能與貴族階級和地主階級同時站在對立面。否則改革運動不僅進行不下去,沙皇的統治地位也會受到影響。由於彼得一世採取的是強權統治,所以在他統治期間,農奴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並沒有影響到帝國整體的穩定性,但是該制度卻給後世的沙皇留下了難以想象的隱患,甚至最終成爲了導致俄羅斯帝國覆滅的一個重要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