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75年以後,日本升級了盜繪間諜的派遣指令,他們從之前以蒐集地圖的方式變成實地測量,並繪製出精確度高的旅行圖,在日本東京大學中還收藏着這批間諜繪製的簡易地圖,如山根花亮直隸旅行圖、玉並朧虎旅行繪圖,這些簡易地圖對日本提供的軍事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在甲午戰爭以及侵華戰爭中,日本總能找到中國的薄弱地帶從而打開了侵略的突破口。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時,手中就握有"清國二十萬分之一圖",通過印刷覈對,幾乎每位入侵日本將領都瞭解了中國北京、東北的地形輪廓,他們抵達鴨綠江從地圖中得知渡口地點,在大孤山附近,依據地圖上的指示,他們在附近村落裏順利買到糧食,地圖上的等高線表示這裏天氣寒冷,於是他們窩在村子裏每日翻看地圖研究,等到天氣放晴再進行下一步的侵略計劃。

前言:

自近代以來,我國學術界對

"日寇侵華戰爭"

做了長久的深入探討,與日本相關的永不被國人忘記的三大事件:

甲午中日戰爭、九一八事件和全國抗戰,

這三大事件也是學術研究的熱點。這些年來學者們對日本客觀存在的罪行與暴行據理力爭,一再抨擊日本撇清戰爭責任的行爲,將更多精力放在研究事件過程和影響力上,很少着眼於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前所做的戰略準備,

比如他們當初是如何"偷"到中國軍事地圖的?


這並不是空穴來風的問題,有學者認爲日本的

"大陸政策"

是有明確的軍事目標。如果他們對中國地形不是全面瞭解,很難在國共兩黨博弈的期間找到突破口。二戰結束後,日本諸多大學和學術機構也保留了他們的盜繪成。

儘管日本內閣將其美名曰爲"外邦圖",但這些"外邦圖"在當下的收藏價值,是遠不及它們當時在日本侵華戰爭中發揮的關鍵作用,日本通過這些"軍事地圖",初步掌握了中國的地理情況,爲他們日後侵略中國提供了清晰的地理輪廓。那麼日本是從什麼時期開始醞釀這個計劃的呢?


明治維新早期,就有日本間諜來中國實施地圖的蒐集

大背景下,日本在明治維新政策下走上對外擴張道路,在明治早期,他們的工業革命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儘管

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已變成了"病老虎",

但是日本也不想貿然向根基深厚的清朝宣戰,本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想法,他們迫切想要獲得中國的軍事版圖。因此日本"偷"地圖的計劃就被提上日程了。受科技的限制,他們只能通過"盜繪"一點點畫出中國的輪廓。至於

"盜繪"這一勾當,他們並不是首創。

19世紀中葉,意大利慾向日本進行軍事擴張,爲此他們苦心孤詣測繪了日本沿岸的地圖,日本在被西方國家欺凌的過程中也意識到地圖對於對外擴張的關鍵性。


1871年清朝與日本官員於天津簽訂了

《中日修好條約》

,因此他們得以外務省官員身份來中國進行祕密偵查,1872年9月這羣外務省官員被日本分成兩支間諜隊伍,一支被派去東北,對朝鮮的政治、地形、與風土人情進行細緻的勘察,期間經過上海,然後乘船抵達山東煙臺,在營口潛伏了6個月,然後再入東北內陸的省份進行詳細調查,直到第二年7月返回日本,在回到日本後,他們感慨這一行程收穫頗豐,並著書《滿洲視察複名書》留下"罪證",這本書裏詳細記錄了東北的地形。

1873年4月,另一支日本間諜又根據條約協定進入到中國海軍,並對臺灣進行了長階段的偵查,臺灣山海複雜,他們在日記中以"山嶽高低相背,河海深淺不平"這種地理語言來總結地域特徵。

19世紀80年代,日本常藉助《中日修好條約》頻繁向中國輸入間諜,這些間諜以日記形式對中國南北方的道路與村落進行初步的記載,並且粗糙繪製了三萬分之一的地圖,日方對這些旅行偵探信息嚴加保密

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將中國地圖細節化

日本派出去的地理偵查團大多是幾人小分隊,無法進行撒網式的大規模測量,而繪製地圖的間諜也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只能對大致輪廓有所瞭解,始終無法將各個區域的地形細節化,於是他們暫停了這種"笨方法",伺機尋找捷徑。當這批日本間諜在北京活動時,見識到清朝最西化的一面,那裏有先進的書籍,包括現存的中國地圖,他們購買了記錄比較詳細的《

大清一同輿圖》

,這本中國版地圖記錄了居多內陸地形,爲了瞭解得更全面,他們又購買了西方人繪製的

《東亞地圖》,這本地圖從另一方向記錄了中國的部分區域。


當他們將這些地圖帶回國內後,誘騙在日本訪問的滿洲官員對其校對、覈實,並結合自己繪畫的地圖重新編制,他們重點對中國臺灣、山東沿海地區以及北京、東北進行詳細的批註

,一座大山、一條河流,他們都不漏下。在侵略臺灣前夕,日本還通過外交手段在美國公使館獲得繪製更具體的臺灣地圖。


1875年以後,日本升級了盜繪間諜的派遣指令,他們從之前以蒐集地圖的方式變成實地測量,並繪製出精確度高的旅行圖,在日本東京大學中還收藏着這批間諜繪製的簡易地圖,如山根花亮直隸旅行圖、玉並朧虎旅行繪圖,這些簡易地圖對日本提供的軍事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在甲午戰爭以及侵華戰爭中,日本總能找到中國的薄弱地帶從而打開了侵略的突破口。

日本對“盜繪”行爲進行最高級別保密,不遺餘力地支持

在日本對朝鮮盜繪期間,日本陸軍本部制定了嚴格的測繪準則,測手完成的勘察表必須要有一定的軍事價值,其次對於測手完成的成果進行最高級別保密。測繪人員執行任務期間,日本本部通過駐華館對他們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在隱祕狀態下),一名將校級別的間諜人員拿到的補貼可能比司令員的俸祿還高。當然

想要完成具有軍事價值的繪圖,需要藉助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如馬車、騎車、坐轎等,通過不同的交通工具計算出各種情形下的通行速度,再通過計算路程的總時間,測算出崎嶇地帶的總路程,然後建立出平角座標,研製出一份適用於實用性高的軍事地圖

。對於測繪技術高超的間諜,回國後會得到厚重的獎賞。


這些分批"寄回"日本的地圖,成爲日軍侵略中國的"導航",對侵華戰爭影響深遠

日本發動甲午戰爭時,手中就握有"清國二十萬分之一圖",通過印刷覈對,幾乎每位入侵日本將領都瞭解了中國北京、東北的地形輪廓,他們抵達鴨綠江從地圖中得知渡口地點,在大孤山附近,依據地圖上的指示,他們在附近村落裏順利買到糧食,地圖上的等高線表示這裏天氣寒冷,於是他們窩在村子裏每日翻看地圖研究,等到天氣放晴再進行下一步的侵略計劃。


他們依照"導航"有條不紊地進行着侵略計劃,而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的開端只是寥寥幾筆帶過,殊不知日本爲了靜悄悄地登陸中國已祕密策劃多年。至於甲午戰爭的結局這裏不再贅述,在戰爭勝利後,日本更加肯定了測繪地圖的重要性,之前隱祕的盜繪活動是爲了提防清王朝,現在面對手下敗將,他們更加無所畏懼,於是他們對華地圖的盜繪行爲更加肆無忌憚。


在甲午戰爭前,他們只是對中國小區域進行了細緻的測繪,在戰爭後,他們派出了專業的測繪人員,並在中國徵召新人,增強了他們的工作效率,在此之後,日本印刷了大約一百萬張的小區域地圖,但礙於當時科技水平不高,憑人工實在難以整合在一起,但是他們提高了比例尺的精確度,從二十萬分之一提高到五萬分之一,

近乎於現代標準的比例尺,極大刺激了他們侵華的浪子野心,至此他們的"導航"已升級到巔峯狀態,對以後的侵華影響深遠。

從盧溝橋事變到九一八事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部署地,就像提前醞釀好的一局棋,許多人都不解日本是如何在中國找到突破口的,其實都是這個"導航"的功勞,而日本祭出來的這件"導航"神器讓中華民族損失慘重。

結語:

二戰結束後,許多的學者都把研究重心放在戰爭分析上,包括評估災後人民的心理建設,很少有人想到,日本爲侵略中國竟然策劃了這麼久!其實日本作爲島夷小國想要戰勝泱泱大國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

他們能接二連三地挑起戰事,肯定是有備而來。

地圖在科技尚不發達的時代裏,相當於現代的"導航",

誰掌握了他國的地圖,勢必猶如神助。

日本的盜繪行爲具有隱蔽、長久、堅定的特質,雖然這種方式可恥,但如果站在

上帝視角來評價他們,

這算是將近代科學技術應用到戰爭的先河。甲午戰爭之所以失敗,追根究底還是沒有搭上科學的快車,而二戰中國之所以勝利,源於思想的與時俱進。

衆所周知,地雷戰、地道戰都屬於"農村包圍城市"政策中的經典戰役,而這些戰役都有個共同特點——

都不是一張軍事地圖可以掌控的,

因此日本的盜繪技術在這裏失靈。儘管現在是和平時代,但局部的動盪因素還是存在,科學作爲第一生產力不是沒有道理的。

參考資料:《陸地測量部沿革志》《外邦測量沿革史草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