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很多人講到中國甲午戰爭的失敗,都歸咎於清政府洋務運動的失敗,而同時期的日本的成功在“明治維新”後取得了成功。

並進一步解釋到,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是因爲只學習器物,而沒有學習思想,洋務運動中“中學爲體,西學爲用”的思想變革並不徹底。

而日本的明治維新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爲日本進行了“全盤西化”,比如日本明治維新的領袖福澤諭吉就曾喊出,日本要“脫亞入歐”。

這種歷史觀點十分符合大家的史學常識,因爲洋務運動失敗了,而明治維新成功了,幾乎同一時期的變革,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其原因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就是我們的變革出了問題。

但是,這裏面有一個史學謊言卻是真實存在的,那就是我們如果全盤西化,未必會成功,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也並非全盤西化,全盤西化本身就是一個騙局。

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因爲我們沒有“全盤西化”

甲午戰敗的確標誌着洋務運動的失敗,因此將二者歸咎於因果關係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有一說一,我們的洋務運動的確是出現了問題,在具體執行當中,存在諸多問題,但是並不代表我們依靠全盤西化就能取得變法的成功,討論洋務運動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一個極其複雜過程,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大的國家,每一步改革必然都是困難重重,這是不容質疑的。

這裏就不去做論述了,但是如果全盤西化,實際上也是一場文化災難。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中學爲體,西學爲用”是一種主張以中國傳統文化爲基礎,吸收和利用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的思想。

如果不帶有偏見的解讀,這種思想其實也沒有問題,在鴉片戰爭後西學傳入中國後,不乏一些激進人士考慮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落後性,因此主張全盤西化。

當然,社會主流其實還是認爲,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立足之本,不應該拋棄。

“中學爲體,西學爲用”這種思想,雖然有一定的折中性,但卻是當時文人士大夫所能勉強接受的,如果進一步的變革,肯定是很困難的。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從洋務運動開始後,清政府在三十年內完成了近代化的起步,甚至在安南擊敗了強大的法國。

在1888年北洋水師建成後,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海軍也是幾年就建成了,這一段時間,也被稱爲“同治中興”。

在洋務運動的三十年裏面,清政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甲午戰爭的前三年1891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基本實現財政平衡,可以說,如果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我們自己完成轉型也不是沒有可能。

正是因爲甲午戰爭的爆發,徹底終止了清政府的近代化歷程,至於甲午戰爭的失敗,實際是在雙方實力相差懸殊下的一場軍事大潰敗,我們的艦炮不如日本的先進,我們的戰術理念落後,我們的指揮體系不行,但是你不能因爲我們在一場戰爭中失敗了,就去從思想上找原因,說我們的思想不行,進而對中國的文化做全盤的否定,這明顯是帶有強烈誤導性質的。

日本天皇爲了買吉野號,勒緊褲腰帶的日子

對於日本能夠取得甲午戰爭的勝利,按照因果關係來說,自然是明治維新是因,甲午戰勝是果。

不得不說日本明治維新中的確是大量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自從日本政府宣佈明治維新以來,曾派遣大量留學生到西方國家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我們甚至很容易聯想到在隋唐時期,日本大量派遣使者到中國來學習的畫面,認爲日本是一個極爲好學的民族。

以事實來說話,日本人有很多優點,擁有危機意識,善於學習,但這並不代表日本就真的完成了全盤西化的文化運動。

最早提出“脫歐入亞”的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也曾一再表示,要鼓勵日本人發揚獨立精神,保持在列強環伺下的民族獨立。

這其實才是日本真正的文化指導,那就是全面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但是在根本的文化層面,依然保留了日本的精神基礎。

如果我們能夠客觀公正的看待甲午戰爭,實際上會發現,日本打敗中國,依靠的其實並非完全是西方文化,而是根植於日本骨子裏的封建軍國主義。

包括日本人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在內的日本封建糟粕,這些都並非是從西方引入的,那是很早以前就已經存在的。

真正打敗中國的,實際上是日本購買的先進軍艦,加上日本的軍國主義精神,跟全盤西化根本就不挨邊。

明治政府建立之初,就大幅增加軍費在財政中的佔比,一度達到財政支出的一半來發展軍備,相對於洋務運動在軍事上的發展,日本堪稱是一個軍國政府。

在甲午海戰中,表現最爲亮眼的最新型的軍艦吉野號,就是日本政府在甲午戰爭爆發前購買的,由於吉野號價格太貴,而又是最先進的艦型,於是日本天皇政府省喫儉用,並且發動民衆集資購買。

在舉國努力下日本於1893年成功將吉野號開回國內,在第二年的甲午戰爭中,吉野號也速度快,射速快,殺傷力高而在黃海海戰中所向披靡。

清朝國力遠強大於日本,但是在軍備發展上完全不如日本,這纔是甲午戰敗最直面的原因。

假如中日這場戰爭爆發在1888年北洋水師建成之時,結果尚未可知,說到底,甲午戰爭中雖然暴露中清政府存在的諸多問題,但是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在軍事準備上不如日本,並非所謂的沒有像日本一樣全盤西化。

日本人書寫的歷史,往往要謹慎、辯證的去看

至於日本能夠在近代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甲午戰爭後取得的戰爭賠款。

儘管日本學者一再試圖掩飾,這筆錢被用於教育和經濟,爲日本培養了很多的人才,實際上這也是一則高明的史學謊言,日本重視教育的確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單就甲午戰爭這筆存款來說,大部分都被日本再次擴充軍備。

通過戰爭大發橫財,使得日本意識到戰爭掠奪帶來的財富遠遠高於經濟發展帶來的,爲此,日本摩拳擦掌,僅僅在甲午戰爭結束十年後就敢於挑戰更爲強大的沙俄,並且取得了勝利。

這兩次戰爭的勝利,更加激發了日本人對戰爭的慾望,最終使得日本毫不猶豫的徹底走上軍國主義道路

然而針對這幾場戰爭勝利的原因,日本學者堅稱是全盤西化的結果,所謂“欲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日本學者最先佔領歷史高地,闡述日本能夠取得勝利,完全是日本改革更徹底,而清政府的改革存在問題。卻對日本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天皇勒緊褲腰帶買軍艦,大力發展軍備的事情絕口不提,極力掩蓋其大力鼓吹軍國主義的事實。

當然,日本篡改歷史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已經是作案的“老手”,直到現在還熱衷於篡改教科書。

對於日本人寫的歷史,我們還是要抱着謹慎、懷疑的態度,對於我們當代歷史普及作者來說,讓人們瞭解真實的歷史,而不被人篡改的,實在是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前幾天看到有一套日本學者宮本一夫寫的《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系列書目,裏面的內容卻着實讓人警惕,在這套書裏面,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兜售自己的私貨,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作者卻費盡心機得去抹黑中國的歷史,甚至爲其發動全面侵華提供合法依據。

一些日本學者的歷史險惡用心,昭然若揭。我們在與日本打歷史嘴架往往喫虧的原因是,日本處心積慮、不遺餘力的研究中國歷史,即使是到了現在,日本依然擁有一大批優秀的漢文化研究學者,活躍在世界上對我們的文化進行否定。

而我們卻不習慣的去了解外國的歷史,很多中國的歷史學者,也大多集中研究本國的歷史,而普通老百姓更是對日本歷史更是嗤之以鼻。

實際上,無論是作爲我們曾經的敵人,還是現在的鄰國,日本都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值得研究的國家,尤其是日本的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