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這種局勢,爲確保日本利益線的安全,山縣主張充實陸海軍力量,同時邀請英、德等與朝鮮中立有利害關係的國家“在東洋共同利益的範圍內聯合行動”,並預言,大概需要二十年時間才能讓朝鮮“獨立”。1890年,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嚮明治天皇上奏《外交戰略論》,山縣認爲,國家獨立自衛之道是對“主權線”和“利益線”的制定和保護。

傳統地緣政治理論認爲,海洋國家的基本生存方式是以貿易爲中心的商業活動,領土擴大並不是其生存的基本。
日本作爲一個傍海而生的島國,在近代化的發展過程中,雖也大力發展海上力量來抵禦外敵,推進通商貿易活動來富國安民,但在其意識深處卻始終蘊藏着向大陸發展、成爲世界帝國的觀念,這一觀念隨着日本國力的增強,漸趨上升爲基本國策,對日本的對外行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家建設的核心就是要富國強兵,但這一國策不僅僅只是爲了抵抗外侵、保護日本獨立,對於剛剛打開國門認識世界的日本來說,在傳統神國思想的影響下,它更有“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勃勃野心。
這一野心使得日本後來確立了吞併朝鮮、征服中國,稱霸東亞乃至世界的“大陸政策”。
明治政府想要拓展大陸,其實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思想淵源的。
日本的神國觀念。
日本的神國觀念起源於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主要體現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對日本國家起源的描述之中。
神國觀念的基本思想是:日本是天照大神(太陽神)的國家,因而是世界萬國的本源,是最優秀的,日本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孫,天皇的權威高於一切,反抗“皇統”則是逆天行事,爲天威所不容。
這一觀念成爲後世許多思想的根本來源。
豐臣秀吉的“大日本”構想。
早在追隨織田信長進行統一日本的戰爭之時,豐臣秀吉便對織田信長說:
16世紀末,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全國後,他的“大日本”構想不僅要先佔朝鮮、再徵中國,還要入侵臺灣、東南亞及印度,試圖建立一個取代中國以日本爲中心的“華夷秩序”。
在這種意圖的指導下,豐臣秀吉兩次派兵入侵朝鮮,雖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其要將日本的勢力範圍擴充到亞洲大陸的構想,卻在日本歷代統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德川時代的“統治宇內”思想。
德川幕府時期,思想家佐藤信淵在他的《宇內混同祕策》著作中,提出了征服支那、統一萬國的“海外雄飛” 論。佐藤認爲,
他認爲,日本要稱霸世界,必先吞併中國,而要吞併中國則首先要征服滿蒙,“如得滿洲,則朝鮮、支那次第可圖也”。
佐藤從地緣的角度比較完整地闡述了日本“統一萬國”的操作方略,他的思想也成爲後來日本推行大陸擴張戰略的藍本。
此時期的日本,國內“擴張大陸”思想濃重,但多是以標榜自己制度優秀,意欲廣施海外,散播“皇國之威名”,說白了,其實就是自我陶醉。真正對日本政府起到重要影響的是山縣有朋的“兩線論”。
1890年,日本內閣總理大臣山縣有朋嚮明治天皇上奏《外交戰略論》,山縣認爲,國家獨立自衛之道是對“主權線”和“利益線”的制定和保護。
所謂“主權線”是指日本的領土,“利益線”則指與日本本土的安危緊密相關的近鄰區域。爲了確保主權線的安全,山縣強調:
有關“利益線”的定義,山縣說得很模糊。在當時,對日本的外交政策來講,山縣認爲日本“利益線”的關鍵點在朝鮮,朝鮮作爲陸權和海權的分水嶺,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其實早在明治初期,日本政府對朝鮮就有了明確的認識和態度,把維持朝鮮的“獨立”看作是日本生存獨立的關鍵。
山縣有朋此時特別宣揚“朝鮮之爲日本利益線的焦點”,是因爲此時俄國正在着手籌建西伯利亞鐵路,這一建設一旦完成將直接威脅朝鮮的獨立,成爲懸在日本對馬羣島(與朝鮮半島大約只有50公里的距離)主權線上的一把利劍。
對於這一可預見的未來,山縣分析指出:
而對於這一階段中國的變化,山縣認爲這些年中國政府急於擴增軍備、造艦船,與歐洲強國“訂立”盟約,使得不久之後的東洋局勢必將錯綜複雜,屆時,日本將很難保持一個和平地位。
面對這種局勢,爲確保日本利益線的安全,山縣主張充實陸海軍力量,同時邀請英、德等與朝鮮中立有利害關係的國家“在東洋共同利益的範圍內聯合行動”,並預言,大概需要二十年時間才能讓朝鮮“獨立”。
山縣的意見書明確了遏制俄國陸權擴張,並保證邊緣地帶穩定的戰略部署。 當他的意見被日本內閣採納後,山縣將以“利益線論”爲核心的大陸政策定爲國策。
這標誌着近代以來,日本思想家意識中的向大陸擴張領土的地緣政治觀念,最終上升爲日本的國家意志,併成爲日本的對外戰略被不斷實踐。
從這個時期開始,到日俄戰爭(1904年)爆發的十幾年時間裏,日本的對外政策一直以山縣有朋的“利益線”——確保朝鮮爲中心,並且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就完成了日本確保“利益線”的目標。
日本不僅獲得了對朝鮮的支配權,而且在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佔領了臺灣和周邊島嶼,勢力直指進中國的福建省。至此日本已經成爲帝國主義國家。
1900年日本借鎮壓義和團運動之機,擴大在中國大陸的利權,日本陸相桂太郎判斷:參加鎮壓義和團的聯合行動,將是日本將來掌握東洋霸權的開端。
由於俄國也同樣懷着趁機侵佔中國領土的野心,對此,山縣指出,當前日本還未與俄國協商“經營”北方的策略,不如先經營南方,等待時機在與俄國協商經營北方之事:
在這個戰略思想指導下,山縣正式提出了日本實行的“北守南進”政策。該政策的具體實施是日本出兵廈門,但因遭到英、美、德三國的抗議,最終迫使日本打消了佔領廈門的念頭,在中國大陸所推行的“南進”政策也不得不暫時取消。
日俄戰爭勝利之後,日本的勢力侵入“滿蒙”,開始了“滿洲經營體制”的構建,日本向中國大陸入侵的思想愈加狂熱。這樣的認識使得日本更加迫切地要在中國不斷擴大勢力範圍。
1927年,田中義一內閣成立,田中在施政演說中着力強調中國問題對日本帝國的重要性,進一步推進了日本對外侵略政策的展開。
雖然對於田中奏摺的真僞,中日兩國一直存有爭論,但從日本的戰爭實踐來看,他的侵略步伐正是以奏摺中的安排而行進的。
1927—1928 年日本三次出兵中國山東,1931年攫取中國東北,1937年爆發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就是這樣步步爲營,逐步擴大了它在東亞的陸權優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