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06年,中國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多達8000多人,而1900-1911年,清政府派到歐洲國家留學的人數加起來也才1000多人。日本人把清朝派大量學生赴日留學解釋成“。

文/狟先森

1896年,清政府第一次派了13名學生到日本留學,在這之後的幾年中,這個數字成倍增長。到了1905-1906年,形成了中國留日學習的第一個小高潮。

1906年,中國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多達8000多人,而1900-1911年,清政府派到歐洲國家留學的人數加起來也才1000多人。留日學生是留歐學生的8倍不止!

短短十年間,中國爲什麼出現瞭如此規模龐大的赴日本留學的浪潮?

這一切還得從1895年的甲午戰爭說起。

01 “天朝上國”的迷夢徹底打碎

清朝大半時間都延續着前朝對日本的認知,把日本當成自己的朝貢國,而日本也的確在這麼長的時間裏把自己當成是中國的學生。明治維新後,日本在強國的道路上一路凱歌,早已不是中國熟悉的學生了!可是清朝卻並不瞭解。朝中官員有把明治維新當成是

廢其前主、奸臣篡權的改朝換代

,或是等同於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就是不懂日本是在“脫亞入歐”。


時間一晃到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這才引起了清政府的一陣警覺。清政府派出一批又一批官員,在觀光瀏覽的名義下,考察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把日本科技驚人的發展速度寫成考察報告遞給朝廷。即使這些官員內心受到衝擊,但卻不屑日本的改革,認爲日本“

彼昏不悟,使……通國不便,人人思亂

。”天朝官員依舊沉浸在老師輩的自豪感中。

轉眼20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老師輩的中國慘敗。此間的中國人更是迷惑泱泱天朝,爲何被彈丸之地的日本完虐?這一仗最終讓大清從夢中驚醒,重新認識日本的明治維新。張之洞對日本“暴富”的原因講的特別明白“

伊騰、山縣率其徒百餘人,分詣德、法諸國,學成而歸,政事一變,雄視東方。”一句話解釋:中國要富強就得派學生留洋。


圖:甲午戰爭示意圖

1896年,清政府正式派13名學生赴日留學。可是清政府爲什麼會把日本定爲留學最優地點呢?

02 日本留學的各種便利處

清朝從老師輩變成學生輩,努力向日本看齊確實是要有點勇氣。日本人把清朝派大量學生赴日留學解釋成“

直接從本家所得者,當遠較經重譯得來之學問靠得住。

”可清政府卻不是這麼考慮問題的。

赴日留學可以節省經費開支。

1905年外務部規定,

官派留西洋學生每人每年給經費1200(美)金爲率

。可是學部規定

官派留日學生每人只需要補助400、450、500日元不等。

如此,

一個留歐美學生的補助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去留日

。赴日留學不僅省下經費來,更可以多派出學生出國。


圖:梁啓超

中日兩國文化相似,留學生比較容易適應。

如果去歐美留學,首先必須要熟悉其語文字,但“

西文難學

”。日本文字除了假名以外,其中夾雜着許多漢字,沒有學過日語的人也能較快掌握。還有一層原因是,當時讀書人認爲日本把歐美文化的精華都拿來,因此赴日留學更加簡便。梁啓超說“

泰西諸學之書,精者日人已略譯矣

”就形象地表達了這個意思。

03 日本政府積極接受

看到清政府有留學的需求,日本政府中的官員也積極謀求合作。1896年6月,日本外務省官員小村壽次郎認爲日本當前急務是“

建立長遠且鞏固的日中結合關係

”因此極力慫恿清政府派遣留日學生。1

898年,張之洞和日本達成派遣100名學生赴日留學的大計劃,因戊戌政變而中斷。日本政府親自出面活動,成功讓清朝中央政府答應繼續執行張之洞的派遣計劃。

此後清朝政府爲了提高留日學生的質量,派駐日公使楊樞和日本政府商量,看能不能在高等專門以上的學校增收中國學生,提出在高等師範、工業、商業學校增收25、50、25人。

日本國會一討論,不僅同意擴大招生,而且還把名額再翻倍變成50、100、50人。


圖:張之洞(中間)

當然,日本的積極反應是爲了獲取更多的政治、經濟利益。

1898年5月14日駐華公使矢野文雄直接告訴日本外務大臣,接收中國留學生有改善中日關係、有助於索要福建的築路權、有助於向大陸擴張勢力

三大好處。

清朝政府重新正視自己,留學日本的種種便利以及日本出於政治經濟目的的積極接受政策,共同促成了1900年代規模龐大的赴日本留學的浪潮。

參考資料:

1、王奇生:《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李鳳斌、王煒:《清末中國學生留日原因初探》,《陰山學刊》,1996年第2期。

3、徐志民:《甲午戰後中國六日熱潮的日本因素》,《江蘇師範大學學報》,2014年第4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