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日两国近代的发展道路是经常被人提起的话题,中国的清政府经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没能走上强国之路,而日本一次明治维新就成为亚洲强国,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人都想了解的。德川幕府命令肥前国要详细纪录外国的风土人情,整理成《阿兰陀风说书》供日本统治阶级掌握世界发展的大势,日本人开始逐步认识到西方科技已经超越东方。

中日两国近代的发展道路是经常被人提起的话题,中国的清政府经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没能走上强国之路,而日本一次明治维新就成为亚洲强国,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人都想了解的。

很多专家也在写文章总结经验,而且笔者认为,明治维新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所以,今天我们就谈一谈日本明治维新与日本的近代化道路,当然这些内容教科书中不一定涉及。

一、从日本人的民族性看明治维新的改革背景

1.善于学习、崇拜强者

善于学习是日本人最典型的特点,古代日本一直学习中国,在唐代勇于变革实现了"大化改新",从蒙昧状态走向律令制国家。

唐代安史之乱后,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之后与中国的联系越来越少,到明朝时又开始交流,希望成为中国朝贡贸易体系中的一员。

16世纪到17世纪,西方国家通过开辟新航路来到亚洲,天主教开始在日本的快速传播,也带来了西方科技和文化。

虽然德川家康在1639 年颁布了"锁国令",禁止西方国家在日本的传教和贸易活动,但是却在长崎给荷兰商人提供贸易特许。

这为日本统治阶级了解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保留了一扇窗。因此,日本虽然看似锁国,但是没有游离于世界格局之外。

日本将荷兰传来的科技和文化称作"兰学",不过兰学不仅仅是荷兰的学问,它是指西方科技、医学、数学、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的总称。

德川幕府命令肥前国要详细纪录外国的风土人情,整理成《阿兰陀风说书》供日本统治阶级掌握世界发展的大势,日本人开始逐步认识到西方科技已经超越东方。因此明治维新前,日本并不是对世界一无所知,这为明治维新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日本人虽然看似古板固执,做事循规蹈矩,但是他们崇拜强者,如果意识到一个国家要超过他时,他就开始挑衅对抗,如果这个国家已经全面超过他时,他就会转变态度低头臣服,并认真学习这个国家的一切先进文明。

日本古代学习中国是如此,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是如此,战后全面臣服于美国也是如此。

2.虚君体制、幕府专制

纵观整个日本史,日本天皇掌握实权的时间几次加起来也就200多年,在其他时间段内,几乎处于摆设状态。

从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藤原氏以外戚身份长期把持朝政,自封摄政或关白,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战国时代天皇更是为自己的生计犯愁,大权旁落。

之后历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几个时代国家的权利又落入幕府将军手中,天皇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但他不掌握实际权利,生活还过得很苦闷。

纵观日本历史,日本人虽说他们的天皇"万世一系",但天皇掌权的时间却屈指可数,天皇没有权利所以权臣就不会觊觎这个费力不讨好的位置,这样以来日本就形成了天皇无权的虚君体制。

在虚君体制下,任何大变革天皇说了也不算,所以他作为形式上的国家元首基本不会阻碍改革,剩下的就是幕府与其他阶层的角力。

比如明治维新前,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衰弱、积贫积弱,已经面临倒台的风险。日本国内商人财力强大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但却不是掌权者。

武土阶层虽说是统治阶级,地位比平民高,但是中下级武士的生活非常困苦,甚至靠当别人养子、上门女婿,出卖姓氏才能活下去。

换言之,日本社会矛盾已经演变成幕府与中下级武士、农、工、商之间的矛盾,推翻幕府发呼声越来越高,最后改革派到京都借天皇诏书废除幕府体制,才得以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改革。

二、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明治维新的改革背景

1.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震撼了日本

大航海时代过后,西方科技实力逐渐超越东方,德川幕府虽然大体了解西方的情况,但是闭关锁国导致百姓收入微薄,幕府财力孱弱,日本也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势。

1853年,美国的佩里将军率领舰队进入东京湾,要求与日本建交,开埠通商,史称"黑船事件"。第二年,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的《神奈川条约》,承认了美国的最惠国待遇。

1863年,日本西南强藩萨摩藩因误杀英国公民与英国军舰开战,萨摩藩领略到了英国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因此在日后明治维新过程中萨摩藩显得特别积极。

西方打开日本的国门,幕府无力招架,日本民众对幕府的无能越来越不满,寻求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

2.中国清政府的负面示范效应

西方列强来到东亚首先瞄准的就是中国,先是搞贸易争端,之后英国利用鸦片来平衡贸易逆差,最后演变成"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很多仁人志士为了挽救国家开始开眼看世界。

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海国图志》1851年传入日本后,日本知识界对魏源带来的新知识视之若珍宝,学习西方的兴趣更浓,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的改革步伐。

此时清政府也在改革,虽说举步维艰但洋务运动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名臣置办工业,开设学堂,筹办海军等也是中国一次近代化道路的尝试。

"北洋舰队"的创建后号称亚洲第一,还跑到日本宣扬武力制造史上著名的"长崎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到日本,让日本产生了更大的危机感。

明治初期,日本多次组织考察团到欧美国家学习,日本人的态度"始惊、次醉、终狂"决定全面学习西方,与大清国切割与西方列强为伍,日本开始走上了实质意义上的"脱亚入欧"。

另外日本人还组织考察团到达中国,对中国的经济、国力、工业、军事开展了细致调查,大清国的落后一目了然,让他们感觉到学习西方才是必然选择。

三、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改革成果

1.君主立宪,废藩置县

强化中央集权,将原来比较松散的藩国变成中央直接管辖的都道府县,组织动员能力加强,政府财力和军力更强。

倡导西学,文明开化

从天皇到国民穿西式服装,引入西方饮食,学习西方内阁制,希望全面学习西方,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脱亚入欧"。

比如原本日本人是不吃牛肉不喝牛奶的,明治天皇为显示其改革决心,当众喝奶吃肉、穿西装,作国民表率,不过天皇自己在家却保留日本最传统的饮食习惯,这也说明日本天皇已经下定了决心彻底改革。

殖产兴业,土地改革

鼓励工业发展,国家将很多企业由政府培养起来,然后交给私人经营,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如三菱、三井、住友等大财阀就是这时期培养起来的。

土地改革让百姓得到了土地,允许土地买卖,百姓参与度提高,改变了幕府时期农民贫弱的状态,卖出土地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工商业者,盘活了日本经济。

4.革新教育、培养人才

日本明治维新之初虽然财力有限,但是日本政府专门拨出款项发展教育,使日本文盲率大大降低,之后日本一直秉持"尊师重教"的理念,从经费上向教育上倾斜,日本政府明白人才才是国家未来强大的源泉。

于是下大力气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近代化所需的人才,日本很多文化名人也多出自明治时期。

日本政府为了表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明治时期文化名人的头像印在纸币上,如福泽谕吉、夏目漱石、樋口一叶等。关于日本教育笔者将会专门设置专题与各位分享。

5.富国强兵、全盘西化

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政府就废除了当初帮助天皇打败幕府的武士阶层,这次大胆的改革,简直是伤筋动骨,稍不留神新兴政权就可能被推翻。废除封建武士阶层目的就是学习西方的近代化军事管理制度,强化武力。

日本海军学习英国,从战舰、布阵、战术、大炮等全面学习,日本陆军则学习德国,之后学习法国,同样从服装、战术、装备上全面学习,于是日本军事力量逐渐走强,并开始找机会挑衅东亚周边国家。

日本先非法吞并琉球,宗主国大清没有救援,让日本胆子更大,后来日本胃口越来越大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开始侵略朝鲜和中国,并在侵略别国的路上越走越远。

综上可见,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积贫积弱的小国,发展成列强的一员,这次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

日本这次改革彻底改变了东亚秩序,日本从偏安一隅的岛国发展成亚洲强国,中国却强敌环伺,边疆海疆危机重重,还让出了亚洲老大的位置。

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完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军队、科技等方面的变革,日本由此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走上了穷兵黩武的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