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75年以后,日本升级了盗绘间谍的派遣指令,他们从之前以搜集地图的方式变成实地测量,并绘制出精确度高的旅行图,在日本东京大学中还收藏着这批间谍绘制的简易地图,如山根花亮直隶旅行图、玉并胧虎旅行绘图,这些简易地图对日本提供的军事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在甲午战争以及侵华战争中,日本总能找到中国的薄弱地带从而打开了侵略的突破口。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时,手中就握有"清国二十万分之一图",通过印刷核对,几乎每位入侵日本将领都了解了中国北京、东北的地形轮廓,他们抵达鸭绿江从地图中得知渡口地点,在大孤山附近,依据地图上的指示,他们在附近村落里顺利买到粮食,地图上的等高线表示这里天气寒冷,于是他们窝在村子里每日翻看地图研究,等到天气放晴再进行下一步的侵略计划。

前言:

自近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

"日寇侵华战争"

做了长久的深入探讨,与日本相关的永不被国人忘记的三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件和全国抗战,

这三大事件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这些年来学者们对日本客观存在的罪行与暴行据理力争,一再抨击日本撇清战争责任的行为,将更多精力放在研究事件过程和影响力上,很少着眼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前所做的战略准备,

比如他们当初是如何"偷"到中国军事地图的?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日本的

"大陆政策"

是有明确的军事目标。如果他们对中国地形不是全面了解,很难在国共两党博弈的期间找到突破口。二战结束后,日本诸多大学和学术机构也保留了他们的盗绘成。

尽管日本内阁将其美名曰为"外邦图",但这些"外邦图"在当下的收藏价值,是远不及它们当时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日本通过这些"军事地图",初步掌握了中国的地理情况,为他们日后侵略中国提供了清晰的地理轮廓。那么日本是从什么时期开始酝酿这个计划的呢?


明治维新早期,就有日本间谍来中国实施地图的搜集

大背景下,日本在明治维新政策下走上对外扩张道路,在明治早期,他们的工业革命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尽管

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变成了"病老虎",

但是日本也不想贸然向根基深厚的清朝宣战,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想法,他们迫切想要获得中国的军事版图。因此日本"偷"地图的计划就被提上日程了。受科技的限制,他们只能通过"盗绘"一点点画出中国的轮廓。至于

"盗绘"这一勾当,他们并不是首创。

19世纪中叶,意大利欲向日本进行军事扩张,为此他们苦心孤诣测绘了日本沿岸的地图,日本在被西方国家欺凌的过程中也意识到地图对于对外扩张的关键性。


1871年清朝与日本官员于天津签订了

《中日修好条约》

,因此他们得以外务省官员身份来中国进行秘密侦查,1872年9月这群外务省官员被日本分成两支间谍队伍,一支被派去东北,对朝鲜的政治、地形、与风土人情进行细致的勘察,期间经过上海,然后乘船抵达山东烟台,在营口潜伏了6个月,然后再入东北内陆的省份进行详细调查,直到第二年7月返回日本,在回到日本后,他们感慨这一行程收获颇丰,并著书《满洲视察复名书》留下"罪证",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了东北的地形。

1873年4月,另一支日本间谍又根据条约协定进入到中国海军,并对台湾进行了长阶段的侦查,台湾山海复杂,他们在日记中以"山岳高低相背,河海深浅不平"这种地理语言来总结地域特征。

19世纪80年代,日本常借助《中日修好条约》频繁向中国输入间谍,这些间谍以日记形式对中国南北方的道路与村落进行初步的记载,并且粗糙绘制了三万分之一的地图,日方对这些旅行侦探信息严加保密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将中国地图细节化

日本派出去的地理侦查团大多是几人小分队,无法进行撒网式的大规模测量,而绘制地图的间谍也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只能对大致轮廓有所了解,始终无法将各个区域的地形细节化,于是他们暂停了这种"笨方法",伺机寻找捷径。当这批日本间谍在北京活动时,见识到清朝最西化的一面,那里有先进的书籍,包括现存的中国地图,他们购买了记录比较详细的《

大清一同舆图》

,这本中国版地图记录了居多内陆地形,为了了解得更全面,他们又购买了西方人绘制的

《东亚地图》,这本地图从另一方向记录了中国的部分区域。


当他们将这些地图带回国内后,诱骗在日本访问的满洲官员对其校对、核实,并结合自己绘画的地图重新编制,他们重点对中国台湾、山东沿海地区以及北京、东北进行详细的批注

,一座大山、一条河流,他们都不漏下。在侵略台湾前夕,日本还通过外交手段在美国公使馆获得绘制更具体的台湾地图。


1875年以后,日本升级了盗绘间谍的派遣指令,他们从之前以搜集地图的方式变成实地测量,并绘制出精确度高的旅行图,在日本东京大学中还收藏着这批间谍绘制的简易地图,如山根花亮直隶旅行图、玉并胧虎旅行绘图,这些简易地图对日本提供的军事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在甲午战争以及侵华战争中,日本总能找到中国的薄弱地带从而打开了侵略的突破口。

日本对“盗绘”行为进行最高级别保密,不遗余力地支持

在日本对朝鲜盗绘期间,日本陆军本部制定了严格的测绘准则,测手完成的勘察表必须要有一定的军事价值,其次对于测手完成的成果进行最高级别保密。测绘人员执行任务期间,日本本部通过驻华馆对他们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在隐秘状态下),一名将校级别的间谍人员拿到的补贴可能比司令员的俸禄还高。当然

想要完成具有军事价值的绘图,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如马车、骑车、坐轿等,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计算出各种情形下的通行速度,再通过计算路程的总时间,测算出崎岖地带的总路程,然后建立出平角坐标,研制出一份适用于实用性高的军事地图

。对于测绘技术高超的间谍,回国后会得到厚重的奖赏。


这些分批"寄回"日本的地图,成为日军侵略中国的"导航",对侵华战争影响深远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时,手中就握有"清国二十万分之一图",通过印刷核对,几乎每位入侵日本将领都了解了中国北京、东北的地形轮廓,他们抵达鸭绿江从地图中得知渡口地点,在大孤山附近,依据地图上的指示,他们在附近村落里顺利买到粮食,地图上的等高线表示这里天气寒冷,于是他们窝在村子里每日翻看地图研究,等到天气放晴再进行下一步的侵略计划。


他们依照"导航"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侵略计划,而历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开端只是寥寥几笔带过,殊不知日本为了静悄悄地登陆中国已秘密策划多年。至于甲午战争的结局这里不再赘述,在战争胜利后,日本更加肯定了测绘地图的重要性,之前隐秘的盗绘活动是为了提防清王朝,现在面对手下败将,他们更加无所畏惧,于是他们对华地图的盗绘行为更加肆无忌惮。


在甲午战争前,他们只是对中国小区域进行了细致的测绘,在战争后,他们派出了专业的测绘人员,并在中国征召新人,增强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在此之后,日本印刷了大约一百万张的小区域地图,但碍于当时科技水平不高,凭人工实在难以整合在一起,但是他们提高了比例尺的精确度,从二十万分之一提高到五万分之一,

近乎于现代标准的比例尺,极大刺激了他们侵华的浪子野心,至此他们的"导航"已升级到巅峰状态,对以后的侵华影响深远。

从卢沟桥事变到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部署地,就像提前酝酿好的一局棋,许多人都不解日本是如何在中国找到突破口的,其实都是这个"导航"的功劳,而日本祭出来的这件"导航"神器让中华民族损失惨重。

结语:

二战结束后,许多的学者都把研究重心放在战争分析上,包括评估灾后人民的心理建设,很少有人想到,日本为侵略中国竟然策划了这么久!其实日本作为岛夷小国想要战胜泱泱大国本来就是小概率事件,

他们能接二连三地挑起战事,肯定是有备而来。

地图在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里,相当于现代的"导航",

谁掌握了他国的地图,势必犹如神助。

日本的盗绘行为具有隐蔽、长久、坚定的特质,虽然这种方式可耻,但如果站在

上帝视角来评价他们,

这算是将近代科学技术应用到战争的先河。甲午战争之所以失败,追根究底还是没有搭上科学的快车,而二战中国之所以胜利,源于思想的与时俱进。

众所周知,地雷战、地道战都属于"农村包围城市"政策中的经典战役,而这些战役都有个共同特点——

都不是一张军事地图可以掌控的,

因此日本的盗绘技术在这里失灵。尽管现在是和平时代,但局部的动荡因素还是存在,科学作为第一生产力不是没有道理的。

参考资料:《陆地测量部沿革志》《外邦测量沿革史草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