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水浒,最爱武松的刚直勇猛,侠义和武功。人到中年,才明白那是理想中的人物,林冲的隐忍、无奈、苦闷、挣扎,和渴望爆发的心态,才是我们普通人真实的写照。

林冲在东京受辖于奸贼,上梁山被制于庸才,出则阻足,入则扯肘,其象如《易经》困卦之六三:据于蒺藜,不见其妻,大凶。若非得了晁盖等外援而火并王伦,一泄胸中宿怨,尚不知要憋屈到几时。

有人认为林冲娘子被欺,林冲表现得懦弱无能,枉为好汉。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他认为那些点火就着的,只是匹夫之勇。古时勾践事于夫差,韩信伏于胯下,只有能忍常人不能忍者,才能成就大事。林冲于酒后长叹:“大丈夫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他之所以隐忍不发,是希望有朝一日凭武艺斩将夺旗,建功立业,以遂平生之志。

书中曹正有一句自我介绍:“小人原是开封府人氏,乃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林冲的徒弟。”

这段话非常重要,后来高俅征剿梁山,跟随的两员将军,“一个是八十万禁军都教头,官带左义卫亲军指挥使,护驾将军丘岳;一个是八十万禁军副教头,官带右义卫亲军指挥使,车骑将军周昂。”结合曹正的话,就说明林冲的位置,一有战事,挂个职就是带兵的将军。这下知道林冲尽管心中不平,但又不能意气用事的原因了吧。

“不怕官,只怕管。”

当年读水浒,对这句话印象非常深刻。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归太尉高俅直接管辖。陆谦称:禁军中虽有几个教头,谁人及得兄长武艺,高太尉又大请大受,看承得好。所谓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与恶少争一口气,得罪顶头上司,让高俅下不来台,林冲如果这么干,就白在职场上混了。当年孔子游于列国,若非特别昏庸之君,都要勉力扶持,非贪其位,欲借彼平台行其道也。圣人尚且如此,林冲岂能免哉?

起初,林冲怒目叱退高衙内,给点教训也就罢了。不料又被陆谦欺骗,才按不住心头怒火,砸了陆家,拿一把解腕尖刀,欲报此仇。然而林冲始终认为,高俅作为权高位重的太尉,还是识法度,顾大局的,不会任由小儿胡为。直到误入白虎堂,火烧草料场,才彻底认清了高俅的真实面目,多年的隐忍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山神庙前,英雄一怒,那把解腕尖刀,渴血已久,终于派上了用场。

那么白衣秀士王伦,毕竟在林冲落难时收留了他,林冲火并王伦,是不是属于寡情薄义,恩将仇报呢?列位不知,林冲曾对晁盖吐露心声:“但提起高俅陷害一节,毛发直立,又不能报得此仇”,故此怨毒极深。他千辛万苦,来到梁山,尽管拿出了柴进的介绍信,王伦仍是冷言推诿,白眼相向,简直是把他往绝路上逼。

​ “林冲侧坐交椅,把眼瞅王伦身上。”

当时晁盖等投奔梁山,王伦拒而不纳,于南水寨举酒逐客,而林冲不发一语,冷眼旁观。从这描写就能看出,林冲杀机已露。奈何王伦犹不省悟,惹得"林冲双眉剔起,怪眼圆睁”,衣襟下早掣出一把明晃晃的解腕尖刀来。不怒则已,一怒惊天,怪眼圆睁,便要杀人,这才是豹子头林冲。

林冲一肚子的怨恨,正没处发泄,王伦不知做个顺水人情,反倒增仇添恨,雪上加霜,主动替高俅接了盘,这不是没事找抽型么?要换作宋江,早拿钱请客送温暖了。亏王伦还是个读书人呢,书上说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浆,你戳人家一匕首,人家还不扎你一投枪啊!王伦嫉贤妒能,不识时务,实在是自取其辱。

即使没有林冲,王伦的结局也是一样。他一介腐儒,又没本事,却占据了八百里水泊,材不配位,如同持珠夜行,就算侥幸不被官军剿灭,早晚也会引来杀身之祸。鲁智深和杨志杀邓龙,夺二龙山,就是个例子。看看人家少华山朱武让贤于史进,桃花山周通腾位给李忠,最后三山聚义,同归梁山,共图大计,这才是好汉们的明智之举。

金圣叹评价林冲是“毒人也”,"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的彻,都使人怕。"可他原本却是个老实人啊。少年时只爱武松的痛快,只有人到中年,才懂得林冲的无奈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