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2020-04-08 00:24:14

人们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于是常常选择对它避之不谈。但是死亡不会因为人们对它视而不见就不存在,相反,它无处不在,威胁着人们。

如何认识死亡,进而学会珍惜、尊重生命,是人们需要学习面对的问题,但我们从小到大却很少接受过死亡教育。

清明时节,不妨通过阅读一些有关衰老和死亡主题的书籍,补上这一课。

越了解死亡,越了解自己

《好好告别:关于死亡你不敢知道却应该知道的一切》(中国友谊出版社2019年6月版)是美国传奇殡葬师凯瑟琳·道蒂6年火葬场工作的记录。

想读懂生命,首先要学会如何好好告别

与别的女孩不同,凯瑟琳从小对死亡有着“病态的好奇”。她在大学时选了几乎找不到工作的中世纪历史专业,毕业后更是直接来到殡仪馆工作,每天和死者打交道。

书中,凯瑟琳对处理遗体的描写既详细又直观,让人仿佛在看一部犯罪恐怖片,细读下来还会觉得头皮发麻。

人去世后,从完好的尸身变成装在盒里的骨灰,似乎只有一步。但对凯瑟琳来说,这其中她有许多步骤要做。

早上一上班她需要先去保存遗体的冷库找出对应的尸体、把尸体搬上轮车、将遗体放在传送带、送进火化炉。

等到尸体化为一堆闪着红色火星的灰烬时,要用金属靶将大的骨头碎片盛到骨灰研磨机,直到骨头最终变成灰土状。

如果有家属要求见证火化过程,则还需要给遗体“美容”,与遗体“亲密接触”。

凯瑟琳发现许多人死后都是由他人处理自己和家人的尸体,这一事实让她下定决心,如果父母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离开,一定会陪在他们身边。

想读懂生命,首先要学会如何好好告别

8岁那年,亲眼见到一个小女孩从商场高处摔下,让第一次接触死亡的凯瑟琳心理受到重创。她到殡仪馆工作,是对8岁的自己的补偿,也是为了让其他孩子尽早了解死亡。

凯瑟琳发现整个社会似乎都在掩盖死亡,以此让死亡远离。于是死去的人会被关在不锈钢门后、弥留之际的病人会被塞进病房、遗体处理必须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来源”。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会变得无比勇敢,去做一些之前想做但未做的事。

想读懂生命,首先要学会如何好好告别

在殡仪馆工作的经历丰富了凯瑟琳的内心,让她关注到一些以前容易被忽略的事物,也让她鼓起勇气跟喜欢的人告白。

“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的《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中,哈佛医学院教授阿图·葛文德也认为,当人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就不会再要求太多,当生命的脆弱性凸显出来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目标和动机会彻底改变。

想读懂生命,首先要学会如何好好告别

此外,凯瑟琳指出,人接受死亡后,虽然面对所爱之人离世仍会备受打击,但它会帮助人们专注于内心的悲伤,而不是思考“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这类加重心理负担的问题。

为了倡导“死亡接受”,凯瑟琳在Youtube上开设了专属频道讨论各种死亡和丧葬话题,并和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建立了专门的网站。

书中,凯瑟琳还探讨了西方现代殡葬业的发展过程,指出如今意义重大的丧葬仪式正变得商业化。她下定决心要开办自己的殡仪馆,从而改变人们对死亡阴森恐怖的刻板印象。

衰老和死亡终将到来,该如何面对

在《最好的告别》和《从容的告别:如何面对终将到来的衰老和死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版)中,两位医生通过一个个病人的真实故事,讨论了人们如何体面、从容地衰老与死亡。

比起死亡,衰老有时似乎更难让人接受。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不愿看到自己衰老的样子,宁愿早一点结束生命。确实,当一个人老到不能自理时,往往只能选择由家人照顾或者去养老机构。而不管是忙碌的家人,还是模式雷同的养老机构,人们关心更多的是老人的健康和安全,而不是他们内心的失落和孤独。

想读懂生命,首先要学会如何好好告别

好在这一问题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在《最好的告别》中,葛文德介绍了一些知道老人真正需要什么的有识之士对疗养院进行的改造。

如有人买来许多动物,给疗养院带来了生机,也让老人通过照顾动物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有的和中小学紧密联系,邀请身体还不错的老人担任学校的导师和图书管理员等。

结果表明,部分老人身体状况有明显改观。

身患绝症后,是让医生全力抢救,还是干脆放弃治疗,回到家中和亲人好好度过这所剩不多的时光?弥留之际,选择插管抢救,还是自然“离去”?这是许多老人会遇到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医疗的过度干预阻止人们获得善终。因为不论是以拥有高超医术和先进设备为荣的医院,还是不愿放弃的家人,如果条件允许,即使知道不会出现更好的状况,也会继续抢救,让病人倍感痛苦。

“对自己的临终负责”,澳大利亚医生肯·希尔曼在《从容的告别》一书中呼吁。

想读懂生命,首先要学会如何好好告别

人们需要询问病人的意愿,如果他们不愿再经受各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不想体会插管的痛苦,医院和家人就不应该将生的希望强加在他们身上。希尔曼也鼓励公众和社区服务体系能按照病人自己的意愿,采用合适的方式照顾他们。

除了在医院监护室度过生命最后的日子,葛文德认为选择回家采用善终服务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与目标是延长生命的普通医疗不同,善终服务是让护士、医生、牧师以及社工帮助致命疾病患者解除疼痛和不舒服,在当下享有最充分的生活。

有研究表明,接受善终服务的人群经受的痛苦更少、身体能力更强、能更长时间地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对于有的病人,善终服务甚至还延长了他们的存活时间,似乎正是印证了“只有不去努力活得更长,才能够活得更长”这句话。

想读懂生命,首先要学会如何好好告别

然而,三位作者都关注到,与老年化的快速增长不同,老年医学专家一直处于十分紧缺的状态。因为不愿面对垂死之人,加上工作内容复杂和收入不高,选择老年病学的学生非常少,成为人们更好接受衰老和死亡的一大阻碍。

佛教徒和中世纪天主教徒将毫无准备的死亡称为“恶终”,因为这意味着再没有机会向所爱之人表达爱意、所有计划都未能实施、没能告知他人如何处理自己的后事……事实上,如今人们死于意外的概率并不低。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思考和谈论死亡,而且越早越好。只有对死亡有所准备,才能减少“恶终”。

想读懂生命,首先要学会如何好好告别

凯瑟琳在《好好告别》一书的最后写到,她没法选择肉体死亡的方式,但她可以选择死亡的心态。不管什么年纪死去,她都会把死亡看作是对美好生活的回报。

看完这些书,我也想对小时候的自己说,不要害怕衰老和死亡,只有直面内心的恐惧,主动了解它们,我们才能摆脱它的束缚。

♦ 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 《如果岁月可回头》:以高谈阔论去解读婚姻谜题

♦ 走出才女和名媛窠臼的林徽因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黄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