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部落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想到草原上風急馬厲的遊牧民族,像最早的草原霸主匈奴就是以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的,大單于是各部推舉的共同首領,單于庭爲匈奴國家的權力中樞,部屬分爲不同的部落,像樓煩部,白羊部,丁零部等都是臣屬於匈奴王庭的部落,平時各部處理自己內部的事務,戰時大單于徵召各部共同對敵作戰,各部之間也時常產生爭端,有時草原首領的部落也可能被臣屬於它的其他民族部落推翻,像突厥原是柔然下屬的一個部落,後推翻了柔然在草原的統治,成了草原的霸主。這種部落聯盟其實就是一種早期的國家組織形式。在華夏發源的中原地區,早在氏族公社時期,當時的國家也是以這種形式存在和實施管理的。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夏朝時期中原地區的部落——方國。

夏朝方國

方國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轉化形成的小型國家。這些邦國位於王畿之外,不受夏後直接管轄。一些方國只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較大的方國已經建立了國家組織,規模甚至大於夏后氏。《周易·既濟》篇載,“方,國也”。狹義的方國僅包含那些稱爲“X 方”的國,而廣義包括所有的與中原王朝對稱的國。多數方國規模較小,僅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還有少數方國規模較大,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國家機構。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大的方國甚至達到了能與當時中原共主王朝夏朝平等抗衡的規模。

方國與周朝的諸侯國是有區別的。周朝的諸侯國是分封制度下建立起來的國家,諸侯國的成立需要周天子的敕封,是周朝真正的屬國,需定時向周天子納貢,周天子有權直接撤銷諸侯國與諸侯王,戰時諸侯國必須聽從周天子的命令,隨其征戰四方。可以說諸侯國是中央王朝真正的臣屬。而方國和諸侯國不一樣,它有點類似於後世的藩屬國,它表面上臣屬於中原王朝是因爲中央王朝對其武力征伐,最終迫使其臣服的,方國其實是半獨立的國家,除了有時需要向中央王朝納貢之外,其軍事,外交,內政等都由方國內部決定。

夏朝方國

位於中原的夏王國其實起初是和周圍方國一樣,都是獨立的國家,在與周圍的方國的衝突與競爭中崛起的,而後隨着實力的發展,通過武力的征伐纔是周圍方國臣服的,從而樹立中央的權威。而夏王朝的建立又對方國走向王國的發展速度有某種程度的抑制作用。因爲夏王朝的建立,爲天下建立了一種新的秩序,這就是《禮記·禮運》所說的“家天下”,也是夏朝世襲制建立的政治基礎。它一方面維持中央王權在王族中世襲,同時也將夏王國與方國之間的不平等地位納入了禮制的範疇。夏朝與方國間的關係可謂紛繁複雜,時戰時和。方國政治在夏朝統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下面列舉幾個夏朝時期比較大的方國,從中也可以看出夏朝與方國間的關係不是風平浪靜的,有的方國時常支持夏朝中央,有的則與夏朝對立。

少康像

有仍氏又名有任氏,風姓,居於山東濟寧微山湖畔,是太昊、少昊的後裔。有仍與夏後來往密切,之間有通婚現象。相妻緡來自有仍。相被寒浞殺害時,緡已方妊,她避居故鄉,在有仍生下少康。少康復興後,封有仍族人於任國。

有虞氏乃虞幕、帝舜之後,活動於豫西北、晉南古汾水流域。舜老時,認爲己兒商均不賢不肖,所以禪位於禹。禹仿效堯傳舜時舜先讓位於堯子丹朱的做法,讓位於商均,然民衆紛紛擁護禹而不理睬商均,於是禹繼承了帝位,將商均分封於河南虞城附近。四世後,夏室中衰,年輕的少康逃到有虞避難,得到了首領虞思的大力協助,這才使夏室終得扭轉局勢,有虞氏直接關係到了夏后氏的存亡。

有扈氏爲夏之同姓部落,啓奪益位,有扈不服,以“堯舜舉賢,禹獨與之”爲名反對啓的統治,結果在甘大戰中失敗,其部衆被罰貶爲牧奴,世代從事畜牧。

有緡氏爲少昊另支後裔,是夏晚期東方的強大方國。夏桀在有仍召開盟會,有緡首領因不滿桀的統治,憤慨歸國,桀遂滅之。

有莘氏,帝嚳高辛氏之後裔,啓時的支子封國。夏商之際,在伊尹的幫助下,有莘氏與商湯在北亳結盟,湯還從有莘氏娶妃。

鳴條之戰

夏王國爲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和天下安定的秩序,並不希望各地的方國的實力有太大的發展,同時也不希望方國有太多的獨立性,這種對以夏王朝爲中心的“家天下”新秩序的維持,就客觀上是對諸方國邁向王國步伐的抑制。然而,抑制只能減緩發展的速度,並不能完全阻止諸方國由邦國走向王國。夏朝末年,名爲商的方國在鳴條之戰中擊敗了夏後桀,確立的商王國的中央統治地位,而夏國殘餘勢力推出中央,或是融入到其他方國,或是淪爲地方勢力,成爲商朝的臣屬,這也是由方國變成中央王朝的過程,也就是後世的改朝換代。

商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