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頻繁的對外戰爭,促進了兵器鍛造和鎧甲製造工藝的進步,於是出現了橫刀,陌刀爲代表的精良兵器,而明光鎧因其優異的防護性能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得到了迅速發展,在唐朝強盛國力的支持下,明光鎧得以在軍隊中迅速的普及,且此時的明光鎧與之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士兵裝備的甲冑變化說明北魏時期,明光鎧已經開始在軍隊中逐漸普及,直至隋朝,明光鎧徹底取代兩襠鎧等鱗甲,成爲軍隊裝備鎧甲的主角。

自從夏王杼發明鎧甲後,這種單兵護具便成爲歷朝軍隊必備的用具,鎧甲的出現,使得士兵在衝鋒時可以得到有效的防護,不再懼怕弓箭和刀槍的攻擊。但是歷史就是這樣,矛與盾的發展總是相互促進的,鎧甲的發明推動了各種進攻兵器的變革與進步,石制箭鏃被金屬箭鏃取代,青銅的戈矛由鋼鐵的刀劍代替,而這種進步又促使了鎧甲製造的材質和工藝的不斷革新,從皮製鎧甲發展到金屬鎧甲,並依次出現了不同的種類,如札甲,魚鱗甲,鎖子甲……,鎧甲本身的防護能力也越來越強,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尋一下古代鎧甲的巔峯之作——明光鎧的興起與沒落。

明光鎧

明光鎧的起源

漢朝時期,由於百鍊鋼技術的成熟和應用,使得漢朝的刀劍製造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著名的環首刀就是出現在這一時期,與此同時,鎧甲的製造也隨之飛速的進步,出現了鐵質的魚鱗甲,筩袖鎧、兩襠鎧等,而聞名後世的明光鎧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魚鱗甲

關於明光鎧的記載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魏國陳王曹植曾在《先帝賜臣鎧表》中寫道:“先帝賜臣鎧,黑光、明光各一領,兩當鎧一領,赤煉鎧一領,馬鎧一領。”

而《吳歷》也曾記載,夷陵之戰,孫權戰勝劉備,在向魏文帝曹丕報捷的表章中有如下敘述:“權以使聘魏,具上破備獲印綬及首級、所得土地,並表將吏功勤宜加爵賞之意。文帝報使,致鼲子裘、明光鎧、騑馬,又以素書所作典論及詩賦與權。”

從這兩段記載中可以發現,早期的明光鎧可能只是作爲一種君主賞賜臣下的禮儀用具,還沒有大規模的應用於戰爭。

明光鎧在戰場出現的記載始於《周書·蔡祐傳》,“祐時着明光鐵鎧,所向無前。敵人鹹曰‘此是鐵猛獸也 ’,皆遽避之。”

其中我們可以看到明光鎧的防護之強,令敵人望而生畏,爲戰場防護之上品。南北朝時期是明光鎧由初入戰場到名滿天下的時代。而在南北朝早期,軍隊中常備的甲冑是兩襠鎧。

遊戲《虎豹騎》中的裝備——兩襠鎧

兩襠鎧是一種鱗甲,上身分爲胸甲和背甲兩個部分,每部分都用小甲片連接而成,下身是由細長的甲片連接而成的戰裙。這種鎧甲的特點是輕便且防護能力強於皮甲,但有一定的缺陷。首先這種由很多甲片組成的鎧甲保養起來比較麻煩,很容易造成甲片的缺失和腐鏽,導致防護力下降,且由於兵器鍛造的不斷進步,由薄片甲葉組成的鱗甲已經不足以阻擋刀劍的劈斬,於是由大塊板甲構成的明光鎧逐步走向了戰場。

明光鎧的特徵是胸前、背後有大型圓形或橢圓形甲板,且因其胸前的兩片板狀護甲經過拋光後非常光亮而得名,與之前的鎧甲不同,明光鎧是一種整體化的鐵質防身甲冑,有點類似於後期歐洲出現的板甲,這種一體化的甲冑防禦力超強,使其在戰場上一出現就受到了將士的稱讚,並在日後的戰爭中得以廣泛的應用。從南北朝出土的石傭我們可以發現士兵鎧甲的變化,

西晉武士俑

這是出土的西晉時期的武士俑,注意其身上的鱗甲。

北魏武士俑

這是出土的北魏武士俑,注意他胸前整塊的甲冑。士兵裝備的甲冑變化說明北魏時期,明光鎧已經開始在軍隊中逐漸普及,直至隋朝,明光鎧徹底取代兩襠鎧等鱗甲,成爲軍隊裝備鎧甲的主角。

以上就是明光鎧早期的發展歷程,而在後來的唐朝,明光鎧則逐步走向了興盛。

明光鎧的興起

明光鎧真正興起的時代是在唐朝。唐朝是一個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朝代,在那個時代,無論士庶都以戰場建功爲榮,“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詩人王昌齡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唐人那種爲國建功的強烈願望。頻繁的對外戰爭,促進了兵器鍛造和鎧甲製造工藝的進步,於是出現了橫刀,陌刀爲代表的精良兵器,而明光鎧因其優異的防護性能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得到了迅速發展,在唐朝強盛國力的支持下,明光鎧得以在軍隊中迅速的普及,且此時的明光鎧與之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南北朝時期的明光鎧很多時候只是在鱗甲的基礎上加上了成塊的胸甲和背甲,雖有進步,但仍有缺陷,唐代的明光鎧較之前朝,無論是材料和製造工藝都有很大的進步。唐代的金屬冶煉技術與前朝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灌鋼法取代了百鍊鋼法,使得冶煉的鋼材雜質更少,韌性更佳,且唐代的製造工藝更爲繁縟細緻,使得製出的明光鎧與之前相比更爲輕便,防護性能優良。經過現代的科學測試,明光鎧分別擋住了八十磅複合弓箭,突厥刀和馬槊的攻擊,足見其防護力之強悍。

唐代明光鎧

上圖爲唐代明光鎧的模型。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唐代明光鎧製作工藝精良,不但板甲光亮堅固,而且甲冑的連接處也都有很好的處理,防護嚴密,不漏空隙,且製作精美,高貴華麗又顯露大氣,並帶有軍人的剛毅和威嚴,實爲鎧甲中的上品,《唐六典》更將明光鎧列爲唐十三鎧之首,足見其備受唐軍將士青睞。正因爲明光鎧優良的性能,使其能在軍中廣泛的裝備,據《神機制敵太白陰經》的記載,唐朝軍隊士兵的着甲率在百分之六十上下,其中着明光鎧的士兵佔很大一部分,可見其裝備之廣,且在精銳的邊防軍如安西軍中,明光鎧的裝備更爲普及,在與阿拉伯帝國爭奪中亞的怛羅斯之戰中,手持陌刀身着明光鎧的唐軍步兵讓裝備大馬士革軍刀的阿拉伯騎兵傷亡慘重,要不是兵力對比懸殊再加上葛邏祿人的突然叛變,安西軍很可能打敗阿拉伯軍隊而佔領中亞,如果是這樣,也許今天,中亞各國也會是中國孔孟二位聖人的忠實信徒吧!

唐軍武士

明光鎧就這樣隨着大唐的興盛而逐漸走向輝煌,它一直作爲唐軍的主要鎧甲裝備部隊,直至唐末。

明光鎧的沒落

公元907年,興盛二百餘年的大唐最終還是滅亡了,隨之而來的是兵戈四起,混亂不堪的五代時期,可是奇怪的是,明光鎧卻在這個短暫又紛亂的時代消失了,直至宋朝,鱗甲形式的各種鎧甲重登歷史舞臺,並取代了明光鎧的位置成爲了軍隊的主要裝備。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其實關於明光鎧在中國消失的原因一直衆說紛紜,但也無非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明光鎧的製造工藝繁瑣,製造時間很長,《唐六典》中記載了鎧甲的製造過程,首先鍛造甲片,甲片的加工需要經過打札、粗磨、穿孔、錯穴、並裁札、錯稜、精磨等很多工序,加工完畢後,用皮革條編綴成甲,爲防止劃傷皮膚,還要用皮革襯裏,防止磨損皮膚。通常這樣打造一副鎧甲大概要兩百天之多,且大塊成型的板甲鍛造困難較大,成本很高,這些原因都限制了明光鎧的廣泛裝備,而且衆所周知,宋朝冗兵的現象很嚴重,宋仁宗時期,全國軍隊總數達到了一百餘萬,遠超盛唐時期,軍費開支巨大,更使得宋軍不可能普遍裝備像明光鎧,陌刀這樣精良的武器。

第二,宋朝的冶煉技術較之唐朝更爲成熟,冷鍛技術開始大規模應用,與唐朝用大塊成型板甲增強防護的方式相比,宋朝更傾向於增加甲片的厚度與強度,《宋史·兵志》記載:“全裝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葉一千八百二十五片”

可見宋朝的重裝步兵裝備的鱗甲甲片數量衆多,且十分沉重,這樣製出的鱗甲雖然在同等重量的防護性能上略遜於明光鎧,但差別不大,且製造相對簡單,成本較低,適於廣泛裝備。

宋朝重裝步兵

第三,宋朝與唐朝不一樣,對外戰爭的次數較少,在城市防禦戰中,士兵完全可以憑藉堅固的城牆守衛,並不需要像明光鎧那樣防護優良的鎧甲,宋朝的重步兵大多都裝備重型的鱗甲,這更符合當時的國情。

就這樣,高貴華美,盛極一時的明光鎧沒落了,這種結果讓人多少有些惋惜。不過,明光鎧對後世鎧甲的製造影響深遠,如明代之後,軍隊普遍裝備鱗甲和棉甲,但與之前不同的是,明清時期的甲冑很多都帶有護心鏡,這就是受到了明光鎧的影響,這樣的設計保留了明光鎧的精髓,提高了甲冑的防護力。

清朝棉甲

結語

雖然明光鎧早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作爲一個時代的縮影,它見證着那個輝煌的朝代,如今陳列在博物館中的明光鎧依然霸氣外露,華貴依舊,每當看到它時,人們都會聯想起恢弘大氣的盛唐,想起馳騁在大漠中的金戈鐵馬,不由感慨萬千,心馳神往。

參考文獻

1.《唐六典》

2.《宋史》

3.《中國兵器甲冑圖典》

4.《中國傳統工藝全集:甲冑復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