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徐州會戰打擊了日軍佔領平津,南京以來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同時沉重打擊了日軍主力,其中臺兒莊戰役是國軍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勝利,令全國抗日的熱情爲之空前高漲。整個徐州會戰,國軍以傷亡6.5萬人爲代價,造成了日軍第五,第十師團等精銳部隊2.5萬人的傷亡,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傷亡比較小的一次會戰,且會戰中不乏臺兒莊戰役這樣的大捷,整個會戰雖然有國軍上層的鬥爭和指揮不當,但總體來講,國軍各部配合默契,不怕犧牲,才取得了這樣的戰績。

一、風雲突變

隨着宛平城外槍炮聲響起,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國民革命軍29軍雖然拼死抵抗,但還是敵不過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日寇,平津失陷。華北日軍兵分兩路,一路在攻克保定之後,經陽泉,蔚縣進攻山西,主力則沿津浦線南下進攻山東,而華南日軍在佔領中華民國首都南京之後,沿津浦線北上,南北並進,直指華東重鎮徐州,意欲聚殲國民革命軍主力于徐州城下。一時間華東危急,處於華東的中國軍民到了危亡的邊緣。爲應對危局,1937年10月16日,國民政府重建第五戰區,任命李宗仁爲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韓復榘爲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設長官部于徐州,管轄地區爲津浦線兩側及山東省,下轄第3集團軍、第11集團軍、第24集團軍、第51軍以及魯南、蘇北、豫東、皖北的其他各部等,準備迎擊以南京、濟南爲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路夾擊徐州的日軍。而在南京保衛戰和濟南戰役之後,在華東的國軍餘部也逐漸向徐州雲集,再加上國民政府的徵調,一時間第五戰區集結了60萬部隊。12月,五戰區擬定作戰計劃,旨在利用黃河及淮河爲屏障,阻擊南北夾擊的日軍,具體作戰方針參見《徐州會戰第5戰區的部署》。可以說該作戰方針看起來既符合持久戰的思想,計劃也相當周密,如能照此執行,中國軍隊完全可能達到戰役企圖。可是這時,突如其來的變動打亂了原本所有的部署。

盧溝橋

二、韓復榘之死

且說負責山東黃河沿線防禦的是山東省主席,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的韓復榘。說起這位韓復榘將軍,原是西北軍司令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土崩瓦解,韓復榘投奔了蔣介石,可是二人一直是貌合神離。在韓復榘投奔蔣介石後,原來蔣對其許諾的財政支持變成了一紙空文,韓復榘爲此憤憤不平。在山東執政期間,他一再打壓蔣介石的親信,想把蔣的勢力排擠出山東,西安事變時,他通電張學良、楊虎城,支持“逼蔣抗日”,二人矛盾日漸加深。這次日寇兵犯山東,本來韓復榘在德州一帶進行了抵抗,遲滯了日寇的進攻,但韓部損失較大,而這時蔣介石因久對韓復榘不滿,調走了之前配給他的重炮旅,韓復榘一怒之下棄守濟南,日軍得以兵不血刃佔領山東大部,使得原本計劃可守數週的黃河防線土崩瓦解。

韓復榘

形勢急轉直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急電韓復榘,令其死守泰安,韓復榘則回電:“南京不守,何守泰安”,李宗仁怒不可遏,將電文轉呈蔣介石,使蔣下決心除掉韓復榘。1938年1月11日,蔣介石借在河南召開高級將領機密軍事會議之機,誘使韓復榘到會,將其逮捕,隨即處決。

韓復榘之死算是爲蔣介石解了一塊心病,也算是對避戰逃跑者的一次警示,可是眼下徐州的局面非常混亂,從南京等地突圍的國軍殘部聚集在徐州城下,大部分的難民也聞訊趕到這裏。且華東華南許多地區的工廠,學校還沒有搬遷到西南大後方。一旦徐州失守,不但國軍主力會損失殆盡,更會造成百姓的大量傷亡和國民財產的大量損失。此時必須固守徐州,保護隴海鐵路,遲滯沿津浦線進攻的日軍,爲軍民財產的轉移贏得時間,於是一場中日雙方的大會戰即將在徐州打響。

三、備戰徐州

由於韓復榘的棄守導致了嚴重的後果,華北日軍在佔領山東北部後,沿諸城、莒縣向臨沂進攻,齊頭並進,意欲會師臺兒莊,打開通向徐州的門戶。而南路日軍攻佔臨淮關,蚌埠後,與中國守軍隔淮河對峙。徐州城內人心惶惶,軍隊倒是很多,但是由於很多都是南京保衛戰之後歷次戰役的潰兵,士氣低落,編制混亂,有的部隊更是缺槍少彈,無法作戰。面對危局,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將軍沉着應戰,他首先對雲集徐州的各路部隊進行了整編,分發武器,舉行戰前動員會,鼓舞士氣,徐州城內人心漸漸安定。另一方面,他儘量爭取各方勢力的團結援助,連因不受閻錫山待見的川軍(川軍向閻老西要裝備)都被李宗仁拉到了第五戰區的序列,令川軍鄧錫侯等將領對李宗仁十分感激,同時使得防守徐州的實力增強了很多。

徐州會戰形勢

在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後,面對日軍南北夾擊的態勢,李宗仁做出瞭如下部署:

1.以川軍鄧錫侯第二十二集團軍駐守臨城,滕縣一帶,阻擊南下日軍,同時以張自忠第五十九軍支援二十二集團軍作戰;

2.第四十軍龐炳勳部駐守臨沂,統一指揮魯南各縣武裝,防範青島、蒙陰方向的日軍進犯;

3.韓德勤第二十四集團軍駐守高郵、寶應一帶,以防範揚州北上的日軍,保障京杭運河的通暢;

4.李品仙率本部第十一集團軍及第二十一集團軍和五十一軍等部防守淮河沿線,阻擊北上日軍;

5.湯恩伯第二十軍團爲後備軍團。

部署完畢,各部緊急奔赴前線,此時華北日軍已兵臨滕縣,大戰爆發。

四、浴血疆場

且說駐守滕縣的鄧錫侯部,本來川軍人員不足,武器簡陋,主要裝備是土造的七九式步槍,還有一些大刀長矛,輕重機槍和迫擊炮的數量很少,再加上前期在山西與日軍作戰損失嚴重,整個軍團一共在兩萬餘人,而迎面而來的是磯谷廉介精銳的第十師團,力量對比懸殊。可是川軍在滕縣保衛戰前期卻異常英勇,位於一線的第四十五軍屢次挫敗日軍進攻,後來由於傷亡過大,由該部第四十一軍換防,第一二二師王銘章師長受命爲第四十一軍前方總指揮,統一指揮各部,從外城到內城,國軍官兵與日軍激烈爭奪每一個角落,使得日軍傷亡慘重,但最終還是寡不敵衆,滕縣保衛戰進行了三日結束,王銘章師長在親臨前線指揮作戰時,被機槍射中,壯烈殉國,日軍佔領滕縣。之後,日軍連陷臨城,棗莊,直指臺兒莊。

提起臺兒莊,大家都很熟悉,臺兒莊之所以聞名於歷史,就是因爲即將爆發的這場戰役,駐守臺兒莊的是西北軍孫連仲所部池峯城率領的第三十一師。整個戰役中池峯城師長率所部與磯谷師團血戰月餘,給日軍沉重打擊。在臺兒莊北部激戰的同時,蔣介石親臨臺兒莊南站接見池峯城,深有感慨的說,王銘章師長與全師在滕縣壯烈殉城前,我痛惜未曾與之謀面,今池師長又將及生死關頭,我既來此,不可卻步。此舉更激發了三十一師官兵的鬥志,他們組織敢死隊,趁夜襲擊日軍,使日軍傷亡慘重。

臺兒莊血戰的同時,在其東側臨沂方向,日軍板垣師團正因要夾擊臺兒莊而與國軍激烈爭奪臨沂,此時駐守臨沂的龐炳勳部經多日血戰,漸漸不支,李宗仁急調五十九軍張自忠所部支援臨沂,本來開始張自忠部駐守臨沂,且之前已於日軍經過了一場血戰,可是面對眼前畏懼,第五戰區已無兵可調,只能令其停止休整,原路返回。另外,張自忠與龐炳勳在早年還有過節,因爲權力地盤的爭奪,龐炳勳曾襲擊過張自忠,致其險些喪命,但眼前面對民族大義,張自忠毅然放下個人恩怨,與龐炳勳一起給板垣師團以重創,使其無力在夾擊臺兒莊,爲臺兒莊戰役的勝利給予了有力地支援。

李宗仁在臺兒莊

4月3日,李宗仁下達反攻令,經4日激戰,國軍重創日軍瀨谷支隊、坂本支隊,其餘日軍殘部於7日向嶧城、棗莊撤退,臺兒莊戰役勝利結束。

臺兒莊戰役,經國軍各部有力的配合,擊潰日軍第5、第10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滅日軍2萬餘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嚴重地挫傷了日軍的氣焰,是國民黨戰場在抗戰初期取得的一次大勝利。國民精神爲之一振。

五、戰役中大後方的轉移

就在前線戰役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後方正在繼續之前的大轉移,國民政府中央指示,爲實行抗日持久戰,爲以空間換時間,華東華南各地的人民,工廠,學校等要陸續搬遷到西南大後方去,這個時間,雖然轉移已進行了一步,但仍有大量的人員財產物資有待轉移。而正因爲徐州會戰爆發,日軍主力被牽制于徐州附近,使得這些地區有時間完成轉移。據統計,自抗戰爆發到1938年3月,逃往西南大後方的難民達兩千萬之多,轉移的廠礦達千餘家(著名的有金陵兵工廠,中央修械所,大鑫鋼鐵廠等),轉移的高校有75所。在日後的抗戰中,遷移到後方的工廠重新開工,爲抗戰提供寶貴的物資,轉移到後方的難民爲奪回家園紛紛參軍,壯大了中國的抗日力量。可以說這些轉移爲日後抗戰的勝利保留了火種和希望。

金陵第二十一兵工廠生產的武器

六、國軍有序撤退

再回到正面戰場,經過了臺兒莊戰役,全國上下一片歡騰,身爲國府領袖的蔣介石也陶醉在勝利之中,他甚至下令調七十四軍等部隊集結徐州,準備再次聚殲日軍。可是敗退的日軍豈能善罷甘休,經過了短暫的休整之後,日軍開始從南北兩個方面向徐州西側迂迴包圍。在南面,第九、第十三師團從蚌埠出發,連陷蒙城,永城,突破淮河防線,向宿縣進攻。在北面,第十六師團連陷鄆城,單縣向江蘇豐縣,碭山推進,此時蔣介石才意識到日軍欲在徐州聚殲國軍主力,於是急忙電令李宗仁準備突圍。李宗仁命令各部隊分別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中國軍隊且戰且退,陣形不亂,有序的向西向南撤退。而留守在徐州的劉汝明第六十八軍也遵照李宗仁事先的安排,佯裝死守徐州,待主力撤盡,根據蔣介石的命令,放棄徐州城,巧妙地跳出日軍數十萬大軍的重圍,安全轉移。日軍不但沒有全殲劉汝明部,甚至連一個連長也沒捉到,面對徐州空城,日軍既惱怒又無可奈何。李宗仁最後的這場空城計算是爲徐州會戰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七、徐州會戰的結果和意義

整個徐州會戰,國軍以傷亡6.5萬人爲代價,造成了日軍第五,第十師團等精銳部隊2.5萬人的傷亡,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傷亡比較小的一次會戰,且會戰中不乏臺兒莊戰役這樣的大捷,整個會戰雖然有國軍上層的鬥爭和指揮不當,但總體來講,國軍各部配合默契,不怕犧牲,才取得了這樣的戰績。

雖然徐州暫時落入敵手,但會戰的意義是重大的,

第一,徐州會戰打擊了日軍佔領平津,南京以來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妄想,同時沉重打擊了日軍主力,其中臺兒莊戰役是國軍正面戰場的第一次大勝利,令全國抗日的熱情爲之空前高漲。

第二,徐州會戰暫時止住了抗戰爆發以來國軍在各個戰場的潰敗,使得在南京保衛戰,平津保衛戰潰敗的部隊得以休整,並有時間實現轉移,爲武漢會戰的開展及日後持久的抗戰保存了力量。

第三,徐州會戰的開展牽制了大部日軍,使得日軍一時無暇對佔領區及周邊進行迫害,同時保障了隴海線等鐵路公路的暢通,使得大量的人民,工廠,學校得以繼續轉移到後方,避免了人民財產的損失,同時爲抗戰保留下了寶貴的資源,這纔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雖然徐州會戰已過去八十餘年,但當年李宗仁的國軍將領的精彩指揮和國軍將士的英勇奮戰歷歷在目,他們的事蹟將永遠被後人銘記傳頌。

臺兒莊戰役中的國軍士兵

八、參考文獻

1.孫連仲,劉斐, 《徐州會戰》

2.程朝雲,抗戰初期的人口遷移

3.馮治,徐州會戰失敗的原因及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4 馬仲廉,臺兒莊戰役的幾個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