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五大冬奧場館年底改造

“水立方”改造後效果圖。

首體園區改造後鳥瞰效果圖。

國家體育館改造後夜景效果圖。

記者今天上午從市重大項目辦獲悉,作爲北京2022年冬奧會冰上項目場館,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首都體育館、首都滑冰館、首體綜合館5個改造場館已經初步形成改造方案,年底前將陸續開始改造。“水立方”將通過在游泳池裏架空結構變爲“冰立方”,國家體育館將升級爲綠色二星建築,首都體育館區域則將整體打造爲運動園區。

5個場館改造方案已初步形成

市重大項目辦城區場館建設處處長黃暉介紹說,北京賽區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冰上項目的核心區,爲落實綠色辦奧理念,僅新建國家速滑館一座競賽場館,其餘冰上場館均爲北京2008年奧運會場館的再利用。8個改造場館中,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首都體育館、首都滑冰館、首體綜合館5個改造場館的改造方案已經初步形成,年底前將陸續開始改造。國家體育場、五棵松體育中心、國家會議中心改造工程則將分別於2020年、2021年初開工。

“本着綠色、共享、節儉、科技的改造提升原則,這5個場館的改造將主要體現三方面的特點。”黃暉告訴記者,一是在滿足北京2022年冬奧會需求的基礎上,所有場館將提前規劃賽後利用,減少賽後改造費用,實現精彩奧運與可持續利用的雙目標;二是既能滿足冬季冰上運動需要,也保留了夏季運動的功能,形成“全天候雙輪驅動”的場館運營新模式;三是大幅提升綠色環保標準,充分利用新科技、新理念、新材料,所有場館在節能降耗、綜合高效利用、競賽觀賽環境方面都將有質的飛躍,使北京2008年奧運遺產能煥發新的活力。

泳池搭建架空結構變身“冰立方”

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2008年奧運會游泳、跳水、花樣游泳項目的比賽場地。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水立方”將轉換成“冰立方”作爲冰壺項目的比賽場館,可容納觀衆約4600人。

根據改造方案,“水立方”將成爲國際首個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的場館,根據冰壺比賽需要,原游泳池區域將轉換成冰壺場地,通過搭建轉換結構面層及安裝可拆裝製冰系統,形成4條標準冰壺賽道。

“由於冰壺比賽對於場地穩定性、冰面的品質、平整度等要求很高,冰水轉換將是‘水立方’改造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據介紹,以前的歷屆冬奧會,冰壺比賽場地都是在混凝土結構上進行製冰,“水立方”卻是通過在游泳池裏架空結構實現轉換。從抽水、搭架子、到鋪板、製冰……場地轉換需要近20道工序,但因爲所有模塊都在工廠加工後運到現場組裝,一個月內就能完成轉換,且可輕鬆拆卸再從冰變回水,大幅降低後期拆除改造成本。

國家體育館將升級爲綠色二星建築

國家體育館是2008年奧運會競技體操、蹦牀和手球項目的比賽場地。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國家體育館將轉換爲冰球(男子)的比賽場館,可容納觀衆約18000人。

根據初步設計,國家體育館原有的玻璃幕牆部分將改造爲仿冰玻璃磚,充分引入自然採光,通過外遮陽和內遮陽系統,調節自然採光,最大限度減少照明能耗。“完成改造後,國家體育館將升級爲綠色二星建築。”黃暉告訴記者,綠色建築的“綠色”,並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綠化美化,而是指建築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並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築,又可稱爲可持續發展建築、生態建築。

據瞭解,在能源方面,國家體育館將採用水源熱泵技術,利用地下水作爲冷熱源,通過向水體放出熱量或吸收熱量作爲空調的冷熱源,不消耗水資源,不會造成污染。在空氣質量方面,國家體育館室內將增加空氣淨化功能,90%的空間內將具有空氣淨化能力,並裝備傳感器,實現自動調節新風。

6個主要建築打造首體運動園區

於1968年建成的首都體育館,在服務過2008年夏季奧運會後將再度轉換身份,承擔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兩項重要比賽任務。據介紹,從傳承保護出發,首都體育館的外觀不會有大的變化,但內部將通過最新的聲、光、電技術實現“最美的冰”的理念。它不但可以在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賽時營造夢幻的競賽體驗,也爲賽後吸引羣衆性冰雪運動體驗提供優異的運動氛圍和觀衆視覺引導。

根據改造方案,首體區域將整體打造爲運動園區。改造後,將形成首都體育館一個競賽場館,首都滑冰館和首體綜合館兩個訓練場館,以及綜合訓練館、運動員公寓和賽事中心三個配套場館,共6個主要建築爲核心的運動園區。

本報記者 趙瑩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