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位成年的女兒,被親媽用鐵棍毆打,導致多處受傷,身上留下大面積的淤青。

女兒30歲,至今未婚。之前在外地工作,一年前回到家中店裏幫忙。媽媽不滿女兒大齡還未嫁人,也沒混出個名堂,經常數落她,母女倆爲此常常發生爭吵。

事發當天,媽媽讓女兒做點事,女兒不願意,媽媽說:“你再說一次,看我敢不敢削你。”女兒說:“你削我試試。”媽媽抄起菜架上的鐵棍,就朝女兒身上打去。女兒表示自己已被媽媽打過好幾次,這次她再也不想原諒了,還向媽媽索賠8萬元的損失費。

大齡未婚,工作不順的大有人在,但這位媽媽卻不能接納女兒的平庸。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可以理解。但孩子並不一定就是父母心中“龍、鳳”的苗子。父母希望孩子成爲醫生,但他偏偏喜歡文學。父母希望孩子走音樂道路,但他就愛數學。有的孩子很早就有所成就,有的則是大器晚成者。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質。每種個性特質,也都有成就一番事業的可能。想要孩子能有所成就,父母要先接納孩子的特性。

在《接納,給孩子一個好性格》的書中有一句話:“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接納。”無條件的愛,是父母以孩子的需求、感受、長遠益處爲出發點去愛孩子,而不是以父母自己的需求感受爲準。

父母總以自己的期待來要求孩子,忽略他內心的需求和感受。不能忍受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標準,帶給他的就是壓力和傷害。

02

在一期《超級育兒師》中,記錄了這樣一個孩子。

4歲的小男孩脾氣火爆,有暴力傾向。一言不合對着父母手腳並用,又踢又打,他打過奶奶,也打過幼兒園的小朋友。有一次,孩子拿着水果刀衝向媽媽,絲毫不顧刀子的殺傷力。

男孩媽媽擔心的是,他暴力的行爲,會導致今後走上犯罪的道路。她們需要育兒師來幫助孩子改掉壞脾氣。

通過觀察,育兒師蘭海發現,表面上孩子喜歡施暴,但根本的原因是媽媽的不接納。

媽媽給孩子制定的學習計劃,孩子必須照着去完成。

在讀弟子規時,孩子坐不住,一會兒跑到桌子對面,一會鑽到騎子底下。這招來媽媽的訓斥,還用打來要脅,要求他必須坐好用手指着書上的字讀。

在學唱兒歌時,孩子拒絕唱媽媽指定的新歌,想唱另外一首。媽媽堅決不同意,孩子開始大叫,媽媽拿着掃把就要打。結果孩子並不害怕,抽出牙籤對付媽媽。媽媽還一面對孩子說,你不努力就不會強大。最終,孩子屈服了。

蘭海發現,媽媽的教育方式,是一個4歲的孩子難以接受的。這階段的孩子是通過玩耍來學習。但媽媽要求孩子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絲毫不可以出錯。

媽媽是以壓制的方式對待孩子,因此男孩很膽小、缺乏信心、不敢嘗試新的事物。蘭海帶着男孩去玩滑輪,但他到了教室門口扭頭就走,不願意進去。

蘭海問他是不是害怕媽媽批評他滑得不好,男孩點頭說是。蘭海向他保證,無論這次滑得好不好,媽媽都不會批評,孩子才進了教室。

最後,蘭海找到了孩子打人的原因:一方面是模仿媽媽打人。另一方面,媽媽不接納孩子愛玩的天性,反而壓迫,孩子想反抗但又不知道怎樣表達,打人也成了他負面情緒的出口。

孩子有孩子的意願,也有自己成長的步調。很多父母不理解,也不能接納,非讓孩子按自己的要求來,孩子一出錯,家長就批評指責,甚至打罵。

父母錯位的期待,只會讓自己常常對孩子不滿,孩子的內心也充斥着挫敗感。漸漸地,在孩子心中就形成了“自己不行”的負面經驗,孩子失去信心,不敢嘗試新事物。

03

認同孩子的天性,接納孩子的個性、情緒感受,他才能更好的成長。

一,接納孩子的個性

在網上看到一位老師的分享。

在老師最初帶班時,班上一位男生是公認的差生,每次上課總會過了幾分鐘後,才拖着書包走進教室。上課一大半的時間都在睡覺。這位剛剛入行的新手老師,爲了讓學校肯定自己的教學能力,就學着去接納孩子,提醒自己只看孩子的聰明和靈性,忽略他的叛逆。

半年後,孩子轉學了。不久又聽說他考上了一個重點中學。老師就簡單的發去了祝福,半個月後,孩子回了一封長長的信,在信中感激老師當初的信任和接納,才讓他對未來有了很大的信心。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每種個性也都有缺點。接納能讓一個看來性格古怪,不被別人看好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父母能接納孩子個性中的缺點,就能讓他有積極的心態,更加自信。

邵一傑說:“性格積極的孩子,他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孩子不會爲自己設置壁壘和限制,他能應對經濟狀況的不佳、比賽的失敗、情感的失落、重大的挫折等。”

二、接納孩子成長階段中的特點

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他的特點。比如,孩子2歲左右,正處在秩序敏感期,他喜歡有秩序又完整的東西,他把積木排得整整齊齊,誰不小心碰亂了,他就大哭大鬧。

孩子喜歡完整的饅頭,就算喫不完,也不願意掰開分給別人。

這些特點在父母看來既淘氣又不懂事,但卻是孩子成長中正常的表現。

父母要想接納孩子的這些特點,首先不要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多考慮孩子的感受,放手讓他去發現這個新奇的世界。

父母不要隨意破壞孩子的傑作,也不要輕意打斷他們的玩耍。

三、接納孩子的情緒

在電視或電影中,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遭受極大挫折的女人,大哭揮着拳頭打在丈夫身上,丈夫不避讓反而抱住女人,對她說,如果打我會讓你好受些,就盡情的打吧。

丈夫瞭解女人的痛苦感受,知道她內心積壓的情緒需要發泄出來,因此甘當出氣筒。

每個尖銳的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柔軟的需求。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被忽略時,他需要安慰和關注。但孩子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往往以帶着情緒的行爲來表達。

他可能會不停的咬手指甲、打小朋友、扔書包,不管父母多忙,總緾磨着求抱抱等等。父母或許一時不能理解孩子的淘氣行爲,但只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找到情緒背後的原因。

當孩子有情緒問題,父母要先與他共情;可以這樣說:“媽媽知道你很難過...”。

孩子有情緒大哭大鬧,父母不要強行制止,友善的讓他哭一會兒,讓孩子把情緒渲泄出來。

孩子有情緒,父母就不要再加上自己的情緒,溫和冷靜的對待孩子。

肯定孩子當下的感受,一切的道理和建議在孩子情緒平復之後再給出。

被接納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個性中沒有被壓制後的尖銳,也沒有受控制所帶來的怯懦,他是勇敢的,他勇於挑戰,有積極的個性,能成就人生更多的可能。

來源:袋鼠想學

在《接納,給孩子一個好性格》的書中有一句話:“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接納。”無條件的愛,是父母以孩子的需求、感受、長遠益處爲出發點去愛孩子,而不是以父母自己的需求感受爲準。

父母總以自己的期待來要求孩子,忽略他內心的需求和感受。不能忍受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標準,帶給他的就是壓力和傷害。

02

在一期《超級育兒師》中,記錄了這樣一個孩子。

4歲的小男孩脾氣火爆,有暴力傾向。一言不合對着父母手腳並用,又踢又打,他打過奶奶,也打過幼兒園的小朋友。有一次,孩子拿着水果刀衝向媽媽,絲毫不顧刀子的殺傷力。

男孩媽媽擔心的是,他暴力的行爲,會導致今後走上犯罪的道路。她們需要育兒師來幫助孩子改掉壞脾氣。

通過觀察,育兒師蘭海發現,表面上孩子喜歡施暴,但根本的原因是媽媽的不接納。

媽媽給孩子制定的學習計劃,孩子必須照着去完成。

在讀弟子規時,孩子坐不住,一會兒跑到桌子對面,一會鑽到騎子底下。這招來媽媽的訓斥,還用打來要脅,要求他必須坐好用手指着書上的字讀。

在學唱兒歌時,孩子拒絕唱媽媽指定的新歌,想唱另外一首。媽媽堅決不同意,孩子開始大叫,媽媽拿着掃把就要打。結果孩子並不害怕,抽出牙籤對付媽媽。媽媽還一面對孩子說,你不努力就不會強大。最終,孩子屈服了。

蘭海發現,媽媽的教育方式,是一個4歲的孩子難以接受的。這階段的孩子是通過玩耍來學習。但媽媽要求孩子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絲毫不可以出錯。

媽媽是以壓制的方式對待孩子,因此男孩很膽小、缺乏信心、不敢嘗試新的事物。蘭海帶着男孩去玩滑輪,但他到了教室門口扭頭就走,不願意進去。

蘭海問他是不是害怕媽媽批評他滑得不好,男孩點頭說是。蘭海向他保證,無論這次滑得好不好,媽媽都不會批評,孩子才進了教室。

最後,蘭海找到了孩子打人的原因:一方面是模仿媽媽打人。另一方面,媽媽不接納孩子愛玩的天性,反而壓迫,孩子想反抗但又不知道怎樣表達,打人也成了他負面情緒的出口。

孩子有孩子的意願,也有自己成長的步調。很多父母不理解,也不能接納,非讓孩子按自己的要求來,孩子一出錯,家長就批評指責,甚至打罵。

父母錯位的期待,只會讓自己常常對孩子不滿,孩子的內心也充斥着挫敗感。漸漸地,在孩子心中就形成了“自己不行”的負面經驗,孩子失去信心,不敢嘗試新事物。

03

認同孩子的天性,接納孩子的個性、情緒感受,他才能更好的成長。

一,接納孩子的個性

在網上看到一位老師的分享。

在老師最初帶班時,班上一位男生是公認的差生,每次上課總會過了幾分鐘後,才拖着書包走進教室。上課一大半的時間都在睡覺。這位剛剛入行的新手老師,爲了讓學校肯定自己的教學能力,就學着去接納孩子,提醒自己只看孩子的聰明和靈性,忽略他的叛逆。

半年後,孩子轉學了。不久又聽說他考上了一個重點中學。老師就簡單的發去了祝福,半個月後,孩子回了一封長長的信,在信中感激老師當初的信任和接納,才讓他對未來有了很大的信心。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每種個性也都有缺點。接納能讓一個看來性格古怪,不被別人看好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

父母能接納孩子個性中的缺點,就能讓他有積極的心態,更加自信。

邵一傑說:“性格積極的孩子,他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孩子不會爲自己設置壁壘和限制,他能應對經濟狀況的不佳、比賽的失敗、情感的失落、重大的挫折等。”

二、接納孩子成長階段中的特點

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他的特點。比如,孩子2歲左右,正處在秩序敏感期,他喜歡有秩序又完整的東西,他把積木排得整整齊齊,誰不小心碰亂了,他就大哭大鬧。

孩子喜歡完整的饅頭,就算喫不完,也不願意掰開分給別人。

這些特點在父母看來既淘氣又不懂事,但卻是孩子成長中正常的表現。

父母要想接納孩子的這些特點,首先不要照自己的想法去要求孩子。多考慮孩子的感受,放手讓他去發現這個新奇的世界。

父母不要隨意破壞孩子的傑作,也不要輕意打斷他們的玩耍。

三、接納孩子的情緒

在電視或電影中,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遭受極大挫折的女人,大哭揮着拳頭打在丈夫身上,丈夫不避讓反而抱住女人,對她說,如果打我會讓你好受些,就盡情的打吧。

丈夫瞭解女人的痛苦感受,知道她內心積壓的情緒需要發泄出來,因此甘當出氣筒。

每個尖銳的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柔軟的需求。

當孩子遇到挫折,或被忽略時,他需要安慰和關注。但孩子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往往以帶着情緒的行爲來表達。

他可能會不停的咬手指甲、打小朋友、扔書包,不管父母多忙,總緾磨着求抱抱等等。父母或許一時不能理解孩子的淘氣行爲,但只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才能找到情緒背後的原因。

當孩子有情緒問題,父母要先與他共情;可以這樣說:“媽媽知道你很難過...”。

孩子有情緒大哭大鬧,父母不要強行制止,友善的讓他哭一會兒,讓孩子把情緒渲泄出來。

孩子有情緒,父母就不要再加上自己的情緒,溫和冷靜的對待孩子。

肯定孩子當下的感受,一切的道理和建議在孩子情緒平復之後再給出。

被接納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個性中沒有被壓制後的尖銳,也沒有受控制所帶來的怯懦,他是勇敢的,他勇於挑戰,有積極的個性,能成就人生更多的可能。

來源:袋鼠想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