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紀錄片《人生七年》中有一個孩子叫尼爾,他從小活潑可愛,聰明伶俐,很受大家喜愛,他的夢想是長大後想做一個大巴司機,帶着大家去海邊玩耍。

但是每當他犯錯的時候、他的老師、父母就會責備他、批評他。

他們覺得尼爾讓他們失望了,覺得尼爾不成器,覺得這樣的尼爾以後沒出息。

就這樣,尼爾一天天變得越來越敏感自責,不斷否定自己,逐漸變得頹廢起來,人生髮生了翻天腹地的變化。

14歲時,他早已把大巴司機的夢想拋之腦後,滿心思應付學業,生怕自己落後。這時的尼爾話語間充滿着憂鬱。

21歲他由於沒考取目標牛津大學便輟學打工;28歲他還沒有正式工作,成了靠政府救濟的無業遊民;35歲時,他來到英國的一個小島,過着四處流浪,居無定所的生活着。

他對生活的態度悲觀又絕望。因爲少年時期父母帶來的壓力讓他一直不能認同自己,常常懷疑自己,陷入了一種自我對抗與掙扎。

他說自己不想要孩子,因爲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怕自己會把自己的性格缺陷遺傳給孩子。在所有人都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時,只有尼爾仍孤身一人,看起來精神恍惚。

最後他甚至預言自己會變成倫敦的流浪漢。

心理學上有一個“標籤效應”,即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爲標籤所標定的人。

被父母肯定、鼓勵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好;而陷在父母否定評價中的孩子,總會自己懷疑自己,或許最後真的會變成父母口中沒出息的人。

即使尼爾天資卓越,但是在持久的打擊貶低之下,也變得脆弱敏感,懷疑自己,從而失去了前進的信心。

孩子離不開鼓勵,就像植物離不開水、人離不開空氣一樣。得不到鼓勵的孩子,也無法健康成長。02

父母的打擊對孩子的傷害不只在當前,而且彌久且長遠。這種傷害始終就像一根刺,紮在孩子心頭。

知名導演姜文,在影視圈名利雙收,他搞定了一部又一部的大電影,卻始終“搞不定”自己母親。

在做客節目時,主持人問他人生有沒有失敗的地方。

他說:“有啊,我和我母親的關係。”

他說了兩件事。

一是自己興沖沖的告訴母親考上中戲的時,母親把她的錄取通知書往旁邊一扔,沒有一句鼓勵,讓他去洗衣服;

二是自己長大賺錢後,給母親買房,母親卻不願意去住。

這麼多年來,他始終努力去討好母親,但他自己卻說:“我不知道我怎麼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而高興。”

即使他已經功成名就,可是他總感覺,自己是個不自信的人。

他不甘心的說,母親雖然已經去世了,自己也失去了和她和解的機會。但他可能終其一生,都在尋求別人的肯定。

不被母親認可的姜文,認爲這件事是他人生失敗的地方,這也成爲了他心裏永遠無法填補的空洞。

就像董卿說的:“我父親對我的嚴厲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這樣的教育方式讓我經常出現一些自卑情緒,因爲我要做的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覺得踏實。”

很難想象像姜文、董卿這樣的人會說出“我其實一直都很自卑”這樣的話。

的確,被否定多了,會帶來焦慮,過多的焦慮讓孩子要麼不能有良好的表現,要麼內心不踏實;過多的焦慮也會給孩子帶來自我懷疑,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而這種自卑並無法隨着年齡、閱歷、成就的增長而消除。03

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曾經做過一個關於研究嬰兒“深度視覺”的實驗。

他們用不同的圖案構造來造成“視覺懸崖”的錯覺,並在圖案上方覆蓋玻璃板,這樣看上去就像懸崖一樣。實驗的主旨是考察嬰兒是否敢爬向具有懸崖特點的一側。

視頻中的兩次實驗結果形成了鮮明對比。面對懸崖時,媽媽如果面無表情,沒有鼓勵,嬰兒會遲疑,他會反覆的抬頭去看自己的母親;而如果媽媽面帶微笑,給予孩子鼓勵,嬰兒便會勇敢爬過懸崖。

這也證明了:父母的鼓勵在孩子成長中所展現出來的非凡影響力。

有父母鼓勵的孩子自信勇敢樂觀,而沒有父母鼓勵的孩子自卑膽小怯懦。

孩子的一生要面臨很多次“視崖實驗”,挫折、不被認可、被傷害,而父母鼓勵的態度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會給孩子一種強大的力量。

那麼作爲父母到底應該怎麼正確鼓勵孩子呢?

一、鼓勵不是隻有“你真棒”

“考了第一名,你真棒!”

“進步了,你真棒!”

“這道題做對了,你真棒!”

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你真棒”這三個字彷彿已經成爲了家長鼓勵誇讚孩子的便捷式選擇。

最近兒子現在經常會問我:“媽媽,我到底是不是最棒的?媽媽,你怎麼不誇我聰明呢?”

我反思了很久。原來我常常用“你真聰明,你真棒”的方式來誇獎兒子,卻忽略了對他努力過程的肯定。

我突然明白了,這種表揚式的誇獎產生的問題就是:兒子對外在的評價變得非常在意。

誇獎孩子的頭腦聰明短時間內確實能給孩子激勵,孩子也樂於接受,只是一旦他們遇到困難,這些自信便轉瞬即逝,孩子也會變得依賴他人評價。

表揚就像糖果,長期喫會有蛀牙,但偶爾喫點沒關係;而鼓勵就像空氣,是生活的必需品,經常被鼓勵的孩子,內心纔會真正的充實。

唯有鼓勵建立起來的自尊和自信是持久而堅定的。

所以,父母應該少一些錦上添花般的誇獎,多一些對孩子行爲、品格的鼓勵。

二、找準給孩子點讚的時機

及時:當孩子某件事做的好時,應在第一時間對孩子進行鼓勵,效果是最好的。此時鼓勵,孩子會自然而然的把受到鼓勵所產生的快樂和所做的事情緊密聯繫起來,下次便自然而然做出類似好的行爲。

具體:就是我們常說的具體到某一品質上,不是泛泛而談的表揚孩子你真棒。比如:孩子主動做家務了,可以鼓勵孩子這種不怕喫苦、積極主動的精神。

由事及人:從表揚孩子做的某件事,到表揚孩子這個人。比如:你這件事做的很好,能看出你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

三、讓孩子關注自我感受和能力

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小孩子是喜歡稱讚的,這種讚許心,我們做父母的教育小孩時應當利用,然而不可用得太濫,一旦濫用就失掉它的效用,反而不用爲妙。”

小葉是當時他們省的理科高考狀元,考入了浙江大學。一時間,他不僅成了父母心中的驕傲,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誇獎稱讚,風光無限。

但當他走進大學發現,比他優秀的人比比皆是,他沒有了稱讚、沒有了表揚。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下,他選擇了去離校流浪。

當一個人在誇獎中,就會失去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也會無法面對任何不如意。

過度的稱讚會讓人迷失自我,過分依賴外界的認可。被鼓勵稱讚是人性的需要,但相對於外界的鼓勵稱讚,父母更應該讓孩子明白,自我的感受和認可更重要。

一個人最強大的武器是對自我的認同,鼓勵的最終目的,也是讓孩子不再依賴於任何誇獎,讓他們成長爲內在導向的自我,不過於關注外部評價。

與其渴望別人的反饋,不如強大孩子的內心,幫助他們成爲更好的自己。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的世界離不開父母的鼓勵。鼓勵是一種認可,能讓孩子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激起他戰勝困難的勇氣;鼓勵也是一種鞭策,也能讓孩子正確面對問題,重新找回自我。

所以父母請給給孩子少一些責怪,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打擊,多一些讚美吧。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